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Google發起總攻:多線作戰,勝算幾何?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856566.html
6月似乎是硅谷的新產品發佈季,蘋果在一年一度的WWDC上剛剛發佈了帶視網膜顯示的全新Macbook Pro系列和iOS 6,幾天後微軟的Surface就接踵而至。

你方唱罷我登台,在剛剛召開的Google的I/O大會上也是新品不斷,最新的Android(Jellybean)、Google Glass,Nexus7平板電腦以及新的多媒體設備Nexus Q在第一天就悉數端出,令人眼花繚亂。

因此,只要留意一下Google的發布和相關報導,你也許就會注意到Google正在全面出擊,多線作戰。

這家公司仍然是搜索和廣告之王。Android發展得也相當不錯,儘管其對Google業務的財務影響尚不得而知。Google Apps和Google Chrome OS在企業、零售商、航空、學校等領域開拓出來的市場也相當可觀。Google Maps、YouTube還是市場領先。但是Google做的事情遠不止這些,下面的這份戰役清單也許有助於你理解Google的這場規模宏大的史詩戰爭和它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多線出擊是兵法大忌,Google的各場戰役勝算會有多少呢?

與蘋果之戰

智能手機:Google的Android跟蘋果的iOS激戰正酣。據稱其日新增激活量已達一百萬,現有的Android設備已有4億。

平板電腦:Google剛剛發佈Nexus 7,要從蘋果的市場霸主iPad虎口奪食

電視:Google TV Vs Apple TV,戰役延伸到了家庭客廳這裡

云:Google Drive Vs iCloud

地圖:Google Maps Vs Apple Maps

電子錢包:Google Wallet/Play Vs Apple iTunes平台

電子媒體:Google Books,Google Music VsiTunes和iBooks

與微軟之戰

操作系統:Google's Chrome OS Vs 微軟Windows系列

辦公套件:Google Apps Vs 微軟Office

智能手機:Google Android versus Microsoft Windows 8 platform

平板電腦:Google Nexus 7 Vs 微軟Surface

云平台:Google Cloud Vs 微軟Azure

云存儲:Google Drive Vs 微軟Skydrive

搜索引擎:Google Search Vs 微軟Bing

與Amazon之戰

平板電腦:Google Nexus 7 Vs Amazon Kindle Fire。

智能手機:Google Android平台 Vs Amazon Fork。

云平台:Google Cloud Vs Amazon Web Services。

電子錢包:Google Wallet Vs Amazon支付系統。

電子媒體:Google Books、Google Music等 Vs Amazon Music、Books和Media

與Facebook之戰

社交網絡:Google+ Vs Facebook

即時通訊:Google messaging Vs Facebook Messaging

照片管理:Google Picasa Vs Facebook Photos

廣告平台:Google Ad平台 Vs Facebook Ad平台

搜索引擎:Google Search Vs Facebook Social Discovery

其他的零星戰役

Google Drive Vs DropBox

Google Nexus Q Vs Sonos

Google Local Vs Yelp

Google Wallet Vs Paypal、Square

Google Search Vs Twitter

Google+ Vs Twitter

Google YouTube Vs Hulu等

人才之爭

看著Google的戰線拉得這麼長,不禁讓人想起歷史的那些教訓。羅馬帝國、拿破崙戰爭,還有奧斯曼帝國,這些歷史上的巨頭都曾多線作戰,雖曾經輝煌一時,但最終還是輸得很慘。究其原因,還是其中的人力成本太高了。Google也會面臨類似的困境。沒錯,Google是有錢,富可敵國,但是哪怕它擁有數以萬計的員工,也仍舊缺乏足夠的力量來全面開花,拿下所有戰役。現在Google不得不接二連三地收購公司來吸納人才,但這還不夠。在現在群雄並起的大環境下,Google不再擁有吸引天才不斷加盟的壟斷性優勢。總有人開出的條件比Google更好,總有些公司在某些方面做得比Google更棒。如果Sauqre有位置的話為什麼要呆在Google Wallet團隊呢?如果Facebook向你招手的話,為什麼還要向Google看回頭?如果你可以辦個Instagram出來並拿到數十億美元的話,為什麼還要呆在Google那裡當個產品經理(參見2年時間從0到10億美元:Instagram崛起的偶然+必然)?

動物兇猛

Google崛起的頭10年時間裡,實際上缺乏真正的競爭對手。Yahoo由於對基於搜索的廣告反應遲鈍,所以並沒有對Google的搜索技術構成太大的威脅。微軟彼時仍專注於軟件業務,所以跟Google較少正面衝突。但到了本世紀的第二個10年時,Google的周圍已經是虎狼環伺—從蘋果、Facebook這些巨擘到Dropbox、Square等新貴,個個都是如狼似虎,更加兇猛、更加專注、更加飢餓,Google還能那麼好過嗎?

禍起蕭牆?

此外,Google不斷嘗試在新的領域封疆拓土,但卻可能在自己的核心地帶禍起蕭牆、後院起火—把Google+注入到搜索結果似乎正在引起用戶的不滿。

大膽突破?

