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創業雖有千萬種死法,但追風口可能是最快的那一種。
來源 | 熱點微評(ID:redianweiping)
作者 | 王新喜
繼悟空單車半個月前倒閉出局之後,又一家共享單車公司3Vbike發布公告稱,因為大量單車被盜最終停運,宣布倒閉。未來共享單車倒閉潮,相信這只是個開頭。
我們從兩家共享單車倒閉背後,可以看到一些非常類似的共同點。一,大部分單車找不回來了。悟空單車創始人雷厚義曾經表示,悟空單車投在重慶的1.2萬輛單車90%都已經找不回來,而悟空單車進入市場只有六個半月,公司損失300多萬人民幣。而3Vbike也表示大量單車被盜最終停運。其次,嚴重缺乏技術含量,有業內投資人表示,這兩家公司都只是在單車上裝了個鎖,就說自己是共享單車。
其三,資金鏈斷裂,找不到接盤俠。比如說,悟空單車曾經找過ofo想要其收購悟空單車,但是ofo方面拒絕了。3Vbike巫盛華早在2016年9月就準備進入共享單車領域,但一直融不到錢。
其四是損耗率非常高,據了解,2017年2月26日,3Vbike首批共享單車在河北保定投放,上線僅運營四個月,就堅持不下去了。3Vbike巫盛華表示,他不再看好共享單車,主要是損耗率十分嚴重,幾千輛、幾萬輛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
其四:就是創始人基本是跟風做共享單車。比如說,在推出3Vbike之前,巫盛華從未接觸過自行車行業,在幾乎沒有行業積累的情況下,貿然入局。
我們看到,從智能手機、o2o、微商、P2p、智能硬件、共享單車、VR、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一波又一波的創業熱潮來看,其實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一窩蜂的跟風創業。跟風的背後是認為眼前是個大風口,不能錯過,他們認為,大風口下最壞的情況也是可以把項目賣掉。
越誘人的蛋糕,坑越多
共享單車幾乎是互聯網創業項目中最誘人的一個。因為它的門檻比以上所列的風口都要低,低到只要有創業啟動資金,就能做,而且單車又都是流量自來水,有車就有人願意去騎,有人騎就有押金,有押金就能沈澱資金與用戶。並且不需要像一般互聯網企業需要通過海量補貼砸錢來培育用戶習慣,繼而產生的現金流,而共享趕車依賴押金模式就能解決暫時的現金流與成本開支,又不需要技術含量,先造個幾千輛車貼個二維碼投放到街上先試試再說。
正是因為沒有任何門檻,沒有技術含量、造單車投放單車比O2O、VR、人工智能什麽的創業項目容易太多,誰都能做,而且風口正熱,資本熱捧,兩大主要玩家融資一個比一個高,惹得小玩家眼饞不已,一咬牙就入場了。但現實似乎在說,越誘人的蛋糕,坑越多。
資本雖然有很多傻錢,但投資人並不傻
創業者應該反思,資本雖然有很多傻錢,但投資人並不傻,資本一般都會全力扶持第一或者有潛力與第一爭雄的二號、三號,比如當前摩拜ofo兩家公司推出共享單車業務僅僅一年時間,就合計拿到了近21億美元的融資。
資本很清楚,他們追求的只是自己投入資本的價值如何提高,A、B輪進,把泡沫吹大,C,D,E,F輪出來找機會退出就好了,這樣項目能不能成都無所謂,反正投的錢已經翻番了,資本不會去扶持一個沒有想象空間無法為資本增值的末流企業。再往下第三、四梯隊沒有特色的單車公司是沒有多少接盤的價值的,接盤無非是花錢接了一個燙手的爛攤子。
小玩家已喪失了被收購的價值
從未來趨勢看,很多共享單車小玩家可以會尋找大玩家收購,從目前來看,共享單車如果說找不到融資想讓頭部玩家接盤也變難了,要知道單車的造車成本低,頭部玩家與其花錢買了這些規格不同的舊單車再換色,還不如直接造單車來的劃算。所以說,共享單車的小玩家,如果缺乏資本輸血,車輛供應與體量跟不上,沒有核心價值與競爭力,被合並的價值都沒有。
