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陸家嘴論壇熱議新型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擴大開放上海先行

新時期如何加快建設新型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加快開放步伐時如何防風險,金融如何支持實體經濟等,成為第十屆陸家嘴論壇的熱點話題。

此次論壇於6月14、15日在上海舉行。論壇首日,來自中外監管機構、金融機構的代表圍繞上述關鍵詞展開討論,聚焦如何繼續推動金融開放、防控金融風險以及支持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的實體經濟。

第十屆陸家嘴論壇14日開幕

論壇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表示,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陸家嘴論壇“十年磨一劍”,已成為連接世界、分享智慧的全球金融盛會。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點和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地點,回望走過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可以發現,金融是上海發展變化中最活躍的因素、最引人註目的標識。上海這座城市具有強大的金融基因,上海發展金融具有獨特的稟賦優勢。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建設強大的金融體系,更需要打造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同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也在發言中透露,“滬倫通”有望在年內開通,且證監會正著手研究新的制度和工具安排,以便盡快將A股納入MSCI的納入因子從5%提高到15%左右。

在擴大開放的同時,加強內部韌性、防範金融風險也應相適而行。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同日表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必須用積極的態度去化解隱患,要以事先而不是事後、主動而不是被動的方式去化解風險,這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必須充分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逐步加壓。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

同時,隨著市場利率攀升、債券違約風險強化,金融去杠桿的壓力向實體經濟傳導。央行行長、論壇共同輪值主席易綱也在致辭中特別強調,小微企業對經濟發展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央行要從準備金、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方面提高銀行對小微企業的支持。

金融開放步伐加快,上海先行

中國金融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上海無疑是排頭兵。

5月31日,上海市金融辦就介紹稱,上海將在六個方面爭取先行先試,包括擴大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並拓展FT賬戶功能和使用範圍,以及放開銀行卡清算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市場準入、放寬外資金融服務公司開展信用評級服務的限制等。

李強在論壇上表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是中央交給上海的光榮使命,是重要的國家戰略,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改革開放始終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不竭動力。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宣布了一系列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上海按照總書記重要指示和中央決策部署,提出六方面擴大金融開放、爭取先行先試的具體舉措,並正在推進相關項目落地。我們將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決心和勇氣,堅定不移地做深做透改革開放這篇大文章,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高到新水平。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論壇上演講

“目前有人對於金融開放、引入外資股東心存顧慮,但外資銀行在我國的市場份額只有1.3%,外資保險公司也不過6%左右。事實上,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更無法想象有許多中國金融企業進入全球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前列。”郭樹清表示。

“未來,要把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李強稱。為此,他認為下述四大方面尤為關鍵,一是要加快建設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全球服務體系,形成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上海價格”;二是著力構築金融改革創新的新平臺,積極爭取國家把重要金融改革創新舉措放在上海先行先試;三是推動金融回歸本源,強化對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四是著力構建金融良性發展的新生態,營造崇尚法治的市場環境,特別是要以上海金融法院設立為契機。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表示,陸家嘴論壇是上海學習借鑒國際經驗、增進金融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見證和推動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斷向前。按照國家部署,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當前正處在最後沖刺階段。我們要率先落實、加快落實、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的一系列對外開放重大舉措,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著力探索金融改革開放的“上海經驗”,擴大金融市場體系的“上海影響”,打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上海品牌”,形成金融生態環境的“上海範本”,續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新篇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

在擴大資本市場開放方面,方星海表示,證監會正著手研究新的制度和工具安排,將A股納入MSCI的納入因子從5%提高到15%左右,其中包括股票收盤價格的產生機制、規範停複牌制度及創造條件允許境外投資者參與股指期貨交易等。

6月1日,共有226家A股大盤股公司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A股首次納入在2018年6月1日、9月3日分兩次完成。9月3日完成納入,納入A股的總比例為5%,對應權重為0.73%。