Google之所以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就在於它的大膽。在網絡泡沫時代,當搜索似乎已經走入死胡同時,Google硬生生殺入這個領域,做出了更好的搜索引擎。當廣告陷入泥潭時,他們把文字廣告的創意變成上百億美元的金錢帝國。他們相信軟件會真正成為企業內部的智能的理念充滿野心,極具未來主義。Google Mail和Google Maps是另兩個從小做大的例子。不過或許最能代表Google膽識的還是Google Glass,這款未來主義產品也許恰恰代表了Google總想要先人一步的決心。

也許Google需要的並不是全面勝利,而是找到統治未來市場的突破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09

【專欄】美團多線受挫:交易400億營收19億多半沒戲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5/148376.html

i黑馬註:美團相比2013年未能完成年度目標,今年能否完成目標對於處在關鍵期的美團來講意義更大,今年的戰果將關乎明年的開局,在這個敏感時期,無法完成年初目標很容易被視為美團衰敗的信號。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王利陽


這一年來,業界對美團的評價一直是毀譽參半。追捧美團的人願意將其視為行業明星,時不時的列出各類看似驚艷的數據唬人,認為其會成為下一個行業巨頭;而反對者則對美團“霸道”的行事作風看不慣,同時對其發展前景有諸多質疑。美團的估值也在此起彼伏的喧囂聲中不斷變化,2014接近尾聲,美團明年走向,就看這最後15天的表現了。

壞消息:美團可能再度無法完成年度目標

年終等待美團的可能是一個壞消息。從目前團800統計的數據來看,前10個月美團的總成交額為307.1億元,根據歷年來團購市場的全年走勢來看,剩下兩個月美團的月均交易額要達到46.5億有些困難,今年美團很有可能再度無法完成年度目標。

在2013年將近年尾之時,王興在某活動上表示美團交易額很難達到之前預期的188億,但還是能超過150億,最終美團2013年全年的交易額為160億元,沒能完成目標。而今年,美團恐怕將會再度無法達成目標。

今年1-10月,美團的交易額分別為,20.41、20.11、23.93、24.14、29.06、31.14、38.40、43.61、37.79、38.46(億元)。不難發現,美團在8月份時達到最高峰後,9月份業績出現下滑,這符合團購市場的發展周期,團800根據多年的數據統計將這個現象稱為“下半年定律”。

根據“下半年定律”往年的走勢來看,團購市場在8月份達到交易額高峰之後會出現下滑,直到11月前後能勉強回到8月份的水平。如此看來,美團達到400億的目標有些勉強。

相比2013年未能完成年度目標,今年能否完成目標對於處在關鍵期的美團來講意義更大,今年的戰果將關乎明年的開局,在這個敏感時期,無法完成年初目標很容易被視為美團衰敗的信號。

美團前景堪憂,沒錢賺是死穴

美團現在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各類亮眼的交易額,而當年終交易額都無法自圓其說時,難免會在輿論上陷入被動。

根據王興年初的設想,今年完成400億的交易額會有19億的營收,大概是是4.75%的毛利率,而隨著大眾點評和百度糯米持續逼近,美團的總營收勢必會出現一定下滑。本身4.75%的毛利已經非常低了,團購業務雖然能帶來非常可觀的交易額,但缺乏營收能力則是死穴。

美團與京東不同,京東可以以虧損的姿態上市,主要是其將巨額資金投入物流建設,而從長遠角度講,短期內的大筆支出會換來未來可持續回報,而且,京東上市之前已經完成了對毛利率優化,從09年的4.8%上升到了9.8%。美團在點評和糯米的壓迫下,難以做毛利優化。

雖然美團的規模不斷擴大,但無法盈利始終是難以回避的問題,而且團購模式本身基本沒有盈利空間,規模效應也無法帶來顯著的利潤增長。另一方面,隨著不斷向三四五線城市滲透,美團今年的城市分站已經高達300多個,員工數量已達8000人之巨,以人均月工資2500計算,一年2.4億的人力支出對於一家缺乏盈利能力的公司來講也是沈重的負擔,而且國內的人力成本越來越貴。

除此之外,還有各類營銷支出,履約成本等,美團的運營壓力頗為沈重。此前有分析稱,為追求獨家合作,美團為商家推出保底補貼,而這筆費用每月至少要付出2億元的代價。

美團若以虧損姿態上市,顯然無法打動資本市場,尤其有Groupon的案例在前,美團連概念紅利期都不存在了。雖然說中國的團購潛在市場更大,但團購業務缺乏賺錢能力是死穴,就連美團自身都在嘗試通過打造垂直業務逐步轉型。然而,從市場表現來看,轉型阻力不小,這也為美團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東打一槍西打一炮,多線作戰前景堪憂

顯然,美團自身也意識到團購業務的局限性,要說服資本市場,美團還需新的籌碼,所以,這兩年美團陸續將優勢業務獨立運作。不過,業務線太廣泛給美團帶來太多的敵人。

首先在團購市場,在百度收購糯米,點評引入騰訊之後,美團在團購業務上主要的兩大對手顯然成為了不差錢的“影子”巨頭。查看團800的數據不難發現,近半年來,美團始終無法再拉開與兩者的差距,反而在業務拓展和營收上被逼險境。

而美團想要延伸發展的外賣業務也並不順利。到家美食匯和餓了麽先後完成5000萬和8000萬美元的巨額融資,阿里和百度也在重金外賣市場。前不久又傳出餓了麽獲得今日資本的3億美元投資。隨著巨額資金湧入,外賣已進入燒錢階段,以美團目前的財力主攻缺乏根基的外賣市場難有勝算。

同時,美團還想將業務延伸到在線旅遊市場,而本身整個在線旅遊市場複雜,各細分垂直領域對手眾多,巨頭競爭激烈,攜程、藝龍、去哪兒博弈多年,騰訊又在扶持同城,而阿里也將旅遊業務獨立運作成立“去啊”。事實上,美團在酒店團購業務量的積累,已經激起OTA巨頭們的猛烈反擊了。

