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無人便利店的五大邏輯和三大核心點。
來源|創業家(ID:chuangyejia)
口述|鐘浩
文|王亞奇
編輯|吳丹
此前,創業家&i黑馬曾兩度報道無人便利店(《我為什麽不好看無人便利店》、《無人便利店會不會是個假的風口》),今天我們為你帶來第三篇報道。
一段高速催肥式的發展之後,表現兇猛的無人便利店似乎開始有了偃旗息鼓的味道。
業內觀望無人便利店的投資機構甚多,但出手者已鮮見。更多投資人則集中表達了對這一模式的擔憂,“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擔心算不過來賬。”
無人便利店究竟是一門怎樣的生意?它到底能不能算得過來賬?
日前,創業家&i黑馬與頂商集團董事長兼頂商天使基金創始人鐘浩聊了聊。他曾於2016年上半年投資了中明嘉業的無人便利店項目,如今其已完成A輪5000萬融資。
按照鐘浩的說法,中明嘉業目前的單店模型,單店成本5萬元(不算流動資金),每個店日銷售額在2000—3000元之間,毛利為45%凈利大概在15~20%,5個月收回成本。“中明嘉業目前在做B輪,對單店的財務數據要求嚴格。在算賬上,我們應該是有發言權的。”鐘浩說。
以下是鐘浩對創業家&i黑馬的口述。文中談到了他投資無人便利店的五大邏輯,對無人便利店行業的看法,以及中明嘉業是如何將無人便利店做到45%毛利的。
無人便利店為什麽突然火了?
馬雲做淘咖啡只是導火索,任何事物都是“天時地利人和”,沒有偶然的風口,也沒有偶然的成功。
(*鐘浩)
本質是社會發展到現在,人口紅利消失了,人力成本和物業成本的提高,以及人工智能、人臉識別、掌紋識別等技術的發展等綜合因素導致了無人便利店風口的產生。
十年前支付都是刷卡,無人便利店怎麽刷卡;十年前人力成本那麽低,要無人便利店幹什麽;技術各方面也都不能滿足。因此,阿里巴巴、亞馬遜只能說是這個風口的前沿,但並不代表它們帶來了風口,任何風口一定是經濟的普遍規律,是社會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因為哪一個人或企業,英雄造不了時勢,英雄只能順應時勢。
現在互聯網人都盯著改造線下的蛋糕也是如此。互聯網公司最大的特點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體驗度幾乎是沒有的,現在的消費者都被養壞了,老在家待著沒意思,他們也不可能脫離社會,所以線上線下融合成趨勢了。
未來無人便利店會成為主流還是與傳統便利店互補現在談為時尚早,理論上這是一種互補業態,但它一定會在用戶體驗、服務等方面對傳統便利店形成一定沖擊,也一定會替代一部分傳統零售市場。這是一件好事,也是市場充分競爭的結果,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消費者都是受益的。
但為什麽也有很多投資人出來說暫時不投資無人便利店,每個公司的投資方向和投資理念不一樣,另外任何投資都有賭的成分,未來是不確定的,最後一公里的終極體驗形態到底是什麽沒有人知道,無人便利店、全家都只是整個要素里的組成部分,一定不是全部,需要有人敢於嘗試,敢於創新,這不是在炫耀投資技巧,哪怕有一天無人超市在國內活得不好,但國內創投圈經歷了這一波對我們的成長也是有利的,也帶動了消費。
投資無人便利店的五大邏輯
最初投資無人便利店是因緣際會。
中明嘉業的創始人是我十多年的好朋友,他有很多創業項目的經驗,無人便利店是他2016年新做的一個項目。之前他們主要做社區O2O,經常做線下活動,慢慢覺得社區有人需要這種服務場景,他們跟物業、居委會也熟,就想著能不能做個無人便利店。當時他找到我,我投資了大概200萬。
投資不僅是因為認識,我也看好這個業態。首先因為體積較小,標準化制造,自動化程度明顯提高,廣大老百姓開店變得更靈活了;其次人力成本降低了。中國從2012年以後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造成人力成本占營運總成本的比例在不段增加,比如全家一個店基本6、7個人,人力成本預計占到它整個毛利潤的大概20%~30%。第三,無人便利店概念比較新鮮,新鮮就代表不一樣的感受,投資人也會去嘗試。
目前業內對無人便利店的質疑主要在五個方面。第一是,技術,目前市面上有的無人超市技術基本是基於所謂的RFID,但在中明嘉業的產品技術團隊來看,這些用的是商店用於防偽的貼磁技術,此貼磁技術受限於商品購買數量,其實就是無法同時識別那麽多數量的商品,而中明嘉業選取的技術方案是真正意義上的RFID技術,用戶拿了商品,沒有數量限制,不用把商品放到所謂的收銀臺,用戶直接拿著商品,或直接裝在口袋里直接出門,自動扣款完成購物體驗,出錯率低於萬分之三。這項技術的應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便利購物,讓用戶非常便捷地即拿即購即走。
第二、後端配送、理貨等運維成本算不過來帳。很多人曲解了無人便利店的特點,無人便利店不是萬能的,它有優勢,但後期所有的配送、物流運輸等跟傳統便利店並沒有本質區別。相比每天補貨的無人便利店,中明嘉業的好處在於提出了微倉概念,相當於售貨機後面有個小倉庫,系統會通過大數據判斷每個店每天銷售多少商品,微倉內儲存3天左右的存貨,通過自動傳輸帶傳送。這也是從成本角度考慮的,1天補1次貨和3天補1次貨成本是完全不同的,補貨周期越長成本越低。
