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債券違約的“鍋”流動性不背,需更關註個體風險

在上周五釋放《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這一重磅監管政策後,本周一(5月28日)央行公開市場凈投放300億元,又給了市場一顆“甜棗”。

分析人士發現,相對於2017年的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目前基本穩定的流動性環境存在一定程度的放松。2018年監管者對流動性的管理思路更傾向於松緊有度的貨幣政策和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合理穩定。

不過,結合最近兩個月來信用債市場違約的頻發,市場人士警示,相比於流動性風險,未來更應該關註個體風險。

近期流動性投放寬裕

周一央行公開市場進行了200億元7天期、100億元28天期逆回購操作,當日無逆回購到期,凈投放300億元。

同時,央行今日進行28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2.85%,較上次(3月15日)操作上調5個基點。7天逆回購中標利率2.55%,與上次持平。

市場人士稱,三四月公開市場操作利率(7天和14天逆回購)上行5個基點之後,28天期逆回購一直沒有操作過,此番利率上調,其實是滯後表現,不是新增動作。

3月22日,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宣布加息2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區間上調至1.50%~1.75%。央行隨後跟進“加息”,上調7天逆回購利率5個基點。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負責人當時表示,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小幅上行符合市場預期,也是市場對美聯儲剛剛加息的正常反應。

隨後的4月16日,央行14天逆回購中標利率為2.7%,較上次上調5個基點;7天逆回購中標利率2.55%,與上次持平。

本周央行公開市場有3700億元逆回購到期,其中周一、周五均無逆回購到期,周二、周三、周四分別到期1300億元、2000億元、400億元;無MLF(中期借貸便利)、正回購和央票到期。

為應對5月繳稅高峰期,央行近日來公開市場投放的手筆一直比較寬裕。上周五(5月25日),央行公告稱,月末財政支出和金融機構法定準備金退繳推動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於較高水平,當日不開展公開市場操作。當日也無逆回購到期。上周央行共開展2900億元逆回購操作,無MLF投放和國庫現金定存投放,凈回籠資金300億元。更早前一周,則累計凈投放規模達4100億元。

政策層面,上周五,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下稱《辦法》)。《辦法》引入三個新的量化指標,采取了差異化的管理,強化了對國有大行、股份行以及大型城商行的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要求,並且將監管範圍覆蓋至全部的商業銀行。

當商業銀行開始受制於流動性指標的考核壓力,過去商業銀行投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的都將按照百分之百的權重來認定資金占用,在新的考核下,銀行為了滿足監管要求,必然會贖回一些流動性好的債基和貨基,從而影響市場的流動性。

受到市場和政策雙重的影響,周一銀行間回購定盤利率多數上漲。FDR001(隔夜銀銀間回購定盤利率)報2.52%,漲1個基點;FDR007報2.70%,跌2個基點;FDR014報3.80%,漲7個基點。

國債期貨弱勢盤整全線收跌,10年期債主力合約T1809跌0.12%,5年期債主力合約TF1809跌0.10%。銀行間現券收益率攀升,10年期國開活躍券180205收益率上行1.96個基點報4.42%,10年期國開次活躍券170215收益率上行2.44個基點報4.535%。

個體風險需更關註

今年一季度,央行創設新工具,平滑流動性季節性波動。年初至春節前,人民銀行啟用新創設的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CRA),並綜合運用普惠金融定向降準、MLF、逆回購操作等工具適時適度投放流動性,既對沖春節前現金大量集中投放等因素對流動性的擾動,也滿足金融機構對不同期限流動性的合理需求。

在這一系列操作下,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穩定,貨幣市場利率有所回落。3月份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74%,比上年12月低17個基點;質押式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9%,比上年12月低21個基點。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間利率債質押式回購月加權平均利率為2.65%,比上年12月下降9個基點。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總體有所下行。3月末,隔夜和1周Shibor分別為2.69%和2.92%,分別較上年末下降15個和4個基點;3個月和1年期Shibor分別為4.46%和4.65%,分別較上年末下降45個和11個基點。

“2017年底和2018年初的一系列重大會議對2018年貨幣政策進行基調奠定後,松緊有度的貨幣政策以及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合理穩定的流動性管理思路,實質意義上相對於2017年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取向以及基本穩定的流動性環境存在一定程度的放松。”中信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明明認為。

但在較為寬裕的流動性下,近期信用債市場上市公司違約頻發。明明認為,這不應歸咎於流動性,而是要關註個體風險。

中信建投宏觀債券分析師黃文濤認為,當前貨幣政策調控方式轉變不僅是對沖經濟下行壓力或保持“寬貨幣、緊信用”的需要,更是宏觀經濟結構調整以及貨幣政策轉向價格型調控框架的迫切要求。

央行在一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對於未來的貨幣政策表述仍然是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但首次出現了“穩杠桿”的提法。市場人士分析稱,這意味著未來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將會延續今年以來穩健偏松的方向。而且,在信用風險頻出的當下,監管部門也會視情況應對,流動性會保持平滑波動。

在黃文濤看來,未來,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基調並未改變,其服務於調結構的核心目標也並沒有調整,信用擴張亦保持基本穩定,但具體政策操作會更加註重價格型調控框架的培育和完善。“置換式降準+上調存款利率上限(據央行行長易綱此前在博鰲亞洲論壇透露,央行近期已經上調了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意在擡升存款利率水平)”的政策組合依然具有一定的操作空間,但具體的操作窗口和政策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分析、論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