在電影業務上,美團有更大的野心,在《心花路放》上映時,貓眼電影成為聯合出品方,並稱預售期賣出100萬張電影票,創造了4000萬元的預售票房,美團更是宣稱將進入電影發行市場。不過,《心花路放》是黃渤、徐崢主演的寧浩作品,就憑這三個人在電影市場的金字招牌,換成誰來做預售都不愁票房問題,以特例當成普遍現象,美團有些過於樂觀了。

另外,美團還曾計劃推出商用wifi,不過,如今卻被點評截了一道。大眾點評聯合騰訊投資國內最大的商用Wifi提供商邁外迪,加快商用wifi布局,美團遺憾錯失良機。

目前來看,美團擴張的領域,沒有一個是好啃的骨頭,若用這些不占優勢的新業務為上市增加籌碼,顯然難以打動投資者,反倒會引來投資者的擔憂。戰線太長,對手太強,隱患太多,任何一個領域失敗都容易產生蝴蝶效應,導致滿盤皆輸。

不值40億美元 美團估值恐縮水

在今年5月,美團以20~40億美元估值完成3億美元的C輪融資,現在來看,美團的業務能力恐不足以支撐40億美元的估值。

一個多月以前,資深媒體人尹生曾采用極端估值的方式對美團的市值做過評估。最好的情況下,美團可獲得和阿里、京東一樣的市銷率水平,預計今年2014阿里和京東分別能達到25倍和22倍,假定未來幾年阿里巴巴和京東的增長相同,美團為它們的1.3倍,則美團的估值可望接近100億美元。

不過,現實顯然沒有這麽樂觀。阿里、京東與美團所處的市場地位截然不同,在電商市場,阿里是不可撼動的存在,而且有強大的盈利能力,資本市場對其足夠認可才能獲得25倍的市銷率,而京東上市時是引入騰訊作為基石投資人才得意重新得到資本市場認可,美團的處境可沒有那麽樂觀。

在團購市場,美團並不具備大而不倒的市場能力,點評、糯米近半年來一直死磕美團,美團明顯受到了牽制;另一方面,巨頭們瘋狂在O2O領域投入巨資,美團的增長前景也不如以前樂觀;同時,美團自身拓展的各條業務戰線還要遭遇強敵的阻攔,運營壓力不斷增加。

在發展前景不夠明朗的情況下,以Groupon為估值參考更為合理。尹生指出,按照2014年的預期收入,Groupon的市銷率大約為2.4倍,以潛力更大的中國市場來看,未來幾年美團的增速可能是Groupon的3倍,再根據美團2014年19億元(約合3億美元)營收來算,估值大概剛剛超過20億美元。

若刨去對美團的增速預期,美團估值僅有7億多美元,這主要因為美團的營收能力不及Groupon,Groupon的毛利率介於50~60%,而美團只有不到5%。不過,美團在國內市場的增長前景可觀,在用市銷率估值時,給予3倍增速的附加值不為過。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美團的未來市值,假設美團2015年能完成1000億的目標,4.75%的毛利率,大概是7.7億美元的營收,屆時Groupon業績好轉,市銷率能提升到4倍的話,美團的估值也只有近30億美元出頭。團購業務不盈利,是影響美團估值的主要原因。

美團今年5月能以20~40億美元估值融資3億美元,已是資本市場對其規模優勢的認可,但實際估值恐怕短時間內再難提高。有Groupon做直接參考,美團難以獲得高估值,而為打動資本市場提高估值,美團新拓展的業務,反而成為隨時可能會引爆的定時炸彈。

多重不利因素綜合在一起,美團恐難以得到更高估值的認可,短期內40億美元的估值已屬於極限,實際上30億美元或更能得到業界認可。

文/王利陽

關註微信公號:科技不吐不快(tucaokeji)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王利陽


[已推薦到博客首頁,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資本意誌改變中國----兼論股市的多線邏輯 二月立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2vesu.html

 一直有本文題目這樣的感慨,與資本市場相處越久,了解中國的歷史和近現代史越多,這個感覺就越是強烈,那些沈屙淤久的觀念和守舊慣性,被舉重若輕的一一破解,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史,走到今天,已經進入到縱深階段,也是最具成敗意義的關鍵階段,可以說,只準成功,不許失敗,也失敗不起!

 

2012年,我曾和朋友說現在的股票市場可比2002年的房地產市場,中國經濟的蝶變,必須有一次資本市場的大爆發做背景,若成,就是新天地,反之,就是拉美化二十一世紀的再版,好一點也就是延續日本在頂峰之後的走勢;今天我們看到這個事情正在進程中,它絕不是一次簡單的牛市,按照許多人教條式的理解,如今經濟狀況本身也不允許出現什麽牛市,沒能熊市就不錯了,大多數活躍在各類媒體上的財經從業人員,專家半專家們,都對資本市場的邏輯做簡單化解讀,這種機械與教條是死讀書的產物,用這種見地來判斷市場與經濟肯定是錯誤的,1800點就很貴的股市今天在4300點,同期GDP是下滑的,CPI也到了近乎通縮的境地,如果因此就放棄曾經堅持的價值判斷理論,轉而屈身認同這完全是資金寬松化的結果,從而得出股市和實體經濟關聯度不高的結論,那就是再一次被現象迷了眼,這樣下去,永遠會被現象所左右,被現實打臉,霧里看花而不得真諦。

 

股市的存在與作用,是有多線邏輯的,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側重,最終走向相對的成熟與健康,發展是沒有止境的,永遠會有新的邏輯線出現,這取決於其服務的經濟體系,所謂時移世易,變法宜矣,最後達到一個綜合的、動態的均衡,整個過程里,各邏輯線之間是互補的,互動的,有牽引的。

