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小加:直面「期中考」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82515&time=2011-07-22&cl=115&page=all

「要改革就要做好當孤兒的準備」
財新《新世紀》 特派香港記者 王端 記者 劉衛

 

  從投資銀行家轉型香港交易所(00388.HK)掌門人,有著國際經驗、內地背景,50歲的李小加走過了任期的一半。不過,最近他有點「水土不服」。

李小加,2010年1月16日正式接任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張小禹/CFP


  過去一年,這位港交所總裁消瘦了14斤。他自稱瘦身與工作無關,只是運動量的增加,但並不諱言自接掌港交所後,精神壓力比以前在投資銀行大很多:「以前在投行做的時候沒有那麼多重大的決策要做,而且影響範圍也沒這麼大。」

  李小加上任以來,致力將港交所未來的定位和發展,納入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戰略中,並且接連推出多項改革措施。但任期過半,稱道者寥寥,卻迎來香港本地經紀團體的反對質疑。

  代表香港金融界的立法議員詹培忠對財新《新世紀》直陳,在公開場合稱自己為香港本地人的李小加,並不熟悉本地券商環境,「任何措施都要顧及和平衡各方利益,如果改革推行急速的話,甚至會導致各方仇視,製造社會甚至金融動盪。」

  「我從來沒有想做廣受歡迎的人物。」處於輿論浪尖上的李小加,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辦公室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說。他身著淺藍色的襯衣、綠色領帶,神采奕奕,只是兩鬢略顯凌亂。

  李小加顯然知道,港交所推動的諸多改革,不會在短期內顯示出成效。堅持長線設計,則是港交所作為遊戲規則設計者和監管者的勇氣。但這將完全不同 於他在投行時期以項目成敗為評判的境況,無論改革的長期指向,還是中短期的成本轉嫁、步驟管理,他都將接受市場各方經年質疑和檢驗。

「鴻門宴」

  7月13日中午,上百名來自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的證券從業員,在位於香港中環的港交所大堂門外公開抗議。示威者高舉「反對隱名交易」「假諮詢」等白牌,大呼「烏龜下台」等口號,氣氛緊張。

  西裝革履的李小加步出港交所「應戰」,甫到場即被示威者重重包圍。他雙手接過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王國安的抗議信,並與在場人士逐一握手。「我會仔細研究抗議信的內容,有什麼問題我們都可以談。」李小加用普通話說。

  這是近年來最大型的一次抗議港交所的示威。過去一年多,圍繞有關港交所提出的數項改革,包括延長交易時間、開設收市後期貨交易時間、實行隱牌交易及恢復收市競價時段等系列改革措施的反對呼聲,不絕於耳。

  當日晚上7點半,由詹培忠牽線,李小加與香港七大華資經紀協會進行晚宴。宴會廳裡擺下一張每邊設九個座位的四邊桌,每個座位前擺上討論事項的大綱。

  詹培忠早早到場,等待雙方入場。一方是來自香港七大經紀團體代表的25名證券人士,其中包括當日參與抗議示威的王國安,來自中資券商的代表—— 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國泰君安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閻峰,海通國際(00665.HK)行政總裁林湧,華資券商代表——金利豐集團行政總裁朱李月 華以及英皇證券(00717.HK)董事總經理楊玳詩等。

  港交所則派出10人應對,除了李小加,還有交易科主管戴志堅、人民幣產品專責小組主管陳秉強等,負責力推港交所的各項改革。

  李入席前,先與各證券人士打招呼,經過王國安身邊時,則笑著拍拍王的肩膀,隨後入席。據與會者回憶,李一坐下來就說「你們個個都是老闆」,接著又說,「我其實很多不懂,我來後,都是依照港交所的政策做,每個部門都有計劃」,「其實很多措施都是諮詢階段,未必實行」。

  當日晚宴上,各人就港交所一連串改革表達意見,每名與會人士輪流發表五分鐘意見,最後再由李小加作總結。

  這是李小加上任以來第七次與華資經紀飯聚了。這次飯宴被香港媒體稱為「鴻門宴」。詹培忠以「氣氛融洽」來形容是次飯局取得成效,「個個都好高興,效果非常好」。不過,存在的爭議,仍有待解決。

被質疑的改革者

  2009年10月,李小加在港交所履新,次年1月16日正式接掌港交所。由於其兼具國際和內地的背景,業界一片溢美之詞,與當下的反對、抗議不可同日而語。

  「我現在碰到這些都是預料之中,哪會有這麼長的蜜月期?」李小加說。

  在一些與其共事者眼中,李小加個性十足。「無論在投資銀行時期,抑或港交所時期,他都不是像固有銀行家圓滑,而是很直接,這也造成喜歡他的人很 喜歡,不喜歡他的人很不喜歡。」一名曾與李小加共事的銀行家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說,「當年我們還在議論,從銀行家轉型監管者,之前他在投資銀行的處事風 格,會否應該有所調整,因為作為監管者可能更需要圓滑。」

  但作為港交所歷史上第三位行政總裁,正式就任僅兩個月,李小加在港交所的全年業績會上公佈了《戰略規劃2010年-2012年》,為自己的首個三年任期定調。

  戰略規劃報告包括核心戰略、拓展戰略及擴張戰略三部分,而三大戰略具體通過19項工作計劃得以推行和實現。核心戰略包括吸引公司來港上市和增加 現貨及衍生品市場交易量;擴展戰略包括增加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投資,鞏固現有領先地位,進行必要的監管與市場改革,為戰略拓展做好準備。

