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失去靈魂的大學教育 林本利

2011-6-16  Nm




筆者有幸,誤打誤撞竟然能夠在大學任教,目睹過去20多年來本地高等教育的種種變遷。眼見大學逐漸偏離「追求真理,啟發思維」的傳統使命,變得「急功近利,惟利是圖」,實在不禁搖頭嘆息。

20年前,香港仍然只得兩間大學(中大和港大),由於學額不足,兩間大學毋須在教學和科研上進行激烈競爭,便可以吸納足夠的優異學生就讀。那時即使大學校長和教授發表的論文不多,被同儕引用的次數有限,但他們對學術的嚴謹要求和個人修養,普遍獲得學生和社會大眾所認同。

後 來港英政府為了加強本地大學之間的競爭,提高香港的科研水平,於是成立第三間大學,即科技大學。97回歸前幾年,大量高學歷港人移居海外,政府為了增加大 學畢業生人數,效法英國政府,將幾間大專院校升格為大學,令香港突然間由缺乏大學生,變成大學人才過剩。筆者亦因為理工學院升格為大學,由大專講師逐步成 為大學副教授。

很明顯,每間大學的歷史背景不同,本身有其獨特使命,有些較着重科研,有些講求教學質素,亦有一些專門為工商界培訓人才,提 供服務。但過去10多年,本地各間大學差不多都走同一路線,首先要求教員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之後再計算論文的引用次數和影響系數(impact factor),到近年再大玩院校排名,爭取成為世界前100位、50位,甚至25位的大學。

香港八大院校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由於政府撥款有限,各間院校便要想盡辦法去爭取額外資源,聘用更多「名牌」教授去提高院校的排名。

 

過 去10年,特區政府鼓勵各院校開辦副學士課程,不再資助授課式的碩士課程,以及讓大學教職員薪酬和公務員脫鈎,這些政策正好提供機會給各院校大量印製畢業 證書圖利,將額外收入用作提高教授薪酬,有大學高層的月薪高達三、四十萬元以上(還未計其他額外收入),較特首和司局長更高。院校另一個爭取額外資源的方 法,就是進行募捐,特別向富豪勸捐。院校除了將校園內的教學大樓或學院以捐款人命名外,還不理會捐款人是否對社會有實質貢獻,一律送上榮譽博士銜頭。更有 甚者,個別院校以政治掛帥,向權貴大派榮譽學位,希望能夠獲得更多撥款。最令人不齒的就是一些大學高層,本身不學無術,沒有什麼研究著作,或者只是把自己 的名字加在別人的著作上,但卻對下屬要求多多,玩弄權術。在爭取較高排名時,個別高層更挖盡心思,故意隱藏一些不達標的教員,甚至向負責排名的機構提供不 盡不實的資料。這些缺德的做法,在學術界似乎變得理所當然。《四書》中的《大學》,開首幾句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過去10多 年,筆者眼見大學教育走向商業化,變得功利。不少大學高層缺乏誠信,像生意人多於學者,只顧和商界及權貴打交道,為退休生活鋪定後路。大學管治日趨低落, 外表擁有華麗的軀殼,但內裡早已失去靈魂,不能明辨是非黑白。還望有心辦好大學教育的人能夠撥亂反正,把各院校重新納入正軌,挽回失去的靈魂。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c.com.hk)作者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