 

一般經典的、達成共識的邏輯線是,一家企業,發展良好,獲得資本市場的融資權,人們依據其行業特性,發展增速,來給定一個基本的溢價,讓其上市,然後用一系列數據,諸如凈資產收益率,市盈率,市凈率和分紅率等等來衡量其證券價格的合理性,認為合理或低估則投買入票,反之投賣出票,這也是價值投資的一個基本概述,人們也發現,最終那些優秀的企業,他們都是經得起這個框架的推敲的,也經得起時間的磨礪,時間越長,越證明這一方法論的正確,也因此價值投資被奉為經典。

 

但是經典並不意味著執行與發展過程的死板,尤其是在實體產業發生轉型和升級的時候,或者整體社會生產關系架構發生變革的時候,讓這個經典的投資邏輯線貫穿始終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有些時點根本不具備條件,市場發展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邏輯線,它是多元的,最後殊途同歸,只有這樣才能實事求是的發展。

 

比如按照資本市場的最基本屬性,資本是為優秀的效率服務的,可是中國股市開埠的時候,它卻是為國企解困服務的,這就是股市當時的邏輯線,根本談不上效率二字,怎麽辦,有合理性嗎,說得通嗎?但如果奉行經典,資金面對這樣的服務對象,股市還開不開呢?其實對於在整體上全部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中國,能上市本身就是先進性的體現,沒有這個起點,哪里還有後面精彩紛呈的三十年經濟騰飛?

 

再者,按照優勝劣汰的資本市場基本運行規則,三年ST的企業應不應該立即退市呢,應不應該留著它玩烏雞變鳳凰的遊戲呢?這個我曾經多次抨擊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制度,在中國股市綿陽年了近二十年的“惡政”,是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呢?不是的,對於舉國計劃經濟體制那麽多年走下來的慣性而言,開設資本市場輔助改制已經是突破,當初讓處於困難的企業上市之初就已經埋下日後必然會有大批企業水土不服會虧損再虧損,如果對其處以極刑,像完全市場化運作的美國股市那樣,必然會給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過渡的中國帶來大麻煩,因為當時的上市公司背後是大量的國企員工,讓企業倒閉很容易,但是產權市場極不成熟,更沒有專門清算企業倒閉之後的相應體系,員工安置問題就更是毫無頭緒,這種情況下,引進已經市場化運作的優質資產,盤活已經死亡的老企業,當然是社會支付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唯一方法,表面上看在資本市場層面它是違背了價值投資的基本原則,但是對於大轉制過程的經濟體而言,這是對全社會來說最高的價值取向。

 

其三,與建立至今的中國股市一樣,最初美國股市發展的時候,也肯定是給那些已經盈利的,有穩定業績回報的企業服務的,隨著經濟規模和產業發展的不斷提升,企業發展的方式越來越不拘泥於傳統,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對資金的渴求也越來越大,資本市場發現,按照不盈利就不能給融資資格的做法是不利於實體經濟的發展的,因為那些有技術,有市場,有人才的企業,僅僅因為資金就捆住手腳不能大展宏圖是對社會優秀價值的損害,所以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現了納斯達克市場,允許那些有前途但沒資金還在虧損的企業上市融資,經過近五十年的發展,今日納斯達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也成為孕育和推動人類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最重要的力量。

可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資本市場的投資邏輯線在不斷多元發展的,那些虧損的,不分紅的企業,也可以成就偉大的投資傳奇,今日市值1700億美元的亞馬遜,仍然在虧損,但不影響亞馬遜對社會價值的貢獻,投資者也分享了亞馬遜市值的持續增長,這家企業所不同的,就是CEO貝索斯始終不認為企業已經走到了成熟期,他永遠有做不完的事,他需要把賺來的錢不斷的投入再投入,他教育投資者,看不懂看不慣他這樣的就請走開,他會帶那些堅信貝索斯理念的投資者觸摸更高遠的天。

 

因為不能讓非營利企業上市,中國在過去十年互聯網大發展的時期失去了近三萬億市值的相關企業,三大門戶網和阿里、百度、騰訊是代表,這些企業今天的成就和市值牽引能力,如果留在本土資本市場,會帶來更大的積極效應,所以走過這個階段,中國已經清醒的認識到,那些新興的先進產業,那些有獨特模式創新的傳統產業,沒有盈利,一樣可以成為上市融資的標的。

 

綜合的看,資本市場的核心投資邏輯線,並不是唯一的,是有多種價值取向的,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發展走向上,會有不同的側重,這個價值取向的中心點不是單純為投資者而備的,衡量它合理與否的準則是看對全社會的價值,價值投資與價值投資理念任何時候都是對的,它是永恒的,也是資本市場基本價值中樞的所在,但卻並不和多種邏輯線相沖突,只不過它所代表的是投資方的價值判斷,但是就全社會而言,資本市場還有更重要的使命,這一點是隨著境況的不同和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的,為社會價值服務的最高準則,分流了不同時期的投資邏輯線,看準這一點,就一定可以把握機會,如果不能理清這個思路,教條機械的看市場,錯失大好的機會不說,還會出大錯。

 