面對很熱的風口,創業者還應該掂量這個風口是不是跟自身各方面的特質與實力相匹配,並需要計算成本、投入產出以及商業模式一系列問題。雖然很多成功的項目許多創始人都是做了再說。但如果越來越多的創始人看到風口就做了再說,生怕錯過,卻也容易誕生先烈。如今共享單車一波波企業進入其中,就這樣把藍海做成了紅海,紅海做成了死海。
根據麥肯錫研究報告以及漢能研究數據,目前國內單車出行的市場規模在1720億次,按照客單價1元以及1%的滲透率計算,共享單車的市場規模為17.2億元,對比當前動輒幾億美元的共享單車融資額,當前的投資回報率與市場飽和度可想而知。
相信很多人對關於猶太人與中國人創業的故事耳熟能詳。
一個猶太人來到小鎮上開了個加油站。第二個猶太人來了,想到加油站的客戶需要吃飯,所以開了餐館;第三個猶太人來了開了個酒店;後面的接著開了超市等等,於是產業鏈各端廠商形成互補共贏的關系,一個經濟繁榮欣欣向榮的小鎮就這樣形成了。而一個中國人來到小鎮上開了個加油站,生意很火;第二個中國人來了,發現這個人的加油站生意火的讓人羨慕嫉妒恨,於是也開了一個加油站;第三個、第四,第五個中國人過來都幹同樣的事,最後惡性競爭打折促銷互相傾軋,結果加油站紛紛倒閉,小鎮還是原來的樣子。
對應到當前的共享單車行業,無疑又是這個故事的翻版。
若整個行業從一開始就沒有盈利模式:
小玩家只能被大玩家清洗出市場
另外是小玩家應該從一開始就找到盈利模式。當前創業者流行的口頭禪是,先把市場做起來,暫時不考慮商業模式。但要知道,可預見的商業模式即便有,但基本也與小玩家無關。但很多跟風的創業者的想法是,反正大玩家都沒有找到商業模式,都在燒錢,那麽我也不急著找商業模式等拉到融資做大市場規模之後再考慮。
但在共享單車領域,如果頭部玩家不考慮商業模式先做大市場的思路沒問題,而小玩家有這種想法則很危險,因為互聯網+項目講網絡規模效應,大玩家壟斷市場之後找到的商業模式只能適合大玩家而小玩家玩不轉。
比如說,有人給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做了幾個猜想,比如:1.開機廣告或者內置廣告。2.線上線下導流分成,給線上諸如淘寶京東上面的大品牌,線下本地化周邊提供流量與用戶。3.提供出行當面的數據服務。4、做理財產品等等。
但從以上諸多的商業模式來看,如果共享單車項目能達到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用戶規模,就可以做成一個流量與數據入口。比如說當前摩拜和ofo,都在講雙向通信,要做大數據公司,但前提是有用戶規模才會有流量數據,廣告與導流、數據與定位服務也由此衍生出來,無用戶規模這種商業模式設想則基本是空中樓閣。而且造車本身有一個時間周期與巨額資本投入,它無法在短期產生快速的用戶累積,資金鏈斷裂找不到接盤者快速倒下就不足為奇了。
而事實上,在大熱的沒有門檻的風口背後往往有更多的隱形風險,共享單車看起來沒有門檻人人可以做,但在這背後是,需要巨額資金與高企的運營成本以及維護折舊成本、頂級供應鏈的掌控以及各種資源關系的掌控力。悟空單車創始人就表示:“摩拜、ofo都可以和全球最大的供應鏈廠商合作,而悟空單車合作的都是小廠商,產品品質上不是特別好,車子容易壞。”
所以背後隱含的事實卻是,越是沒有門檻的項目,風口就更容易被有資源與資本的大玩家拿下。ofo的背後有飛鴿和鳳凰,它的模式是與全國各自行車廠戰略合作並聯合生產。摩拜的背後有富士康,采用的是定向制造模式。一旦涉及到硬件的生產,共享單車就涉及到物流供應鏈運營效率以及產業鏈之爭,供應鏈與資金實力的掌控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
James McGregor 在《十億消費者》里面說:中國人,永遠在盯著下一個撈一把的機會。他們的臉上寫滿焦慮與對成功的渴望,相信有太多機會屬於自己,這就是這個時代多數創業者的集體鏡像。但正因為如此,創業者保持一種慢下來的理性、獨立思考能力尤為重要,因為雖然創業雖有千萬種死法,但追風口可能是最快的那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