第三、產品結構和毛利率。中明嘉業的產品分為熱鏈、冷鏈、百貨。有熱鏈是為了使無人便利店的品類更豐滿,如果只賣冷鏈、百貨可能它的客戶群不能形成交集和共享,熱鏈需要提前在app預訂。
所有產品中,除了利潤高的進口商品,其他產品采購基本都是外包。這和全家不同,全家是前端、後端的錢都想賺,中明嘉業只賺前端的錢,後端的錢讓別人賺,同時降低了成本,自建物流,采購等在百貨的成本占比是很大的。
毛利方面,7- eleven、全家等基本是35%左右,無人便利店按照中明嘉業的單店模型,毛利大概在35%~45%區間。為什麽毛利這麽高?一是,業態是無人,節省了人力成本;二是,盡量把物業成本放到體系內,我們即將引進的B輪投資方會把它們旗下的數萬個物業對價釋放;第三,產品配合上通過普通消費品帶動高端消費。普通產品都是外包形式,相當於集中采購單個產品,成本降低了,同時有10%~20%的高端進口產品自營。比如,一般可樂賣2、3塊錢,毛利大概20%左右,功能飲料賣6元左右,毛利是35%~45%。相應進口的純正產品毛利約在42~55%。其他方面,中明嘉業還將充分利用場地空間,引進共享健身房、K歌房、3D試衣間、海淘商品、煮面機等爆款功能型模塊;綜合下來單店平均毛利還是比較高的。
按照中明嘉業目前的單店模型,單店成本5萬元(不算流動資金),每個店日銷售額在2000—3000元之間,毛利為45%凈利大概在15~20%,約4到5個月收回成本。
第四、認為自動售貨機也可以做更大,但其不放更多東西是因為算不過來賬。自動售貨機為什麽有局限性,不是這個業態有局限性,而是自身定位導致它無法做出這種創新。自動售貨機大多鋪設在地鐵,機場,火車站,高鐵站等解決及時性需求的場地,位置一般都比較小,有的甚至不到2平米,采用的都是立體空間,如果升級做得更大,設備對整個物業有要求,成本也會更高。
另外,自動售貨機是彈出系統,不是所有東西都適合放,所以飲料類、罐裝類產品較多,經得起摔,但餅幹、方便面等從1米多高的距離摔下來碎了,用戶體驗會很差。
第五、無人便利店同質化後的場景競爭導致高租金。進駐場景原則上都是要給物業錢的,一個月3000元或幾千元。中明嘉業現在在引進的B輪投資方在中國有12000個社區,可以作為一個價格或一個股份對價打包進來,這是我們考慮的。
但未來同質化競爭激烈後場景競爭一定會更激烈,這個沒辦法,中國人喜歡模仿,所以要 “先入為主”。目前中明嘉業在園區、商業區、高檔社區有70多個點,
協議儲備點位約1萬個,現在有找他們談合作的各城市代理,已有數百個店在籌建中,明年預計超過2000個。配套不夠的新城區、景區、封閉的大學校園、寸土寸金的商業區(可以靈活設置許多迷你點位)、配套不足的社區,以及中大型社區,都有想買即得的需求,無人值守意味著價格上透明,一切都是標準化的,有很大的可行空間。
總的來說,任何市場都是先入為主,但短期看規模,長期一定是看定位。中國的零售市場太大了,便利店市場一定是百花齊放的。
另外現在京東、阿里、亞馬遜都在做無人便利店,它們更多的是讓市場更豐滿。從投資人的角度來說,它們進來後期我們可能有更大的合作,比如兼並、收購。因此無論是資本市場的機會,還是業態的機會,都是更大的。
投資無人便利店的三大核心點
目前國內的狀況來看,無人便利貨架的形式稍微粗化了一點,它純粹是一種創新。
無人便利店和無人便利貨架的形式是不一樣的。第一無人便利店進去拿了東西後原則上你是跑不掉的,必須付了款門才會打開;第二即使強行把門打開,監控也看得到,法務會追查你的責任。
但無人便利貨架目前做不到這一點。創業不能去和人性做鬥爭,誰都願意占便宜。比如你家門口沒有人突然有10萬塊錢,你不拿,別人會說你是傻子。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有的人不是不願意給錢,可能正好微信里沒錢了,拿回來先喝了回頭再補,補不了怎麽辦?不能在機制上規避這些東西是很難成功的,所以我不贊成這種業態。
目前我們投資的方向主要在AI、高科技、兒童樂園等方向,會不會繼續投資無人便利店核心看三點:一是,如果有人繼續進來我們就投資,無人便利店現在在風口上,對投資人來說,它能到B輪、C輪甚至IPO也是我們的一個歷程。對我來說這次投資已經成功了,A輪我只釋放了幾個點,大概有五六倍的回報。
二是,投資無人便利店我現在主要看是否有物業、場景,沒有肯定做不大。另外,定位一定要明晰,是高端還是大眾消費,是冷鏈還是熱鏈,是社區還是辦公樓、學校。
三是,團隊人員的組成,既要有做零售起家的人,也要有移動互聯網圈子的人,整個人員匹配要基本覆蓋80%到90%無人超市所需的要素。
另外,新零售,新消費領域也可能出現一些投資機會。新零售的本質是成本、效率、體驗,這是永恒不變的。但業態可能會隨著技術的發展產生各種各樣的變化,投資人和創業者可以用更開闊的視野看待市場。
很多人認為新零售,新消費帶來的是品牌的機會,不是投資人的機會,但也未必。如果是傳統行業,就戰略來看確實更適合PE,但一些高科技行業有天使輪跟進爆發性可能更強。比如中明嘉業,現在已經A輪了,能到B輪、C輪,IPO對我的意義是有的,但即使上不了IPO,有可能我也早就退出了。
對投資者來說,投資方向很重要,找準自己的定位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