中國的證券分析界里,存在著大量的教條者、食腐人和賣鏟者,表面上是堅持和宣揚理念,實際是不學無術,拒絕思考,或者根本就是忽悠人賣鏟,大有混市場的嫌疑;以李大霄先生為代表的教條者,執價值投資大棒,上市盈率枷鎖,斥中小創業板中的許多股票為黑五類,居然用上文革那一套不堪的東西;還有許許多多寫報紙專欄的或者上電視分析布道的人為食腐人代表,不學歷史,不深究國情,學一點皮毛,把弄價值投資,拿市盈率做標尺,於是2000點的股市是貴的,因為經濟預期不行,1000點的創業板就瘋了,比一比主板是什麽估值麽?等到3500點的主板和2000點的創業板出現,不再能自圓其說,就解釋為,本輪牛市和經濟基本面無關,資金推動性的,看資金就行了;還有個搞技術分析的英強,賣鏟人的代表,天天吹噓自己神勇,漲跌他都對,買他的書更對!這些人,我稱之為市井經濟學家,既媚俗大眾,又利用大眾,實在是應該深度批評的,因為他們把握了話語權,卻不能真正有益於大眾,既然以此為職業,以此謀生,那就應該盡可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幫助大眾領悟股市的多元邏輯,盡可能先於市場,撥開迷霧;好在畢竟整體市場在向前發展,也出現了許多不錯的從業者,可能也有認識上的偏差,但在態度上是認真而誠懇的。

 

現在的市況讓不少人再提價值投資似乎有點底氣不足,但我想說任何時候不可否認價值投資,只是要清楚市場並沒有以價值投資為準繩,到了一定階段它自然會和價值投資的核心理念重疊,但自始至終,市場是以資本意誌為導向的,而資本意誌,服務的是更高階的社會價值。

 

整個改革開放30多年,本質就是不斷向市場化方向推進,這期間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絕大部分的企業實現了股份制改造,他們其中的佼佼者也都在近年陸續上市,上市之後又完成了股權分置改造,為進一步充分市場化打造基本條件,與此同時培育基層的民營經濟,這一點做得很成功,也證明了完全市場化條件下精英企業不僅會層出不窮,還能引領產業發展方向,不需要國家花錢還能成為納稅來源,就未來而言,這必然是今後國家發展的方向。

 

中國國營企業的改革,在經歷最初破繭般的上市潮之後,一部分已經通過換殼形式徹底改變了,留下的大型央企和許多省市重點國企,在新常態下失去了活力,本質上,國營企業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不具有自我更新和產業升級的能力,這是產權,市場化程度與相對壟斷的多方條件造成的,是必然現象,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多數是傳統產業,在經過整個中國近30年高速發展之後,其產能已經達到完全的飽和,一群白白胖胖的他們沒有什麽大過錯,改制也改的,努力也努力過了,但是接受產能過剩,自檢自裁,升級換代,為臃腫而裁員,這些痛苦的自戕活計,他們是做不來的,只能有賴於各級家長幫忙了,可是今天幫你一帶一路是可以的,難度已然不小,明天再繼續,就幾乎不再有可能,不再有空間了,靠什麽引領未來?很簡單,靠轉型,靠新興產業,靠持續誕生新興產業的創新環境,靠不需要政府做什麽,只要給點陽光就能燦爛的市場體制下的基層企業大發展來接續未來;那麽這些國營體系外的企業如何大發展?一是上位央企國企搞合作,產權改革,二是獲得充裕發展資金,不拘一格降人才,迅速創造出密布各類產業中活躍的、自給自足又有納稅能力的新企業,徹底把中國經濟牽引到新時代,這個,就是我說的,更高的社會價值,也是資本市場現階段下最核心的投資邏輯,是主線,將貫穿這一波牛市的全程。

 

在當前總體產業結構下,央企和國企仍然占據相當大的社會資源,資產配置資源,市場壟斷資源,而他們恰恰又是業務相對傳統,產能已經過剩的群體,這些老態卻勢力強大的國企,效率不高但站位有優勢,不管在遭遇危機的特殊時期,還是在資金流水需要活躍的寬松時期,錢都很容易被他們截流,走不到最迫切需要的新產業族群中去,政府釋放出來的資金寬松度沒有一個很好的渠道讓基層的各級民營企業受益,這是一直以來轉型經濟只停留在說的多而做的少的根源,故而表面上人們看到那些傳統體制下老牌企業越來越賺錢,相應的其股票越來越“有價值”,乃至出現“罕見的價值”,但實體經濟的表現和預期卻是越來越疲軟無望,緊接著通脹開始漸漸塌陷,甚至要走到通縮的邊緣,如此這般,這些罕見的價值的出現,與實體經濟擴張態勢的收縮放在一起,到底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偽的?

 

如何把錢送到最需要者的手中,這是當代中國經濟的爆破點,很多傳統的力量難以破除,只能曲線達標,既然存在截留資金的特別階層,而他們的主業有沒有再投資的價值,那麽讓他們掌握的資本進入股市,再加上杠桿,放大資金效應,讓資本市場實施資本意誌,尋找最有效率的群體,把資金落實到那些最需要資本的產業靈動者,通過這種不得已的曲線傳導,完成資本意誌培育出的新產業群體,這應該是中國特有的睿智之舉,傳統的壁壘,最終通過資本曲線越過,給了中國股市,尤其是中國創業板一個極為特殊的使命。

 

說到底,資本市場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不能就股市而股市,股市不僅僅為投資邏輯而生,投資邏輯只是伴生邏輯,如果一個資本市場,在出現了罕見的投資價值同時,應對的實體經濟卻是不斷下滑的,這個擰巴是不是應該引起人們的警醒?而另一面,如果一個泡沫叢生的資本市場,其應對的實體經濟止住了通縮趨勢,優化了產業結構,並最終遏制了GDP下滑,或者大大優化了GDP的含金量,那麽這樣的一個泡沫,相比前面的罕見價值,哪一個對社會價值的貢獻大?哪一個是提供了正能量的呢?

