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瀏覽器內核沒有“中國制造”

在中國,瀏覽器幾乎成為每家互聯網公司產品的標配。占據一定市場規模的瀏覽器包括360瀏覽器、獵豹瀏覽器、傲遊、世界之窗、QQ瀏覽器等。

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也讓中國手機瀏覽器市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由此誕生了第三次的瀏覽器之爭。

不僅是消費類的C端用戶面臨移動化的轉型,企業也面臨移動化的轉型需求。誰能坐穩企業服務市場的第一把交椅,針對更精準的企業服務市場推出定制化的服務,捕捉到發展機遇,誰就擁有未來。

發現企業新市場

根據百度統計,今年上半年的瀏覽器中國市場份額的數據顯示,排名第一的是谷歌Chrome瀏覽器,市場份額高達47%,占有絕對優勢,IE11/9/8/7相加的市場份額為22%,QQ瀏覽器、2345以及搜狗瀏覽器的份額分別位於4%至6%,其他瀏覽器份額約占15%。

提到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IE功不可沒。IE一直專業服務於企業市場,從誕生之初就非常註重瀏覽器在企業級中的使用。但如今IE和系統底層結合過於緊密,IE每次版本的變化又存在極大的兼容性問題,使得企業每次升級都苦不堪言。

數據安全機構Duo Security調查數據顯示,在2016年,有四分之一的企業還在采用過期版本的IE瀏覽器,近一半仍在運行微軟XP操作系統,這將使得企業網絡暴露於一大批安全漏洞當中。

盡管微軟在2016年停止對IE 8/9/10三個版本的技術支持後,已經為用戶提供了升級到IE 11或者改用Microsoft Edge瀏覽器的替代方案。對此,可信雲創始人兼CEO柳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Edge跟原來的框架不太一樣,微軟也是通過停止技術支持的方式逼著用戶升級。”

而對於中國大型企業來說,它們追求的是安全穩定,所以IE每次在發布新版本的時候,都會把老版本的內核帶上。不過,如果微軟不在開發和標準上盡快占據領先地位,那麽隨著C端用戶市場的流失和開發人員對兼容性更強的瀏覽器偏好,微軟在企業信息化服務方面將面臨壓力。

而中國新崛起的互聯網巨頭BAT也開始覬覦企業服務市場,不論是高調上市的阿里釘釘,還是騰訊推出的企業版微信。BAT加入第三次瀏覽器大戰,伴隨而來的是一系列“廣義瀏覽器”概念,它們並不是“瀏覽器”,但卻嵌入了瀏覽器內核,擁有讀取網頁的能力,最典型的就是微信HTML5頁面。

不過,BAT紮根企業服務市場,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還是為它們的主營業務服務。比如百度想通過綁定企業關鍵詞豐富搜索業務、騰訊搶占用戶端入口為企業做營銷、阿里釘釘更是用C端的打法進行跑馬圈地,希望為2500萬中小企業搭建企業服務平臺。進軍企業級市場也仍是試圖通過新的產品形態延續老的戰略——流量、入口。它們的服務更適合不太成熟的中小企業,但不能為較成熟的企業提供量身定制的企業級服務,比如核心業務系統的移動化、數據安全等等。

“企業專屬工作瀏覽器上面,集成了企業的應用、安全、可控和防止數據泄露等功能,也就是把瀏覽器當產品和解決方案來賣。”柳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和國內大多數瀏覽器主流商業模式不同,那些瀏覽器面向普通用戶,通過控制入口、攢流量,賣廣告實現盈利。”

柳峰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道,大多數瀏覽器都是通過瀏覽器B/S架構來做的,只需要通用的軟件就可以,對開發者水平的要求不高。另一方面,由於企業的瀏覽器版本都較老舊,所以像360瀏覽器這類只提供支持IE8以下的版本,也是因為現實情況。

能夠幫助企業監控使用其瀏覽器訪問的數據流,並且企業在選擇使用它的瀏覽器時,將無法打開其他瀏覽器。這種營銷加技術的獨特商業模式,使得一些走定制化瀏覽器的小公司得以在夾縫中生存。

柳峰認為,長期以來,政企高端用戶在信息化的建設中,並沒有專用的瀏覽器產品可以選擇,只能被動地接受免費瀏覽器強制提供的“額外服務”。

為何放棄自研內核

雖然有了這樣的細分市場存在,卻鮮有聽說任何一家廠商標榜內核的“中國制造”。瀏覽器內核的主要作用,是幫助瀏覽器來渲染網頁的內容,將頁面內容和排版代碼轉換為用戶所見的視圖,而用免費的開源內核進行二次開發,成為了降低成本的利器。

放眼行業,當今世界四大瀏覽器內核——微軟 IE 瀏覽器內核 Trident、谷歌 Chrome 瀏覽器內核 Blink、蘋果 Safari 內核Webkit、火狐瀏覽器內核 Gecko——無一產自中國。