盡管初步納入比例很小,但其具有里程碑意義,外資從“A股懷疑論”到不得不加速了解中國市場、布局A股投研團隊,再到用真金白銀投資A股,一路走來並不容易。“這被認為是繼人民幣被納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之後第二個里程碑事件。”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中國股票策略主管朱海斌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方星海在論壇上透露,“滬倫通”的制度安排已經準備就緒,操作層面的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有望於年內推出。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監察董事梅甘·巴特勒(Megan Butler)同日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雙方已經就“滬倫通”進行了近三年的可行性研究,年底前開通的可能性較大。

積極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在擴大開放的同時,防風險、去杠桿始終是貫穿過去兩年的重點事項,且將持續。

去年開始,中國銀監會“監管旋風”刮起,近期呈現階段性成果。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銀監會以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為主要抓手開展的“三三四十”(“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十亂象”)檢查共發現問題約6萬個,涉及金額17.65萬億元,取得階段性成效。

近期,資管新規的正式推出也將重塑中國大資管行業,凈值化轉型、打破剛兌、去杠桿、除嵌套、非標轉標等已是大勢所趨。

不過,“重拳”並不意味著不考慮市場的承受力。郭樹清表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必須充分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逐步加壓。“例如,先機構自查、再管理部門檢查,有計劃、分步驟;整治同業業務,先是同業理財、同業投資,而對同業存放和同業存單調整力度比較小。直至去年底今年初,對表外業務才開始啟動規範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同樣沒有采取‘一刀切’和急剎車的辦法。”

郭樹清提示非法集資風險時表示:“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一旦發現承諾高回報的理財產品和投資公司,就要相互提醒、積極舉報,讓各種金融詐騙和不斷變異的龐氏騙局無所遁形。”

近期,各界對債券違約風險高度關註,尤其是在市場利率不斷攀升的背景下。不過,郭樹清也提及,相比國外,我國企業債務違約率總體仍然較低。到2018年5月末,企業債券違約後未兌付金額,只占存量信用債總金額的0.43%。

“對於違約問題,要遵循市場規律,實行差異化金融政策,那些長期虧損、失去清償能力的企業要堅決退出;出現暫時經營困難的企業,相關各方要加強溝通協商。”他稱。

同時,宏觀審慎管理也是中國防風險的舉措。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同日在演講時表示,“宏觀審慎”主要是防範跨境資本流動的重大風險和維護外匯市場基本穩定,內容包括建立和完善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的監測、預警和響應機制,豐富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的政策工具箱,以市場化方式,逆周期調節外匯市場順周期波動,防範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跨市場跨機構跨幣種和跨國境。

大力支持實體經濟

起初,去杠桿主要聚焦在金融體系內,體現為杠桿率、通道業務等的下降,而近期一些指標顯示,去杠桿的影響也在向實體經濟傳導,例如融資利率攀升、企業債券棄發案例增多、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環比大降等。為此,如何加大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也成了此次陸家嘴論壇的關鍵詞之一。

易綱特別提及,小微企業對經濟發展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小微企業發展迅速,目前有2000多萬小微企業法人以及6000多萬個體工商戶。這些小微企業占市場主體總數的90%以上,並貢獻了全國80%的就業、70%左右的專利發明權、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稅收。

央行行長易綱

“正規金融機構要加大對小微企業融資的支持,使其成為小微企業融資的主力軍,民間融資則應成為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補充。”易綱還在演講中指出,要聚焦單戶授信在500萬元以下的貸款,將其作為政策的聚焦點和發力點。據悉,目前央行會同有關部門正在協商出臺一個綜合政策,旨在改善對小微企業服務、增加對小微企業貸款。

這一態度也體現在近期的貨幣政策上。央行參事盛松成近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央行在金融去杠桿方面的邊際力度不應繼續趨緊,其實這在前期央行降準、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範圍的行動上已經有所體現。

央行6月1日公布將適當擴大MLF擔保品範圍,新納入的包括不低於AA級的小微企業、綠色和“三農”金融債券,AA+和AA級公司類信用債券,以及優質的小微企業貸款和綠色貸款。此舉是為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和綠色經濟等領域的支持力度,結合近期民企信用事件的增多,更多的是在去杠桿過程中的結構性調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9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