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直相信,財富是相對的,投資者只要避免過分貪婪和恐懼,認識清楚投資市場的歷史數據,在數據的平均位或以下入市,便能夠跑贏大部分人,每年取得至少10%的回報。 過去兩年,雖然英國脫歐公投和美國總統大選出現意外結果,本地樓價屢創新高,但依然提供不少機會讓投資者入市,建立投資組合,為退休作好準備。 2015年4月,港股急升,恒指衝上28,000點,之後在高位徘徊三個月,到7月便開始大幅下滑,很快跌穿23,000點,這正是開始入市的好時機。其實,港股過去十年,有波幅無升幅,恒指平均位一直維持在22,000點附近,因此投資者只要在23,000點水平開始分階段吸納優質藍籌股,手上股票平均在21,000至22,000點水平,便能跑贏大部分投資者(包括基金經理)。 隨着港股見頂,本地樓價在2015年9月見頂回落,當時中原指數接近147點。樓價持續下跌多個月,到2016年3月跌至127點,之後大致在這個水平徘徊五個月。直至2017年7月,因英國脫歐公投出現意外結果,市場憧憬美國延遲加息,加上內地資金搶高地價,本地樓市從低位反彈,至今回升近三成,中原指數升穿160點。 事實上,去年3月至7月正是首置者,或者「落錯車」的人最佳入市機會。當時中原供樓負擔比率已由超過50%,回落至42%的水平,正是過去20多年的平均數,樓價屬港人可負擔的水平。 還記得當時市建局推售屬現樓的煥然一居,市價不過每呎12,000多元(以實用面積計),提供14%折扣後只售11,000元,竟然有大量準買家放棄揀樓。今年4月,市建局重售未能出售的單位,每呎已升至16,000多元,當日放棄揀樓的準買家,現在肯定後悔不已。現在樓價飛升,已脫離一般市民購買力,卻看見大量人排隊認購新樓和「納米樓」,實在感到可悲。去年11月,特朗普在總統大選中勝出,市場認為美國加息步伐加快,美國10年期國庫券息率由7月的1.32%急升至2.64%,上升一倍。美息颷升,債價急跌,去年11月至今年3月,不少本地大藍籌公司發行的10年期債券價格下跌,息率回升至4厘以上水平,亦正是長線投資者入市買長債收息的好時機。3月過後,長債息率回跌,已很難找到有4厘息率,由大藍籌公司發行的債券。 至於外幣,筆者特別喜愛購買紐元,因為除了定存有約2厘息外,匯價已跌穿過去數十年平均5.5港元兌一紐元的水平。筆者在2015年9月開始入市,當時匯價跌穿4.9元。之後紐元回升,便趁定期存款到期沽貨。過去兩年,發覺每當紐元匯價回落至5.4港元以下,便會反彈至接近或超過5.7港元,故此紐元在5.3港元水平便值得考慮吸納。過去三年,人民幣兌港元已從高位下跌一成多,今年2月至5月似乎已跌定,在1.12至1.13港元水平徘徊。在這水平購入人民幣,定存每年收息4厘,亦是值得考慮的中風險投資工具。投資者過去兩年若能夠把握上述入市時機,理應可以建立一個包括物業、股票、債券、外幣和人民幣的穩陣投資組合,不會繼續持有大量港元,購買力不斷被通脹侵蝕。 新書推介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 http://lampunlee.blogspo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