 

本人這兩年對於代表中國傳統企業的所謂“藍籌股”和代表新興產業的創業板研究著墨較多,看到兩者未來的發展關系,雙方並非決然對立,未來是要融合的,但前提是新興產業必須得到超常規發展,除了外部市場的傳導,這是引發中國此輪牛市的最核心力量,它絕對是有新勢力所引導的,是以創業板早在2013年初就走出的牛市行情為標誌,主板是跟隨者,至今它仍是跟隨者,並且最後全部過程下來,在牛市的中後期它始終都將是創業板的跟隨者,因為中國社會需要經歷這個過程做產業產權結構上最徹底也是最大規模的改革。

 

這個邏輯指向,資本市場本身暫時是解釋不清楚的,創業板估值“沒法兒看”,相比之下主板估值明顯低估,可是要看實體經濟,看疲軟的GDP增速的話,與實體經濟對應程度更高的主板估值豈不是太高估了呢?這怎麽可能成為行情縱深發展的邏輯主線呢?

那麽好了,如果你承認資本市場是多種邏輯線所支配的,那麽就應該明白,今日現狀是更高的社會價值取向所決定的,我們的市場還遠未成熟,社會元素的包容度遠遠不夠,所以會出現決定性的邏輯並不完全在市場內部的情況,這些,對於初期發展的中國股市完全合理,對於視野僅僅在股市自身一批觀察者,出現完全的盲點也非常合理。

 

如果能夠理解本文所述的那些更為宏觀的邏輯,就不難理解政府對股市的呵護態度,甚至可以感知其傾向性,去年我的系列文章《A股沒有藍籌股》一文中,曾指出由於A股沒有真正的藍籌股,因此一旦牛市起將沒有慢牛,只有瘋牛,現在這個情況,市場已經在演繹中了,主板跑得幅度過大,人們就能夠聽到監管聲音。

 

牛市慢走,因為有很多大事要在這個過程中去做,而且要做出質量,牛市一定不能有過渡設計的嫌疑,因為真實的資本意誌是會自覺自動的尋找效率的,這需要時間,創業板這位絕對的領導者也需要躑躅思考,因為它肩負著不凡的責任。本文在構思寫作中,不經意看到曾任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婁剛的電視節目,對他的發言很有共鳴,基本上可以作為本文論點的背書,他說:這次牛市的偉大,在於第一次出現了資本采取的主動權,沒有政府力量的主導,沒有四萬億,沒有大刀闊斧的這樣那樣的改革,資本通過選擇並購,選擇基層的資本整合,使得存量資本被徹底盤活,巨大的民間資本,主動積極的自願參與創業發展,這好過任何一個四萬億,好過任何一個大規模的,從上而下的,主動設計式的改革,讓市場去辦市場的事兒,讓資本去辦資本的事兒,資本天生有風險,它自己會消除風險,無需任何人提醒,只要現下這個環境不變,那麽這個牛市的核心推動力就不會改變,牛市進程還遠未過半。

 

 雖然這類智者的聲音不太聽到,但是正在發生的事實本身已經勝過一切,相比之下,本文對現實現狀的分析,應該也屬少見,能總結成文至此的,不謙虛的說,可能是近年來最深刻的一次解讀,沒有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96

比亞迪(1211)窘境:多線產品之敗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281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8 11:03 編輯

比亞迪(1211)窘境:多線產品之敗
作者: Eastland  虎嗅網

虎嗅4月24日登出《比亞迪斷腕, 等待戈多》一文,從財務的角度解讀了比亞迪在電動車未獲預期的100億營收,2014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僅為3807萬(同比下降98%)的情況下,變賣優質資產、聚焦主業、期盼電動車春天到來的局面。

比亞迪今天的處境是由它的產品戰略決定的。

傳統汽車:2015年到了,還不是中國第一

2014年中國汽車銷量排名第一的上汽銷量達558.4萬輛。令人欣喜的是三大自主品牌進入前十,它們是排名第八的長城、第九的奇瑞和第十的江淮,銷量分別為62.5萬輛、48.6萬輛和46.5萬輛;排名前十的汽車廠商合計銷量為2108萬輛,占全國汽車總銷量的89.7%。沒有進入十大,意味著掉出中國汽車產業第一陣營,至多是三流角色。

2014年,比亞迪汽車銷量為43.5萬輛,同比下降13.3%。(註:上述數據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與廠商在財報中確認的銷量或有較大差異。例如比亞迪2014財報披露的銷量為37萬輛,同比下降21.3%

王傳福“2015年產銷量中國第一、2025年全球第一”的目標,在2015年成為笑話。上市公司老板高調預測六年後成為行業第一,卻被證明錯得離譜,對投資人似乎不算厚道(嚴格講是有法律責任的)。值得警惕的是比亞迪有“一勝利頭就腦不冷靜”的病根兒。2010年銷量目標是80萬,最終完成50萬出頭;2014年預計新能源車營收100億,結果只有70多億。#說的時候氣勢如虹,不由得股民不信。兌不了現,則不了了之,接著聽故事#

不過,王傳福當年聲言要成為中國第一是有些依據的。2003 年,比亞迪以2.7億收購陜西秦川汽車77%股權,成為吉利之後進軍汽車制造領域的第二家民企。進過一段自主研發的“彎路”後,比亞迪走上“逆向研發”之路。對豐田花冠的逆向研發非常成功(甚至不少零部件都可以互換)。站在2007年,手握逆向研發大法,眼看F3的增長勢頭,似乎可以望到通向中國第一、世界第一路徑。