360 PC瀏覽器事業部總經理梁誌輝在談到為何國內缺乏自研瀏覽器內核時表示:“在自主研發層面上,國內瀏覽器入局比較晚,而瀏覽器是一個需要大家遵守公開開放標準的產品,所以很少瀏覽器會改動內核。這些產品是基於開源社區驅動的瀏覽器產品, Chromium主要的代碼是基於MIT license開源協議。從協議層面上,谷歌鼓勵第三方基於Chromium代碼進行二次開發,而且不要求二次開源。”

早年接觸過雲適配的投資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世界四大瀏覽器內核技術已然足夠成熟並提供開源條件的情況下,國內企業重頭自研瀏覽器內核並不具備充分的戰略價值。

他稱,既然是開源軟件,在安全性上均有一定保證,漏洞基本都可以看得出來。此外,瀏覽器內核與CPU或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不同,後兩者很容易出現安全後門等問題,自研的確更能保證安全性。

梁誌輝表示, 首先,Chromium、Firefox這些產品是基於開源社區驅動的瀏覽器產品。Chromium主要的代碼是基於MIT license開源協議。

從協議層面上,Chromium鼓勵第三方基於chromium代碼進行二次開發,而且不要求二次開源;從項目上,Chromium產品的發展是跟開源社區綁定一起的,無論是代碼審核、bug反饋、需求收集、標準制定,都與社區深度綁定,密不可分。所以,Opera做了這麽多年的瀏覽器,也許是為了標準支持和性能原因,最後也放棄自己的內核而采用Chromium內核;從產品精神上,Chromium就是靠開源的路子打敗了閉源的IE。

因此,目前國內一般瀏覽器都會采用Chromium內核,如360、UC、QQ、搜狗等,均基於Chromium內核,或采用里面的Webkit/Blink引擎。

但是,梁誌輝稱,瀏覽器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支持最新技術,因此,一款基於Chromium 49 版本的瀏覽器在標準支持上會存在很多問題,對於新技術,如web assembly,支持度會很差,對於webgl 2.0的標準支持度也不行。更重要的是,瀏覽器很重要的https證書體系,對數據傳輸的安全非常重要,Chromium在這方面是最激進的推動者。再者,一個舊的內核會有大量的0DAY漏洞未被修複。Google的開源瀏覽器內核三周發布一個新版本,三個月發布一個大版本,半年做一次全網升級,超過六個月的瀏覽器在使用Google服務時會被報警提醒。所以,一個瀏覽器產品除了在產品體驗的優化以外,對版本的快速跟進非常重要。

360在《中國為什麽沒有自主研發的瀏覽器內核?》一文中,表達了國內沒有自主研發瀏覽器內核的幾大原因:

首先,錯過了HTML4制定標準的時代;

其次,成本太高,Google最多時候調動超過1000個矽谷的程序員集中力量去開發出Chromium內核的瀏覽,從2008年算,至今已花了10年。按灣區程序員25萬美元年薪算,一年研發工資近3億美元,10年就是30億美元的研發成本。推廣成本更是數倍於研發成本。

最後,Chromium和Firefox本就是一個開源項目,從授權協議上,它們鼓勵基於已有的技術去做技術創新,而不是重複發明輪子。

市場逐漸飽和,同時又深陷同質化泥淖,技術創新與商業盈利之間如何平衡,是擺在國內瀏覽器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一位前微軟人士則直接地表示,國內企業更多地考慮投入產出性價比,側重於商業化方面的盈利,並沒有足夠耐心從頭開始研發一款完全自研的瀏覽器內核。從技術背景來講,世界四大瀏覽器內核也的確提供了完美的“偷懶”條件。

於是經過本土化運營與內核引擎加速,瀏覽器行業已然形成較為穩定且飽和的競爭格局,比拼更多是營銷而非技術。

“基於目前微軟和谷歌等大廠提供的通用軟件,有中國企業進行針對性的定制開發,用作專營的軟件,只要市場認可,這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柳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不過,這些瀏覽器也會帶來潛在的安全隱患。對此,柳峰承認:“要談瀏覽器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等核心訴求並不現實,因為底層的操作系統也都不是中國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統再安全也無助於整體的安全性,最多是在應用環節上加了一層保護而已,應用可控。”

賽迪顧問軟件分析師許祥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政府與企業考量的出發點不同——政府更多考慮安全性問題,因此主打“自主可控”的安全瀏覽器對他們吸引性更大;而對瀏覽器企業來講,推出一款搶票軟件吸引的用戶下載量便足夠大,不需耗費更多人力物力重新研發一款瀏覽器內核,從性價比上考量確實是不合適的。

責編:彭海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