📖 ZKIZ Archives


越南殺出新血路 中美貿易縫隙的生還者

1 : GS(14)@2010-11-07 18:05:40

2010-10-30 iM  

繼莫斯科之旅後,本刊將視綫重新移到亞洲。近日中國為防經濟過熱,頻頻「收水」,同時工人加薪潮一浪接一浪,素有「第二個中國」之稱的越南,如何把握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機遇?

金融海嘯一役後,越南憑着其年輕人口、廉價勞工殺出一條新血路,令經濟自谷底大幅反彈,今年首兩季GDP分別按年增長5.8%及6.2%,近期更被納入靈貓六國(CIVETS,即哥倫比亞、印尼、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而再受注目。

這位新興市場新貴,是否如市場所期望潛力無限,回復當年的神勇?為此,記者特意遠赴當地最繁華的商業城市胡志明市,發掘當地的投資危與機。

屬東盟(又稱東協)十國之一的越南,國內生產總值(GDP)在盟友中排第6位,今年全年料增6.5%,速度之快,因而被冠以「中國第二」的稱號。

不過,以越南目前的經濟體而論,要趕上中國,看來還須一段頗長的日子。記者親身走訪了在越南設廠的港商,分享業內的經營狀況,嘗試一窺中美經濟所帶來的危與機。

CASE1

服裝業5年內有優勢

長久以來,紡織成衣業是越南第二大主力的出口項目,亦是環球經濟的測溫器。目前該國約有2,000家紡織成衣企業,外資企業約佔25%,當中有不少是來越南掘金的香港商人。

位於胡志明市第八郡的慶侗(越南)成衣有限公司,離市區約45分鐘車程,港商區偉業在此經營製衣廠已近9年,全因美國給予越南最優惠國政策,令關稅大大減低,促使他於越南設廠,將貨品出口至美國。

但是,金融海嘯一役令區偉業的工廠定單驟減,盈利大受打擊。「早兩年我們不接單又死,接單又死,因為接單一定虧本,但不接又沒有工開。」區偉業憶述當時的慘況,不禁慨歎:「現在算是好一點,因為可以做的都做了,包括裁員、減產及提高效率等。」一直死守着工廠的他,為了度過這個嚴冬,不得不縮小營運規模,員工人數由最高峰時800多人,裁減至目前的約500人。

談及不少同行關門大吉,行內競爭減少,他眼睛忽然一亮,「開始見到一絲曙光,因為客人找不到工廠接單,只要捱過這一關,就會有好日子,能生存下來的製衣廠都在等待。」

定單雖有回暖的迹象,但區偉業憂慮明年美國又有新一輪的倒閉潮,因為大部分美國服裝公司今年上半年依然錄得虧損,周轉仍困難,他更多次大呼:「美國經濟真是很差!」「我們頭痛完,就輪到我們的客戶,因為他們不落單就沒貨賣,落單工廠又一定要加價,否則寧願不做。」

人民幣升值成本漲

近年人民幣頻頻升值,越南盾則不斷貶值,對區偉業而言,是另一個重大打擊,原因是越南的製衣廠要從中國進口大部分原材料。據越南工商部統計資料顯示,越南紡織業今年上半年共進口26億美元(約202.8億港元)的布料,以供生產紡織品出口之需,其外還大量進口棉、紗綫及紡織等副料,合共20億美元(約 156億港元)。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產棉國之一,加上整個紡織品工業的配套完善,各地服裝公司都紛紛向中國買貨。人民幣升值令原料價格上漲,打壓廠家的生計,區偉業亦只有逆來順受。「你不向中國買的話,基本上你在其他國家都買不到。」

不過,隨着中國的工資上升、勞工法落實及人民幣升值,其成本優勢正在減弱,越南便有機會突圍而出,至今已有不少日韓台公司轉至越南設廠。在中越兩地均有設廠的他,透露現時內地廠出價超過2,000元人民幣,都難以招工,然而越南工人仍然維持在八十年代末的中國農民工的水平,他們為了糊口而出城打工,每人月薪約150美元(約1,170港元),較內地低四成。

他笑言:「美國人再也買不到平靚正的中國貨,恐怕遲一點中國也要向外買平貨,一點也不出奇,所以越南的服裝前景很好,未來5年內有優勢!」

CASE2

政策收緊不利營商

相比起區偉業,同樣在越南設廠近10年的方世歷則顯得意興闌珊,打算數年後退出製衣業,轉投正在冒起的零售及旅遊行業。今年暑假,方世歷便推出了一本越南旅遊暢銷書,被冠為「越南通」,似乎有意在旅遊業大展拳腳。

