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丨大慶油田200天會戰:百億資產騰挪

從薩爾圖機場出發,一路向南,大約20分鐘的車程之後,一條十車道的馬路便橫亙眼前,這就是當地人口中的“世紀大道”。這條橫穿大慶市主城區的大道緊密地連接著城東與城西,搭建出大慶人往來的橋梁。

城東與城西,儼然兩個世界。

城東,是大慶市政府的所在地。這里幾乎看不到抽油機。高聳入雲的大樓、來往熙攘的人群、充滿生機的廣場花園,勾勒出大慶最繁華的模樣;城西,大慶油田有限公司(下稱“油田公司”)及其下屬的各個子公司雄踞於此,抽油機隨處可見。

這個因石油而建立的城市正在發生一場重大變革。大慶油田五十余年發展史中,沈澱了大量“辦社會”職能。如今,大慶油田正在與這部分職能做出切割,將其移交給市政或第三方社會力量。這一場涉及百億資產的大移交,計劃於2018年底完成,屆時將重塑大慶這座城市。

最後的200天

“油田的‘三供一業’,在我們看來,真的是包袱,因為原來這部分運營的時候,都是靠關聯交易,支付高價,來維持其高成本的運營。”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慶國稅局的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移交之後,對油田也是一種減負。”

大慶油田所承載的社會職能,被認為是對石油主業的負擔。

油田公司2017年4月發布的《大慶油田振興發展綱要》表示:“老企業矛盾多、負擔重。國企的共性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包括體制機制不夠靈活,組織結構不盡合理,發展空間嚴重受限,有些業務產業集中度不高、自我發展能力不強等,還承擔著物業、公交、醫療、高等教育以及消防等企業辦社會職能。”

這是大慶油田現階段存在的矛盾與挑戰。《綱要》同時提出,按照國家相關政策要求,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協調,加快移交高等教育、公用事業、公益服務等業務,逐步分離“三供一業”等業務,堅決關停“僵屍企業”,退出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業務。

這里的“三供一業”是指大慶油田及其職工家屬區的供水、供電、供熱和物業管理。

第一財經記者在得到的一份早期的移交方案中發現,大慶此次移交對象的邊界遠遠超過了“三供一業”的範疇,將企辦教育、醫療衛生、市政職能等各方面都囊括其中,徹底將企業辦社會職能進行剝離。

早在2016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曾發布《關於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明確提出在全國推進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要求徹底去除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

對於現階段的大慶油田而言,它需要瘦身健體,聚焦主業,更好地發揮市場競爭力。

數據顯示,2015年大慶企業辦社會業務實現總收入87.64億元,總支出87.06億元,基本收支平衡;而2016年的這兩個數據是83.91億元和83.62億元。

“這部分(企業辦社會)並不產生效益,主要是為油田居民服務的。現在企業的效益不好,因此這部分需要移交到社會上去。有資質有能力的社會資本可以進行社會化投資,不再由企業來負擔原有的補貼。”有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資料顯示,油田公司辦社會業務固定資產原值超過110億元,凈值53億元。

“今年都會交出去,這是上頭的規定。”一位大慶油田機關工作人員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認為,這件事難度與壓力並存。

他表示,“改革的步伐既需要積極又需要穩妥”,一部分業務是盈利的,一部分卻是需要吃補助的,所以需要區別對待。“比如市政下屬的學校工資是高於油田(下屬的學校工資)的,一下過去這麽多人,財政是否能夠托得住。這中間需要找到比較穩妥的辦法。”

《意見》規定,2018年年底國有企業需基本完成相關的分離移交,2019年起不再以任何方式為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承擔相關費用。

一位接近供電移交業務的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了大慶油田供電相關資產移交更為詳細的時間節點:一是要確定投資額,比如說線路、變電所等需要改造,初步將所需的改造費用統計出來,再上報給國家,必須在2018年5月30日之前完成;二是必須在2018年年底完成移交,可以先移交後改造,拿到投資之後再展開改造方面的工作。

“2018年底如果不能完成‘三供一業’的移交工作,就無法享受‘五三二’政策。”上述人士透露,“也就是說,如果過了這個時間節點,不僅移交的事情仍可能要繼續推進,而且所有費用都要企業自己承擔。”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五三二”政策主要是針對移交過程中產生的各種費用,包括相關設施維修維護費用,基建和改造工程項目的科研費用、設計費用、舊設備設施拆除費用、施工費用、監理費等,由中央財政補助50%,主管企業也就是中石油方面承擔30%,油田公司自身承擔20%。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雖然各業務的移交時間有所差異,但若參照2018年底完成整體移交的時間節點,留給大慶的時間只有大約200天了。

“主要壓力都在油田那邊”

大慶,是先有油田,後有城市的。

大慶油田發現於1959年。彼時,中央為了探明油田的真實狀況、建設油田試驗工程、告別國內石油產量低下的狀況,號召了一批吃苦耐勞、能力出眾的油田職工、退伍解放軍、大學畢業生,在遼闊的松遼盆地上展開了艱苦卓絕的石油會戰。

這一幹,就是三年多。

上述大慶油田機關工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老會戰們剛過來的時候青天一頂、荒原一片,到1964年左右,吃住等基礎需求才能基本供應。”

如同許多資源型城市一樣,大慶的城市建設發展伴隨著油田的開發。從平房,到單位分配的樓房,再到商品房,隨著產能區內的家屬區逐步形成,就需要物業以及供水供電供熱接入管理。

