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名人之後 打出一片天

1 : GS(14)@2010-08-22 22:24:23

2010-8-14 iM  

潮流興捐身家,美國40名億萬富豪承諾捐一半身家做慈事,李嘉誠也說慈善基金會是他第三個兒子。其實,從來富豪留給下一代最寶貴的,不單是財富,而是獨到的眼光、人脈和機會。

大家樂(00341)主席陳裕光兒子陳浩弘,在父親的資助下跑到內地開麵包連鎖店,還要18個月內創業5次,當爸爸因最低工資被指摘,他卻借最低工資掘金,開設時薪求職網;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的大女兒馬露明,則開辦全港首創的德育教育中心,由父親打本,還替她招徠名人子女學生。

誰說「八十後」一定是激進派?當「八十後」得到支持和機會,他們隨時能創造一個新世界,「我是名人之後,我是八十後,但我不是你們想的那樣。」

父親?落 趁年輕出去闖

首次認識陳浩弘,在一年前某私人銀行的富豪第二代理財班,他跟老牌工業鴻興印刷(00450)第三代任加信和劉思偉剛成立3 Bros Co Limited,要研發電子器材;數個月後再聯絡,他已再創業,正忙於美國廚具的生意;一年後,訪問終於約成,地點是在深圳福田購物公園,這回他賣的是麪包。

無論由箭豬頭髮型、長型眼鏡及招牌的笑容均與父親陳裕光一個「餅印」的他,甚至連談吐跟審慎的風格也是十足十,看着他就猶如一張活卡片——「陳裕光之子」。他自我介紹時,從咭片盒中翻出一張名片遞上,皆因現時28歲的陳浩弘,大家樂太子爺,身上不同公司銜頭的名片共有5張,他隨時帶着以便見客,「我現在是搏殺期,當然要趁年輕出去闖!」

老爸洗大餅 兒子做生意

第二代要創業,除了證明自己,原來還因為無路可退。「爸爸自少就跟我們說,『不要以為長大了就一定可以在家族的集團工作,你要出去闖!』」陳裕光曾在訪問中說過育兒之道在「交給別人教」,所言非虛。陳浩弘中三畢業後,便獨自一人到加拿大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Victoria, BC)唸寄宿學校;畢業後在美國南加州大學讀國際關係,沒錯就是那別名「University of Spoiled Children」的USC(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老爸陳裕光在加拿大唸大學時要在火車上「洗大餅」籌學費;陳浩弘課餘卻做起生意:跟同學從香港運高達模型到美國拍賣網放售,「美國的款式沒有香港的多!」他說得頭頭是道。「我自少就明白自己好幸福,聽着爸爸跟大學同學聊起當年在上火車洗碗捧餐的日子,當然也『收到』,留學期間我也沒亂花錢。」他當年還是香港學生會主席。

陳裕光回港後,1984年加盟大家樂,首個任務便是把大家樂打造成首間上市的飲食集團;陳浩弘回港後,陳裕光為兒子準備的首個特訓,亦是籌備稻香上市(大家樂佔稻香11%股權)。陳浩弘在稻香當行政總裁助理的兩年猶如第三代接棒速成班,由稻香行政總裁梁耀進做名師,親授上市文件、推銷路演、餐廳牌照、處理租約、市場推廣到捧餐技巧。

可是在實戰中最困難的,課程往往教不着,「記得有一次我要為一家公司準備員工同樂日,但我經驗不夠,結果食物分量不足之餘,上菜時間又不對,客人當然『詐晒型』,我能做的就只有道歉。」客人那管你是英女皇還是皇太子,服務不周自是照罵可也;但同事知道你是第二代,處處懷疑你實力,卻也不見得是好事,「工作最困難其實是學做人。讀書時,同學都經常笑我是少爺仔,我早就不介意。畢竟我不能控制別人的想法,只能做好自己。」他說得豁達。

由火鍋轉戰 內地賣麵包

他首個參與設計的項目是觀塘apm的Hipot,引入午市一人一鍋的潮流,他帶着稻香的廚師、經理到台灣、內地考察,設計爐具、餐具、到餐單。午市的火鍋特別要求飽肚之餘,還要快熟和價廉,他跟廚師只得不停試菜,一天四頓火鍋,晚上回家還上網看食評,「我推出到一半,才想起大家樂也有一人一鍋,但我忙得沒有問他(爸爸)意見。」是次經歷,他學習到如何把其他地區文化帶入本地市場,唯一後遺症是他好一陣子不敢吃火鍋。