此後,比亞迪不僅逆向研發出中級車F6(逆的是凱美瑞),還有系列渦輪增壓發動機和雙離合器。比亞迪高管沾沾自喜地說:逆向研發也是本事!#揚我國威#

眾所周知,汽車工業是規模經濟的典型,據測算當產量由5萬上升到10萬時,每輛車的成本將下降15%;增加到20萬時,成本再降10%。如果一款車的年產量達到20萬輛,單位成本比5萬輛時低25%。王傳福當然懂得這個道理,否則不會提出要做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比亞迪汽車的產品戰略的根本問題在於機心過重。逆向研發花冠嘗到甜頭後,自認為沒有什麽是逆不了的,“只要願意,甚至V6、V8、W12發動機也能立刻上馬。”奔馳、寶馬、特斯拉分分鐘可以“逆”出來。於是,認為市場上什麽車能大賣就找個對象逆一把,以圖再現F3的輝煌。結果,到了2014年,在售的十幾款車型中倒有九款銷量不到2萬,只有F3和S6兩款邁過10萬大關。相比之下,朗逸、速騰、軒逸每款車的銷量都在30萬以上。自主品牌中長城哈弗H6賣了31.6萬輛,吉利帝豪賣了16.5萬輛。


逆向研發是本事,但“逆”出的產品要被市場接受才是真本事。比亞迪F3早已開始衰落,被F3所逆的豐田花冠累計銷了4000萬臺。

比亞迪汽車產品戰略的不幸在於“人算不如天算”。盡管嘴硬,比亞迪也知道靠逆向研發在傳統汽車領域不了大氣候。於是將主要資源投向電動車領域,以圖彎道超車,而對傳統汽車的研發投入有所減弱, F3在2009年曾創下年銷29萬的輝煌,如今銷量只有5年前的三分之一,卻還在挑大梁;F6早已衰;F0、L3、G6也都在走下坡路;S6高位徘徊三年……傳統車型青黃不接已是不爭的事實。

本以為新能源車的春天已至,借著秦的爆款,2014年電動車可帶來100億營收,卻不想再次落空。現在的情況是舊梁已朽,新梁尚不堪重負。

純電動車:推廣重度依賴關聯交易

與純電動車相關的描述首次現於2010年中報:“報告期內,首兩批純電動出租車E6在深圳交付運營。”

2010年報稱:”現時正以出租車形式在深圳投入試運營的50輛純電動汽車E6。從2010年5月至12月份累計運行里程已突破150萬公里。”

實施e6示範運營的是深圳市鵬程電動汽車出租汽車公司(以下稱:鵬程出租)。根據公開資料,鵬程出租成立於2010年3月2日,2000萬元註冊資本都是深圳比亞迪汽車(集團持有78%)出的。比亞迪方面持有鵬程出租45%股權,其余55%股權由深圳巴士公司持有。

截至2010年未,比亞迪與鵬程出租的關聯交易金額為1281萬元。50臺e6,每臺25.6萬元(不含稅)。

2011年下半年,比亞迪向鵬程出租交付250臺e6,後者保有量達到300臺。年報披露向關聯方出售產品的金額為5329萬元,每臺平均售價為21.3萬元。至此,300臺e6總貨款7170萬元,而應收鵬程出租的款項高達4446.7萬元。

2012年報披露,在深圳投入運營的e6純電動出租車達到800臺。向關聯方出售產品金額為1.368億,均價為27.4萬元。報告期未,鵬程出租未嘗款項達到1.32億元,占累計銷售交易額的六成以上。

2013年,鵬程出租運營車輛數沒有變化(800臺)。但在年報中,比亞迪稱“本年度,本集團向鵬程出租銷售純電動汽車 E6,計人民幣 21,641千元(2012 年:人民幣136,838千元),本次交易定價原則依據市場價格確定”。

2014年,比亞迪向鵬程出售產品金額僅為2000元,鵬程出租e6保有量居然加增了50臺!

2013年,鵬程出租一臺車都沒有增加,比亞迪年報卻稱向其出售了價值2164萬元的E6。2014年,鵬程出租只花2000元就添置了50臺。或許是鵬程出租2013年交了錢,比亞迪2014年才交車。但根據會計準則,比亞迪本應在交車後再確認收入。倒不是說比亞迪與鵬程出租間有什麽不可告人的交易,只不過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到關聯交易“任性”到何種程度。



雙模電動車:中國特色遭遇特色中國

其實,比亞迪的電動車之旅始於F3DM(DM即雙模之意)。2008年12月15日,比亞迪正式發布雙模電動汽車F3DM。這款電動車外形與F3相同(4560X1822X1630)。

雙模車的本質是配備了燃油和電動兩套動力系統,車輛制造、維修成本大幅增加,而且油、電兩套裝置經常有一套是閑置的。但F3DM卻是比亞迪因時、因地制宜的最佳選擇。事實證明,油電混合的雙模之路比純電動之路要寬廣。

從研發和生產角度,比亞迪可以成熟的F3為基礎,配備電機、電池、電控,自然而然地實現雙模(F3DM這個名稱很貼切地反應了它的身世)。對用戶來講,當電機、電池、電控技術的可靠性及續航里程還不甚令人滿意的時候,雙模更容易接受(電動不行就燒油唄,總不至於趴在路上動不了)。這就是雙模的F3DM比E6先問世的原因。

F3DM的一大特色就是可以直接使用家用220V電源充電(需要7小時)。雖然談不上多高的技術,但卻是世界首創,它抓住了公用充電設施稀缺,許多國人沒有固定車位可以安裝私人充電樁的現實。

成本增加了怎麽辦?政府補貼呀!