大慶油田的企業辦社會可以說是大慶市的雛形:沒有油田方面在建設城市、完善生產後勤服務職能等方面的貢獻,就沒有如今的大慶。

“除了大慶,沒有哪個企業的誕生和發展能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命運聯系得如此緊密;沒有哪個城市在誕生之前,就有了自己的文化厚重底蘊。”正如石油工業部前部長余秋里所回憶的,在大慶,石油企業發展的沈沈浮浮牢牢系著城市成長:無論是“三供一業”,還是學校、醫院、道路,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正因如此,大慶企辦社會職能的剝離移交,有著鮮明的歷史特點,除了體量大、人員多、戰線長、輻射面廣等因素之外,長久以來居民生活與石油生產區域交叉、生產生活方式盤根錯節、企業的社會職能相對穩定等情況也增加了這項工作推進的複雜性。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大慶油田就探索過剝離“辦社會”職能。

1984年,大慶建市的第5年,政府職能與企業職能就已經開始逐步分離;2004年,大慶市石油管理局(即油田公司的前身)所承辦的公安、消防、普通的中小學教育分離移交給大慶市;隨後,大慶市石油管理局的民用燃氣和液化石油氣業務移交給了專業公司,同時移交退出了部分的公交線路、醫療機構、供熱管網等方面的業務。

不過,大慶油田內部仍然沈澱著大量辦社會職能。

截至2016年底(下同),油田公司為45萬戶居民供水,年供水量3800萬立方米;為28萬戶居民供電,年供電量3.01億千瓦時;為26萬戶居民供熱,面積達3400萬平方米;為27萬戶居民提供物業管理服務,面積達3400萬平方米。其中供熱和物業管理面積均占大慶市行業總面積的1/3。

企辦教育和醫療衛生方面,企辦院校4所,全日制在校生近1.8萬人,企辦托幼園所61個,是大慶主城區公立園所的4倍;10個企辦醫院、47個企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總計在2016年提供近500萬人次的門診量,住院手術3.17萬例,占全市業務的50%以上。

而在市政職能方面,油田公司擁有10條道路、2座橋梁、16個廣場、8個公園、3個湖泊、4座泵站、3座生活垃圾處理廠,公共交通運營線路44條,擁有車輛719輛,日載運乘客21.6萬次,公交市場分擔率達到70%。

移交工作體量之大、程序之複雜,超乎想象。對於這個在油田上建立起來的小社會而言,改變多年來的運營模式談何容易。直接面對壓力的將是大慶油田。

正如大慶市國資委回複第一財經記者那句意味深長的話,“我們沒什麽可說的,責任主體是在油田(公司),主要壓力也是在油田(公司)那邊。”第一財經就上述移交涉及的相關數據向大慶市國資委求證,對方回複稱目前“還在商討階段,數據也是保密的,不便透露。”

移交路線圖

“剝離有很多種方式,承接方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有能力、有資質的社會資本。比如供電應該是交給國家電網;我們的供熱一直是歸物業管,所以這部分可能是由某家社會資本承接;供水可能也是社會資本。”另外一位接近移交工作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同時他也透露,供水供電這些分成居民用水(電)和產能用水(電),移交的部分應該只限於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部分,即居民用水(電)以及部分在居民區內的工商業用水(電);而產能用水(電)還是在油田的責任範圍內。

大慶移交的邏輯是“應交盡交、能交則交、不交必改”。第一財經查閱上述早期移交方案發現,除了院校、醫療衛生、幼兒教育、市政設施等業務全部移交大慶市政府或黑龍江省政府之外,對於“三供一業”,能夠進行社會化運營的,則轉移給社會資本承接。

其中,民用供水的接收單位為北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民用供電交與大慶地區具備供電售電專業資質的國有電力公司;供熱與物業則分別交給了寶石花熱力公司與寶石花物業公司,據悉,這兩家公司均是由慶油公共服務公司、寶石花家園公司以及其他專業公司合資成立的子公司。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多方說法反複比較發現,雖然在整個移交過程中,早期方案很有可能還會調整,但整體邏輯與多位知情人士的說法並無二致。

怎樣安置好涉及移交的職工,是整個社會最關註,也是當地政府、企業最關切的問題之一;對於當事人而言,他們難免心有憂慮。

“最難解決的是人。”這是第一財經記者在走訪大慶過程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我要是再不想辦法走出去,那就要和其他的人一樣,被交出去了。”林海(化名)有些憂心忡忡,他就職於中石油旗下的售電公司。他知道,不久之後他們的居民供電業務就要被交出去了。“如果未來,將上一級變電所交完之後,我們就徹底沒活幹了。”

移交方案指出,針對人員的安置,政府方面將這些人分成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企辦院校、醫療衛生、幼兒教育三項業務在職職工;第二部分是剩下的包括三供一業等業務在內的相關人員。

針對前者,政府方面希望直接劃撥至地方政府,試圖解決事業編制,或實行編制備案管理,並保障他們的待遇。而後者,則全部留在石油公司,政府希望企業方面克服困難,使用勞務輸出方式以化解人員安置矛盾,同時,勞動力市場與企業薪酬的價格差,全部由油田公司承擔。

“政府肯定希望能夠留下支撐企業運營的核心人員,然後通過油田方面來消化多余的人員。”上述大慶國稅局的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大慶油田方面也在想辦法尋找新的增長極,比如去海外。“有些國家的能源豐富,但是沒有配套的發電能力。我們就把發展成熟的一整套技術帶過去,把電廠建到整個油田的中心區來保障供電。”林海說。中國石油集團電能有限公司已經在15個國家開展電力相關的業務。

對於這些員工而言,選擇與挑戰並存,“比如是繼續端好油田這個飯碗,還是轉型去政府或別的企業,對於個人而言都是比較艱難的選擇。”上述國稅人士表示。

一位大慶油田“老會戰”的兒媳和女兒分別在油田醫院和政府醫院工作。他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政府一個月發7000元,油田發3000元。移交調整之後,怎麽處理工資和待遇問題,還真不知道會怎麽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