學得一身功夫,他決定闖盪江湖,目標當然不只是香港這彈丸之地,而是逐鹿中原。他跟A-1 Bakery合組公司,到內地開拓麵包連鎖店業務「烘焙達人180」,首家分店6月初在深圳福田購物公園的吉之島內開幕。「我們做過市場研究,上海、北京已有十多個西餅麵包品牌進駐,相反華南市場空間較大,深圳跟香港口味相近,是我們的起點。」

然而光在購物公園內,「烘焙達人180」對面,新加坡過江龍「Bread Talk」正熱銷肉鬆麵包,再往右走幾步,美心西餅在做月餅推廣活動,2者的麵包售價多為6元,較「烘焙達人180」的平均售價8元為低,市場內還有聖安娜西餅、來自台灣的85度C,他卻面無懼色,「我們的定位是德國風味,日本技術,主攻30至50歲年輕有消費力的一群,深圳的市場反應比預期好,在今年內會開4間分店。」分店至今投資約150萬元人民幣,除了自家積蓄,也有家人支持。

市場潛力大,反過來看就是要做的工夫多,不同於以往「快熟」的火鍋,和主攻企業客的廚具生意,這次他要一切從頭做起,「在香港開一間公司,不用兩個星期,在內地我們由找辦公室到辦證開公司需要3個月,找舖位又花上3個月,店舖要請十多位售貨員竟又要個多月!」他無奈道。

開業遇工潮 鍛鍊出耐性

新店開業之時,內地工潮正盛,招聘波折重重,不少外省工住在深圳市郊,工作不包食宿的不考慮,非酒店、時裝業不選,他好不容易到多個人才市場招聘應徵者,面試了還要着手培訓,教的不單是產品知識,還有基本的儀容、衞生,為員工準備漂亮制服之餘,更要負責洗熨,「有時我想稻香在內地隨時要請200人,為甚麼我單單請十多人也這麼難?」

進攻內地市場,第一課原來是耐性,還幸跟他合作的日本代表已定下發展中國市場的5年、10年計劃,「香港人定計劃向來只看近1、2個月,一年已經太長,我現在要慢慢跟日本柏檔學習。」

內地市場要守多久?問陳裕光最清楚,大家樂早於1991年進軍內地,首間分店就在深圳,但當時快餐文化未普及,又受國內宏觀調控政策影響,結果90年代中嚴重虧蝕得幾乎要全綫撤退,直到近年才始有盈利。然而,陳裕光來到兒子的麵包店,並沒有說這些,「爸爸唸規劃出身(城市規劃碩士),對設計比較有興趣,他來到店就說這燈應該放高一點,商標要怎樣放,還支持我買了好多好多麵包回家吃。」說時嚴肅的他,嘴角泛起笑容。

身教永遠比言教重要,內地人視光顧快餐店為生活品味,大家樂便豪裝進軍內地市場,店內有軟座椅、熱帶魚大魚缸;「烘培達人180」定位類近於香港的Das Gute,不足1,000呎的店面內,也放了兩張雅致的餐桌,還有17款的即沖摩卡咖啡、朱古力等,吸引食客坐下來邊歎茶,邊享受西式飽點,拉高消費額。

一身兼多職 掘金又聯誼

下午3時,吐司和法飽接連出爐,店裏瀰漫着誘人的香氣,有顧客買了一個熱烘烘的麵包加一杯咖啡,忙裏偷閒。唯獨陳浩弘的手機響過不停,「對對對,我們會把計劃書交給你們。」「是是,我們下星期開會見。」他才剛講解LED的科技,轉頭又會推銷起廚具,因他在麵包店業務之餘還做了4家公司的董事/總裁(見另稿),年半間創業5次會不會太貪心?