  李小加多次用「修渠引水」來強調「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他認為,港交所「第三世界」的基礎設施,與其「第一世界」的市場地位根本不匹配。但是,決策者的長期戰略,未必可以解決市場參與者中短期的利益需求,導致了矛盾加劇。

  如成為上述示威導火索之一的延長交易時間舉措,港交所數據顯示,自今年3月實施新政以來,交易並無多大起色,3月交易量環比增加39%,4月、 5月、6月環比增幅依次為-21%、-9%、13%,原本寄望可以因此增加收入的中小券商希望落空,而且在成本投入方面,以及金融從業人員的壓力方面都有 增加,叫苦連天。

  李小加看來,這項改革本身不是為了增加交易量,是為了和未來與中國股市市場配合上,至於「什麼時候能夠真正配合,我們誰也不能夠確認什麼時候能 夠發生」。他直言,中小經紀的前線員工是「交易時段改革成本的最大承擔者,對改革益處之享受也有限,他們的憤怒與不滿是可以理解的。」他希望通過理性討 論,解決短期的成本轉嫁問題,作出緩衝。

  但業界對李小加之舉另有解讀。面對外資投行的擴張,以及中資券商在香港崛起,一些夾縫中求生存的本地券商抱怨李小加與他們的溝通不順暢,認為他總是談大趨勢,忽略改革細節,懷疑其偏袒外資大行。

  李小加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港交所與中小券商每月都會定期會面」,「但由於我廣東話不太好,我去了以後反而影響人家溝通,每月的定期會面,隔一個去一個」。但港交所的同事是每一次都有出席。

  但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王國安反駁說:「溝通次數的多少不重要,關鍵在於態度。」他認為,李小加以及港交所的文化是「諮詢等於知會」,態度過於強硬。

  另一方面,港交所推進改革的節奏和方向,也使包括本地經紀在內的市場力量難以接受。有資深業界人士指出,礙於李小加本身的背景和眼界,他想的可能「並不夠多」。

  「改革太急速的話,會製造社會動盪,金融動亂,大家的敵視和仇視不是我想見到的。」詹培忠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評價說,港交所以商業利益為首 要,沒有顧及金融安全穩定。他認為,「交易所講的延長交易時段,隱名交易,收市競價,都是為了方便對沖基金。所謂改革結算所風險管理,也是防止大的對沖基 金失事風險。」他擔心不做調整,「香港將來會成為對沖基金的點心,失去自我」。

堅持長線計劃

  對此,李小加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改革的節奏不可能很快。大家不應該把改革的早期討論誤讀為改革會齊頭並進,冒進推出。「市場對改革節奏有誤解,責任在港交所,所以我們會考慮早日充分說明。」

  目前,李小加的任期還有不到一年半,他也坦言,「那麼多改革怎麼可能在任期內全部做完?」但他強調「有些事情要討論,但不一定要做,你不能連討論都不讓」。

  在港交所網站的市場諮詢網頁上,李上任後提出的各項改革建議當中,港股延長交易時間、興建數據中心已初步啟動,期指夜市與改革結算所風險管理已刊發諮詢文件外,其他四項建議,包括收市競價、收窄買賣差價、隱名交易、遙距參與者,仍未有實質諮詢或時間表(詳見附表)。

  但在李小加看來,香港市場原來業務的organic growth(自然增長)很有限,要靠structural growth(結構性增長)。這將會由中國資本項下的全面開放推動。這相比上世紀90年代中國企業海外上市潮,將是一個帶來幾何增長的開放。

  李強調,目前對香港市場的改革,正是為了這個歷史機遇。「比方說,現在要搞個『直通車』,因為香港市場一些基礎設施不到位,根本也搞不了啊。」

  他也很肯定指出,在香港與內地的市場合作方面,「今明兩年一定有突破」。

  而環顧全球,李小加面臨的改革困局並不單一。金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主要交易所如新加坡交易所、德國證交所及倫敦證交所等,紛紛推出一系列改革方案,例如延長交易時段、取消午休、同業合併、推出新產品等,期冀在這場金融淘汰賽中,避免淪為競爭對手的犧牲品。

  另一方面,全球交易所作為商業結構,目前均面臨盈利壓力,需要收入多元化以及跨時區交易,借此提升競爭力,而與此同時,交易所也面臨著縮減成本開支的問題。

  「作為一個掌門人,我關心的是整體市場的建設,必須要有勇氣做長線計劃,同時要敢於承擔短期內的不理解,不滿意,甚至是討厭。」李小加說。但在 長線設計上,一些關注香港金融市場建設的人士的質疑恰與本土券商相反,認為李小加恰恰太拘泥於改革細節,而看不清其改革的大方向,看不到其「策略的目 的」。

   「但這也不能完全怪李,因為對於香港成為全球金融中心怎麼做,可能連港府也沒有想清楚。」一位曾任職香港監管機構多年的市場人士指出。

  李小加則對身處風暴中心不以為然,「港交所的決策,是董事會集體決策的結果,我可能也有不同觀點,但一旦有了決策,我就也敢於擔當,站出來擋槍子。」

   「成功有許多父親,我不介意分享成功。但未成功之前的不受歡迎的改革,卻經常是孤兒。要改革,就要做好當孤兒的準備。」李小加說。

  本刊實習記者呂凱霏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