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時鐘滴答作響,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將進入最後3個月的倒計時。海關總署為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口博覽會”)量身定制的檢驗檢疫“負面清單”,也將在籌備和舉辦期間迎來考驗。
海關總署6月制定了《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檢驗檢疫禁止清單》(下稱《禁止清單》)和《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檢驗檢疫限制清單》(下稱《限制清單》),同時又出臺了《通關須知》等文件。
一位接近海關總署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這兩份清單,實際就是進口的負面清單。也即“清單之外都可進口”。
(圖為上海海關工作人員在檢查貨物)
海關的負面清單是什麽
中國報關協會決策咨詢專家組成員,前海關總署官員江小平對第一財經記者進一步解釋說,這應該是出入境檢驗檢疫並入海關總署,整合後的新提法。檢疫檢驗部門之前有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植物檢疫禁止進境物名錄》。此次《禁止清單》和《限制清單》是關檢融合後,借鑒海關總署令第43號令《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限制進出境物品表》推出的。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則對第一財經記者進一步分析說,這次是海關進行了一次積極的嘗試和突破,有助於提高政府效率和轉變政府職能,如果嘗試成功,還能進一步複制推廣,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政府部門在行政執法過程中利用負面清單的模式。他說,迄今為止,負面清單這種模式更多的使用於投資。例如,中國的自貿試驗區在投資項目的市場準入上使用負面清單;對外,之前的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基礎也是負面清單。從海關總署出臺的這兩個針對進口博覽會的《禁止清單》和《限制清單》來看,負面清單已經不僅用於投資準入,也更多地開始用於政府的行政職能上,法無禁止皆可。
《禁止清單》和《限制清單》明確了參加展覽和銷售商品的條件及商品名錄。《禁止清單》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中規定的禁止進境物(該項下禁止展覽和銷售),具體是,動植物病原體(包括菌種、毒種等)、害蟲及其他有害生物;動植物疫情流行的國家和地區的有關動植物、動植物產品和其他檢疫物;動物屍體;土壤;以及來自日本福島縣、群馬縣、栃木縣、茨城縣、宮城縣、新潟縣、長野縣、琦玉縣、東京都、千葉縣的食品、食用農產品和飼料(上述產地和涉及產品範圍根據風險評估情況動態調整)。
此外還包括納入禁止進口目錄的舊機電產品、舊服裝(舊服裝禁止展覽、舊機電可以展覽)、危險化學品(禁止展覽和銷售)。
《限制清單》還限定了參加展銷條件。例如,動物、動物源性飼料僅限於展覽用途,未獲檢疫準入不能銷售。
負面清單只是海關總署為進口博覽會定制的多項貿易便利化措施之一。
在開幕倒計時100天之際,7月2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海關總署監管司副司長何曉睿介紹說,按照關檢深度融合、通關監管流程再造、模式重構的要求,海關總署還為進口博覽會量身定制了《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海關通關須知》(以下稱《通關須知》)、《海關支持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便利措施》(以下稱《便利措施》)。
其中,《通關須知》對進口博覽會備案、展覽品審批和準入、物資申報、查檢放行、展中監管、展覽品處置、人員及個人物品、記者采訪器材等進口博覽會物資通關全流程規範性要求進行了詳細闡述,為辦展方、參展企業提供了詳細的通關指引;《便利措施》是海關支持進口博覽會的具體舉措,充分體現了創新與便利。
與《禁止清單》和《限制清單》一樣,《通關須知》《便利措施》已於今年6月份以公告形式對外發布。
負面清單與擴大進口、擴大開放
而這些量身定制的背後,是中國政府繼續擴大開放、擴大進口的政策意圖。
習近平主席7月25日應邀出席南非約翰內斯堡金磚國家工商論壇,發表《順應時代潮流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講話,他說,“中國敞開大門搞建設,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將讓更多國家和人民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
外資領域的負面清單早已啟動。6月28日和6月30日,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官網分別公布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下稱“2018全國版清單”)、《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下稱“2018自貿區版清單”)。兩部委稱,2018版清單自今年7月28日起施行。2018全國版清單長度由63條減至48條,共在22個領域推出開放措施;2018自貿區版清單由2017版的95條措施減至2018版的45條措施,比全國版的48條措施也減少3條。
6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擴大進口的措施,促進調結構惠民生和外貿平衡發展。
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為推進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維護自由貿易,在穩定出口的同時進一步擴大進口,倒逼國內產業改造提升,以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會議稱,支持關系民生的日用消費品、醫藥和康複、養老護理等設備進口,落實降低部分商品進口稅率措施,減少中間流通環節,清理不合理加價,讓群眾切實感受到降稅帶來的好處。大力發展新興服務貿易,促進研發設計、物流、咨詢服務、節能環保等生產性服務進口。完善免稅店政策,擴大免稅品進口。增加有助於轉型發展的技術裝備進口。
會議要求優化進口通關流程,開展海關“經認證的經營者”(AEO)國際互認,提高進口貿易便利化水平。清理進口環節不合理管理措施和收費。
值得關註的是,5月28日,為配合首屆進口博覽會相關工作,及時、準確掌握進口消費品供給和需求情況,商務部公布了近期主要消費品供需狀況統計調查。結果顯示,不論是流通企業亦或消費者,對於進口的意願和消費需求都較旺盛,未來進口市場潛力巨大。
調查結果還顯示:進口商品已成為中國市場供給的重要補充。進口商品銷售占商品銷售總額比重達到五成以上的企業占全部調查對象的比例為24.4%,其中乘用車、家居和家裝用品、鐘表眼鏡、電器電子產品、食品類企業比例分別為51.1%、34.6%、31.0%、25.9%和25.4%。
而且,商品進口更重品牌。39.2%的企業認為品牌是進口商品的決定性因素,其他受關註的因素依次為安全、價格、設計和原料。
此外,擴大進口意願較強。未來一年,在調查的92個商品品類中,企業增加進口意願較強的有34種。
在消費者這一端,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需求旺盛。進口商品消費占商品消費總額比重達到三成以上的消費者占全部調查對象比例超過20%,其中化妝品、母嬰用品、鐘表眼鏡、乘用車、珠寶首飾比例分別為36.1%、33.4%、28.9%、27.3%和22.7%。吃類更重安全,用類更重品質。超過90%的消費者認為安全是購買進口食品和母嬰用品的主要關註點,超過70%的消費者認為品質是購買進口文教體育休閑用品、化妝品、家居和家裝用品的主要考慮因素。
未來半年,31.0%的消費者計劃增加進口商品消費,需求列前五位的商品依次為化妝品、鐘表眼鏡、母嬰用品、乘用車和珠寶首飾。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