「朋友叫到,看過市場有得做,便會試一試,不試又怎知道哪一樣可行?但試着試着才發現有這麼多,有時我都記不得自己正和誰在談,實在不可再搞新的了。」第三代有資本有人脈,自是創業最佳合夥人,身邊許多朋友紛紛找上他,決定創業時,他總是大無畏,但執行上來卻謹慎得很。年輕人創業,意見分歧總難免,自言悲觀他的會早跟朋友說明,友誼第一,生意第二,早早訂明合作條款。

現時他多項生意均由夥伴負責日常運作,他則負責向企業客戶推銷,名單中當然少不了大家樂,他卻說「大家樂的錢不好賺!」,「向大家樂推銷廚具、LED燈,我要做得比跟其他公司還『均真』,列出詳細計劃書,跟大家樂做生意,我可不一定能賺!」

蝕本生意也照做,因他創業除了要掘金,還為了「聯誼」,「我們家族人多,一年到晚齊人圍桌吃飯的機會就只有數次,反而我創業後,有較多機會跟表弟、大伯等見面。」他相信第三代要獲得認同,要由溝通開始。

有云一代不如一代,富不過三代,他覺得並不公平,「現在的香港跟從前不同了,為甚麼要拿第三代跟第一代比?現在香港市場已成熟,要再找新機會很難,要守也不容易啊。」他決定給自己數年時間,在內地創一番事業。要接棒?「我仲未得喎?多給我5年啦!」

要再等等他的,還有和他拍拖8年的女友,「我今年收到7封紅色炸彈,身邊不少朋友都生了孩子,我都有壓力啊!」但別說結婚,他幾乎連跟女友晚飯的時間也沒有,「我現在第一要務是創業,結婚還真的要等等,希望她能等我啦。」看來,要兒子成為成功男士,向來愛妻的陳裕光還有許課要替愛兒上。

最低工資需要平衡

大家樂集團主席陳裕光去年逆市以44億港元的身家,躋身《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第35位,一時間被稱譽為「富豪新貴」、「實業家之光」;一年後最低工資立法,身為臨時最低工資委員會委員的陳裕光說最低工資33元,集團「可能要就此發盈利警告」,令他驟然成為眾矢之的,被封為「陳十九」,議員又指大家樂為「吸血食堂」,率眾上門踢館。

看到爸爸成箭靶,陳浩弘但感無奈,「我覺得爹哋好辛苦,被兩邊的壓力夾住,我想這也是沒辦法,這話不是他說,也總得找個人來說,這次事件始終要找個人去面對。」他本身支持最低工資立法,「但一定要找個平衡。」

如此說,當然因為他的生意也受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的規定影響。雖然店內員工平均薪金連津貼為1,700元人民幣,比現時有深圳戶籍居民的最低工資為 1,100元人民幣為高,但最低工資不時調高,也會帶給僱主壓力。加上,內地勞動法規定勞工每星期只能工作40小時,每星期休息一天,結果要增聘人手。

但有危亦有機,跟陳浩弘同為「八十後」的朋友想到最低工資可以帶來損失,亦可以創造商機。他看準最低工資增加薪金成本,僱主定會減少長工,增聘散工,於是邀陳浩弘齊齊創業,推出以時薪工作為主的招聘網站Go Hour.com,「新一代做甚麼也在網上,求職網較傳統媒體能吸引更多申請者。」網站至今收到逾600名職者申請,其Facebook群組7月推出至今有580多人加入,反應不俗。