方世歷徐徐道出當年遠赴越南打天下的故事,「當初看中越南,除了工資低、又有優惠政策之外,因為我們的文化相似,有很多華人聚居,只是將中國的營運模式搬字過紙而已。」

地價漲工廠租金增

由於愈來愈多外資於越南設廠,當局近年逐步收緊環保政策,並處罰違規污染環境的企業。今年9月底,味丹國際(02317)位於越南同奈的廠房,便因污染河水而被一度叫停產,股價亦由1.09元的高位下滑至目前的0.66元(截至周四)。

方世歷則指,越南的污染問題早已存在,只是當局時至今日才執行而已。此外,越南近年土地價格漲幅驚人,繼而推高工廠租金,「成本急劇上升,我不排除3年內不做製衣業。」但這並不意味他會放棄越南市場,只是轉戰新興行業。最後,他建議有意在越南設廠的投資者,不宜將廠房設於工業區,因易受鄰近廠房罷工影響。

CASE3

仿照中國經濟轉型

雖然越南的經濟基礎較弱,頗依賴製造業,但不容忽視其消費市場正逐步冒起(見另文)。

胡志明市的心臟地帶第一郡,繁榮一如香港的中環,記者跟當地投資公司VinaCapital首席投資執行官(CIO)Andy Ho會面。5歲已移居美國的他,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曾於任職戴爾(Dell Ventures)及越南保誠。

適逢越南經濟起飛階段,吸引Andy廿載後回流祖國。「越南正由農業轉型至工業的時期,但仍以農業為重,就如中國一樣,要經歷這個轉變,逐步向上爬升。」

廉價出口主攻歐美

身為越南大好友的他,不忘揶揄中國,指其產品欠缺質素,如早前的毒奶事件,結果要向越南進口牛奶。不過,他承認越南公司若要進軍中國市場亦非易事,因為中國本土競爭已很激烈,加上中國的資源豐富,不須外求原材料。

因此,大多越資公司的定位仍以歐美為主,以大量廉價勞力製造產品外銷,或出口本地的商品如咖啡及大米等,不與中國正面交鋒。Andy強調:「歐美經濟衰退,令其國民更加要買平價貨品,所以沃爾瑪及麥當勞的生意愈做愈好,同樣地,越南貨品針對低收入階層,需求反而更大。」

越南基金風光不再

若時光倒流到2007年,越南可謂風頭一時無兩,股市牛氣衝天,更一度攀升至約1170點的高位。當時香港旋即掀起一股越南投資熱潮,JF及東方匯理便趁勢推出越南機會基金,深受投資者追捧。

可惜好景不長,越南股市在2008年重挫約66%,去年雖自3月谷底的250點反彈逾110%,但近3個月來徘徊於450點水平,距高位仍有61.5%。可想而知,投資越南基金的散戶有多坎坷。

東協基金持重獅城

本港目前僅有上述兩隻越南基金,兩者年初至今分別錄得-5.77%及-6.67%的負回報(見右表),遠低於亞太區股票基金平均39.3%的回報,更遑論與菲律賓及泰國等兄弟國比較。

翻查資料,越南基金並非只投資於越南證交所上市的公司,亦會涉足鄰近亞洲市場。截至9月底,東方匯理越南機會基金中,越南佔比約62%,而新加坡及泰國則分別約佔15%及7.4%。同樣持有六成以上越南股票的JF越南機會基金,除了涉足東盟國外,還投資香港、韓國及英國,以分散風險。然而,由於越南比重佔大多數,基金無法扭轉跌勢。

一向以來,單一新興國家的風險偏高,只宜視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若投資者有意涉足其中,不妨考慮東協基金,投資在發展成熟的新加坡同時,又可受益於泰國及印尼等升市。年初至今,東協基金組別平均錄得約30%的回報,今期「議論紛Fund」詳細介紹JF及富達這兩隻東協基金,詳見120頁。

----------------------------------

拆局:越南投資危與機

總括一眾商家及投資主腦的說法,越南的投資機遇其實與G2──美國及中國息息相關,美國消費市道疲弱,廠商日子不好過;同時中國的崛起,卻又為當地帶來不少好處。

機遇一

中國加薪潮 資金轉戰越南

今年上半年,全球最大代工廠富士康(02038)深圳廠區發生一連串工人跳樓事件,引起社會極大回響。為了平息風波,富士康一周內加薪兩次,漲幅達 122%,幅度超過了過去10年加薪的總和。到了今個月,富士康近40萬工人的薪酬將大漲至2,000元人民幣,較市價高出近倍。