2011年6月,比亞迪在A股上市的招股文件中稱:2009年2月開始銷售 F3DM(2009年銷27臺、2010年銷338臺),累計收入 2944萬元。別小看這365臺車和不到3000萬收入,比亞迪當年就憑它們成為中國新能源車的龍頭。

雙模的思路一直延續至今,比亞迪在2008年、2010年先後推出兩款F3DM後,再次全新改款後拿出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秦。

不管別的國家如何,雙模混合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新能源車推廣模式。老百姓買回雙模電動車,能充電時一定會充電的,因為用電比燒油便宜。但無電可充時,百姓必然把雙模電動車當汽油車開。那麽政府為節能環保發放補貼、免費上牌、不限行、免費停車等優惠就有失公平了。

插電混合電動車銷售依賴補貼,但這補貼拿得有爭議,各地有各地的土政策(地方保護不是中央一句話就會消失的)。去年上海銷了4000多輛秦,今年上海要求憑經銷商、充電樁安裝公司和居委會三方蓋章的證明文件才能免費上牌,門檻一下提高了。所以說,沾政策的光,就要承擔政策風險。

單就電動車而言,比亞迪雙模、純電雙管齊下的戰略很有道理。但從比亞迪集團而言,手機部件、手機組裝、充電電池、燃油汽車、純電動車、雙模電動車等諸多業務一起上,戰線太長,資源分散。



來源:虎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237

康師傅拿下阿華田 多線布局飲品市場

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00322.HK 下稱康師傅)2月10日發布公告,宣布與阿華田(Ovaltine)母公司上海英聯食品飲料有限公司(Associated British Foods,下稱英聯食品)簽署合作協議,從2017年5月1日起,康師傅獲得在中國大陸市場獨家生產和銷售阿華田麥芽營養即飲乳品系列產品。

據了解,康師傅的飲料業務中,自有品牌康師傅和味全旗下產品就包括了:即飲茶、包裝水、果汁、乳飲、乳酸菌飲料等。記者梳理相關資料顯示,在2011年康師傅與百事可樂聯姻合作包括碳酸性飲料和功能飲料;在2015年與星巴克合作生產星冰樂瓶裝咖啡。

盡管如此,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康師傅控股發布的2016三季度業績報告顯示,前三個季度,康師傅實現營業額69.13億元,相較2015年下滑9.44%。集團凈利潤3.12億元,下滑32%。其中,飲品銷售額為42億元,相比較於2015年同期下滑8%。

據了解,康師傅在飲料市場整體業績自2011年夏季達到巔峰時刻後,從2014年開始連續下滑。而此次康師傅與英聯食品的牽手,康師傅控股執行長韋俊賢表示:“與阿華田合作的基礎是雙方觀察到未來中國含乳飲料市場較大的增長空間。此次合作是康師傅在飲品領域、特別是在含乳飲料品類中的一次大膽嘗試。不僅積極擴展了新的業務合作模式,而且能夠滿足消費者對飲品口味、營養、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和體驗。”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英聯食品與康師傅飲品合作的麥芽營養即飲乳品系列產品是阿華田品牌快速成長的重要產品線之一。阿華田雖然一向以健康、營養、美味標榜,且在1993年就進入中國,但其銷量業績一直低迷。近幾年阿華田飲品在中國市場的發展也未達到預期,且品牌知名度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

方便面市場的消退使得康師傅不得不加碼飲料板塊。康師傅方面表示,在接手阿華田後,將會繼續保持該系列產品在口味、品質和工藝等方面原有特色,並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更迎合目標消費者的包裝規格。未來,阿華田麥芽營養即飲乳品將主要集中在康師傅飲品蘇州、廣州兩處生產基地生產。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相對空白的營養乳品領域被認為有大幅成長的空間。但阿華田能否為康師傅在飲品市場帶來突破,尚待觀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50

海航港公司頻改名 或多線發展

1 : GS(14)@2017-10-22 14:08:52

【明報專訊】海航系在港以272億元連奪4幅啟德地可謂一鳴驚人,海航集團董事局董事辛笛曾對外表示將保留項目相當一部分住宅單位作員工宿舍,不會在市場出售。在昨日動土儀式上,問到宿舍佔比時,香港國際建投(0687)主席黃琪珺無正面回應,只表示會「按市場規則,排正常流程處理」。

在港聘逾萬員工

不過黃琪珺提到,目前在港計及參股、控股、關連公司已聘逾萬員工。本報經公司註冊處查冊顯示,集團單是近月已開設包括「海航食品投資(香港)」、「海航智造投資(香港)」、「海航一帶一路國際投資」及「香港海航教育醫療」等公司,似欲於本港作出不同產業投資。另外,集團亦整理本港註冊公司名稱,將今年3月成立的「海航文化娛樂投資集團(香港)」更名為「海航新傳媒集團(香港)」;同樣成立於3月的「海航健康(香港)」亦改為「香港海航教育醫療」。被問到集團是否有意在港大舉投資及進軍娛樂等產業時,黃琪珺表示不知情。

雖然海航屢傳負面消息,但集團在港擴張步伐未見停下,在本港一些求職網站中不難發現海航系的海航商務、海航集團(國際)、海航科投投資、海航實業股份(0521)等正在招聘包括融資、行業研究、前線人員等數十個職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371&issue=201710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8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