----------------------------------

陳裕光長子陳浩弘

麵包店烘焙達人180創辦人

˙現年28歲

˙今年6月6日跟A-1 Bakery合資開設的麵包店Bakerz烘焙達人180於深圳開業,至今創業5次

˙2009年4月自行創業,首家公司為半島亞洲

˙2005年到母親陳羅寶靈旗下的會所市場部工作,2007年1月到稻香集團任職行政總裁助理

˙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唸國際關係學院

˙高中到加拿大溫哥溫哥華島的維多利亞(Victoria, BC)唸寄宿學校

˙由小學到中三均就讀於陳裕光母校,喇沙書院

﹏﹏﹏﹏﹏﹏﹏﹏﹏﹏﹏﹏﹏﹏﹏﹏﹏﹏

老竇撑場 道德教育有價

6月的一個周末,在畢馬威會計師樓的太古坊辦公室內,舉行了一場大型的籌款活動,由中策集團主席馬時亨親自招呼來賓。撑場的名人還有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前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伉儷、國寶「跳水王后」伏明霞、和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鄭慕智。表演者上台,全場響起歡呼,4部攝錄機舉起……,咪高峰架要調校矮一點,再矮一點,原來萬眾期待的是7歲的小小人兒要獻唱兒歌,舉機的自是一眾廿四孝家長、親友。這就是馬時亨大女馬露明創辦的德育學校JEMS之年度籌款活動。學員們柴娃娃唱着歌卻忍不住大笑,演話劇又頻頻蝦碌,但家長看到子女為社會組織協會(SOCO)籌款出心出力,已甜在心頭。

經濟系學生 返港當牧師

德育學校名為「JEMS」,全名為「Junior Excellent Members of Society」,但任何寶石閃閃發光前都只是璞石。「我從小到大也是乖得不起眼的人,成績不特別好,也沒甚麼擅長。」跟許多名人之後一樣,馬露明在香港唸過國際學校,就升讀名牌學府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經濟和哲學系,「跟爸爸一樣,夠實際!」直到唸大學時被媽媽王培琪感動信主,她才發現上帝對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獨特的美意,想起從小對教育的熱情,「我才4歲已懂得教小朋友,第一個學生就是妹妹!」

同學畢業後都到華爾街做銀行家,她卻跑到美國唸教育碩士,唯一顧慮是爸爸朋友的看法,但結果爸爸不但大力支持,今天還自己也當上教授,「其實是兒時他影響我;現在又到我支持他。」25歲回港,當上牧師,帶領青年團契,牧養百人,「但我想接觸更多的人,聖經上說的勇敢、孝順、良善、教會內外的人都需要。」就這樣她在父親資助下,去年7月在金鐘開設了JEMS教品德培育,然而誰願意付鈔學「道德」?

學校開幕後,首批加入的家長葉太跟丈夫說,新學年安排兒子學普通話、鋼琴、大提琴之餘,還多了一項「德育」,「先生聽到第一個反應是問,德育也要付錢上課學?」,葉太反問,「不學,你來教麼?你有時間教麼?」經常要公幹的先生無話可說。在這個父母不再講睡前寓言故事,電視重複播着爭寵、爭產、爭工廠戲碼的年代,父母都願意為子女的教育一擲千金。

6歲遇恩師 辦道德教育

加上馬時亨為愛女推介,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教育統籌委員會主席鄭慕智等名人,都紛紛成為JEMS的支持者,籌款嘉年華當日,馬時亨還擔任大公關滿場飛,「我好多老友今日都來了!」。開業一年多,馬露明接觸過約80位6至12歲學員,在他們身上,她看到從前的自己。

6歲的馬露明在英國唸小二,是班上唯一的華人,某天的音樂課老師給大家工作紙,要同學寫上最欣賞自己的地方,「我看着那張工作紙,我完全不懂得回答,我有甚麼好讓人喜歡的?」為怕交白卷,她只好怯生生的舉手問老師,「我永遠記得那一天,老師很温柔地望着我說『我覺得你很好啊!』,然後慢慢跟我發掘優點。雖然她教我的時間不長,卻給了我前所未有的自信。」港人家長有時吝嗇讚美,怕孩子會「讚壞」,她十分反對,在JEMS「你好蠢!」、「你無用!」都是禁語。

JEMS以遊戲和活動向學員灌輸道德教育,以全英語授課,4至6人為一班,每星期一課,馬露明和老師教育之餘會仔細觀察學員成長,為每位學生寫成長報告,每3個月跟家長見面。課程涵蓋自我身份建立、家庭關係和如何交朋友、以致回饋社會三大層面。學校並會每學期舉辦小旅行、探訪,和年終籌款活動,讓學員實踐所學,數十個小人兒在那2小時的籌款嘉年華上就為社區組織協會籌得7.4萬元。

走進深水埗 學珍惜分享

「在課程中我們常說Realise and Empathise, Compassion Leads to Action,要呼籲家長和孩子捐錢並不困難,但真正改變人行為的是認知。我們教他們計算每天乘車、吃飯的生活開支,帶孩子到深水埗跟社區組織協會協助的小朋友玩耍,了解對方的需要,不只希望他們今年為SOCO籌款,而是有一天他們長大了,有機會參與決策時,心裏會記得社會上有這一班人。」