在富士康帶頭加薪下,內地掀起一片加薪潮,以珠三角一帶為甚。香港工業總會6月份的調查顯示,珠三角8萬多家港企之中,約有37%因勞工成本上漲,正打算將部分或全部生產綫搬離當地,搬往工資水平更低的國家如越南等。事實上,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早於2007年已在越南北部設立兩間工廠,涉資1.6億美元(約12.48億港元),當年並宣布計劃5年內在越投資50億美元(約390億港元),勢要成為越南最大的外資企業。

別國開廠分散風險

中國工資上漲已勢不可擋,廠商惟有實行「中國加一」策略,即除了在中國設廠,同時也在別國開廠,以分散風險,而越南便是其中一個得益者,皆因越南最豐厚的本錢便是大量廉價的年輕勞工,現時越南全國人口約8,600萬人,當中25歲以下的人口已佔六成。

從事燈飾生產的真明麗(01868)正是一例,本來在江門鶴山設有龐大廠房,僱用過萬工人。3年前真明麗開始在越南設廠,將普通裝飾燈及勞工密集的工序搬到當地,以大幅降低成本。

由於今年平均工資上漲超過兩成,面對工資壓力,真明麗決定全面啟用越南廠房,工人會由300人大幅增至3,000人,預計明年將再增加至6,000人。可以說,中國工人富了,連帶越南也有「着數」。

機遇二

中產鍾情香港品牌

走在胡志明市最繁華的街上,大型購物商場及名店隨處可見,LV、Gucci及Versace等國際品牌已不在話下,甚至連香港品牌如鱷魚恤(00122)、思捷(00330)、堡獅龍(00592)及佐丹奴(00709),亦進軍當地消費市場,勢必分一杯羹。

越南在2007年加入世貿後逐步開放零售市場,發展非常迅速,以胡志明市為例,今年上半年服務業佔GDP達52.4%,比重高於工業及農業等傳統行業。目前越南中產人口約320萬,按年增加25%(香港貿發局最新數字),這群剛冒起的中產人士,對高質素產品的需求殷切,更甚為鍾情本港產品,因此今年上半年本港出口至越南的貨值增長31%,達19.6億美元(約153億港元)。

其實,港人瞄準越南市場的商機並非近年興起,新華集團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已進駐當地市場,做海產批發生意。時至今日,其業務已擴展至地產、金融等範疇。另一家在九十年代初到越南發展的陸氏集團(00366),目前除了擁有胡志明市第二高大樓──西貢貿易中心,還經營水泥及地產等項目,在當地商界甚具影響力。

對於越南這塊「肥豬肉」,不單港商垂涎,日本、南韓及台灣等投資者也虎視眈眈。

風險一

越盾貶值加劇通脹

近期,亞洲貨幣紛紛屢創新高,泰國及新加坡政府更出招壓升值,唯獨越南盾近11個月三度貶值,累積幅度達10%,刺激越人轉持黃金避險。

面對日益嚴重的貿易赤字,越南盾被迫貶值,乃在所難免。今年首8個月當地貿易赤字金額達81.5億美元(約635.7億港元),相當於越南GDP的約 8%,比重更有上升的趨勢。為了進一步控制貿易逆差,越南已要求最大貿易夥伴中國提供16項農林產品優惠進口政策,以增加越南產品出口。

貨幣貶值,固然有利出口,但同時加劇當地的通脹,尤其越南這個物資匱乏的國家,大部分必需品都依賴進口,於是通脹壓力更甚。2008年越南的通脹曾一度高達28.32%,其後逐步回落,但近來又有回升迹象,10月通脹率錄得19個月新高的9.66%。

風險二

政策頻轉不利營商

飽受通脹困擾的區偉業表示,「越南盾(兌美元)由去年初的16500貶至現時的19500,生活水平升得驚人,工人要求加薪的呼聲很高,結果1年加了20%人工,抵銷(越南盾)貶值的優勢。」

除了通脹問題,越南政策朝令夕改亦更令外商無所適從。區偉業抱怨當地官員操縱批地政策,「條例存在許多灰色地帶,非常有利本地發展商,而外資佔比很小。」言語間,他暗示當地貪污嚴重,方世歷亦為此感無奈。

今年7月底,國際評級機構惠譽(Fitch)基於越南外部融資疲弱、總體經濟政策架構搖擺不定,以及銀行體系不穩定,故將越南信貸評級從BB-降至B+,比投資級低四級。有意進軍越南市場的創業者,須多加留意當地的宏觀經濟狀況及政策風險。

﹏﹏﹏﹏﹏﹏﹏﹏﹏﹏﹏﹏﹏﹏﹏﹏﹏﹏

越南小資料

˙人口約8,600萬,全球排名第13位

˙越南是世界第2大咖啡出口國,僅次於巴西

˙1995年,越南成為東盟(ASEAN)成員國之一

˙2007年1月11日,越南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4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