課程中,有從小就玩NDS的潮童,第一次知道甚麼是撲克牌;有每天由私家車接載出入的小公主、小王子,首次知道乘一程巴士要多少錢。家長也認為帶孩子到深水埗「最新奇」,「因為我們平日好難安排到他們去!」,課程讓孩子學懂珍惜和分享,在中心圖書館有一個大紙箱,裏面裝有大娃娃、小木琴、顏色筆,都是學員捐出來的寶貝。

新學年6至12歲的定期課1.5小時學費由547至684元不等,全年學費約3萬元,這自不是平民消費。未計暑期班更多的學生和今年將增開的3至6歲幼兒課程,單以每周學生跟去年一樣維持在35人計算,中心年營業額逾110萬元。難免有人問她既是有心普及德育,為何不調低學費?她答得坦白,「我們有免費幫手培訓畢馬威義工隊去SOCO教小朋友英文,去年我們又動員學生全年為SOCO籌了9萬元,這些我們會做。但另一方面,我們並不是社企,我相信好的教育在社會上應有生存的能力,我們不算貴了。」新一年還會增開3至6歲的幼兒課程,從小塑造孩子品德。

建親子信任 助港孩成長

這家學校,沒有考試和習作,更重溝通和關懷,「你問我有沒有孩子上課後,解決了情緒問題,突然成績大躍進?有。但這些不是我們最關心的。」

港孩的問題近月引來關注,馬露明覺得家長孩子都需要共同學習,她着香港家長信任孩子,放手讓孩子成長,「就如小朋友忘記了帶功課,結果家長比他還緊張,派菲傭立刻為他飛奔帶回學校,那他幹麼要記得?又例如香港人好怕做錯,有家長怕孩子會做錯決定,便全都替孩子決定好,結果孩子長大了也沒有自信,不懂走自己的路。」有一次她跟孩子演處境劇,要問學員「你想吃甚麼」,一個簡單的問題,學員想了半天還決定不了。

成長,總是需要冒險。如馬露明沒有放棄金融業,跑去唸教育,還在這功利社會開一家只教道德的學校,也就沒有今天這故事。而成就這場冒險的,一對父母對子女的信賴。他們在JEMS籌款嘉年華中,一位早早到場,細心打點;一人看到沒人認購的義賣作品,一邊掏腰包,一邊還落力推銷,馬時亨分享教女之道︰「支持女兒,打本多少不重要,無限量的信任和支持更重要。」

家長心聲

葉太 兒子Ethan Yip10歲 聖保羅男女校

「我是跟一班聖保羅男女校的家長一起參加的,起初覺得好貴!但上課後發覺老師對學生真的好有愛心和細心。上課三個月後,老師就致電給我說原來阿仔晚上持續發噩夢,着我要留意,但我自己湊到個仔咁大,都從來不知道他發噩夢!而且課上他們會討論許多成長議題,我才聽到他有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想法,例如他覺得校園凌弱好威,我們就可以及早改正他的思想。為籌備這次活動,他竟然自動自覺寫稿和背稿,已教我驚喜。」

施太 女兒Vicky Si 7歲 加拿大國際學校

「我覺得女兒的變化好大,以往她也乖巧,但現在更懂得主動關心人。她探訪老人院,看到有長者沒人陪會主動上前跟他們談天,爺爺入了醫院,她還自製了一張 Get Well Card,家人看到都好開心。現在社會的觀念太扭曲,連學校教育都以成就掛帥,我們7歲就送她來,是希望她能浸吓浸吓潛移默化,建立一些好的價值觀,然後回家影響一下14歲的哥哥。」

----------------------------------

馬時亨長女馬露明

德育學校JEMS創辦人

˙現年29歲

˙2009年7月創辦德育學校JEMS

˙2006年11月投身為牧師

˙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教育系碩士,回港後在港大修讀教育博士

˙18歲入讀倫敦大學經濟學院(LSE)主修畢經濟與哲學

˙16歲時到英國Wycombe Abbey基督教寄宿學校讀高中

˙小學時曾到倫敦寄宿學校,後回港唸德瑞國際學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4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