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23日因為在北京出席兩會缺席臨時股東大會之後,格力電器(000651.SZ)董事長及總裁董明珠再次出現。5月18日下午兩點半,格力電器召開2016年度股東大會,當股東們和公司高管就坐後,穿一身藍色衣服的董明珠走進會場,頓時掌聲雷動。
5月這次年度股東大會,這跟上一次董明珠的出場形成鮮明對比,在2016年10月28日格力電器召開的臨時股東大會上,據當時網絡流傳出來的視頻顯示,董明珠當場發火,直言這場格力股東大會是至今為止唯一一次她進場沒有鼓掌的,且並購珠海銀隆的重組在會上也被否決。
這次年度股東大會召開之前,格力等家電股屢創新高,就在這個時點,不斷增持格力的董明珠,和同行業其他“大佬”對行業前景似乎出現了迥異的看法;包括美的集團(000333.SZ)創始人何享健在內的家電業內大佬都減持股份,老板電器、蘇泊爾都出現董監高集體減持。
董明珠向左 何享健向右
格力電器股價近日創出歷史新高,股東大會現場氣氛也相對輕松。
深交所網站數據顯示,董明珠於5月9日通過競價交易增持格力電器股票1萬股,成交均價30.73元/股,增持後,董明珠共持有格力電器股票4448.85萬股。而在5月8日,董明珠剛通過競價交易增持格力電器股票3萬股。
對於董明珠的增持,現場有股東向董明珠作出了提問,並戲稱董總每次都“買在低點”。“我覺得格力股價遠遠不止這個價,所以30元左右買了,股價低於正常價值。”
關於格力此前公布的高額分紅方案,董明珠認為,自己和股東都很滿意,“我和你們作為股東,都希望利潤和分紅都來自於制造、創造,這樣的話持續性會更長久。”董明珠稱不希望公司的利潤來源於過多資本運作。
相比董明珠的不斷增持,作為競爭對手的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卻作出了不同舉動。深交所5月15日披露,美的集團創始人、實際控制人何享健於5月12日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公司股票3232.84萬股,占總股本的0.5%,減持均價為34.68元/股,套現金額約為11.21億元。
對此,美的集團董事會秘書江鵬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何享健及其所控股的美的控股,仍持有美的集團約35%的股份,年度內何享健及美的控股無進一步減持計劃。本次減持資金,與何享健實現個人理想、推動慈善計劃相關,何享健將在適當時候發布具體的慈善計劃。作為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對美的集團發展現狀及成為全球領先的科技集團堅定看好。為避免市場波動,何享健選擇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了股份,並尋求長期機構投資者承接股份,以避免對公司市值造成短期波動影響。
深圳一位家電行業分析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何享健只減持了0.5%,當前持股比例依然超過30%,短期套現少量金額,其實不代表何享健對行業前景悲觀,但包括老板電器和蘇泊爾的董監高也集體套現,說明當前家電行業股價不再全面低估;董明珠的增持則有其連續性,最近兩三年一直如此,董明珠本人不會在乎短期股價波動。
有股東表示,只要董明珠增持格力,他自己也會跟著增持,董明珠作出格力股價低估的陳述後,也開起了玩笑,“當然你也別瞎跟買,如果我買錯了呢?”關於接班人的選擇,董明珠則稱,每次股東大會都有人提這個問題,“如果我走,您答應麽?最好未來五年不要討論這個問題。”
曲折的多元化道路
盡管格力電器主要營業收入來自空調,但近年公司走出的多元化道路也引起了市場熱議,無論是手機、電飯煲、洗衣機都是如此,而通過和珠海銀隆合作,介入新能源汽車業務,也給公司未來增長帶來希望,不過上述各種多元化業務開拓並非每一樣都順利,董明珠也對此作出了評價。
針對上一次股東會關於和銀隆的近200億元關聯交易問題,董明珠表示:“並不是說我們輸送什麽利益給銀隆,而是銀隆輸送利益給格力。我們智能裝備是在建設成長中,銀隆恰恰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臺,我們間接的成為供應商。在設備上給我們打開了一個通道。這也在汽車領域為格力提供更多的成長空間。另外,之前如果並購銀隆成功可以帶來很多增長,可惜最終方案被否決了,格力電器的員工持股也因此暫時失去較好機會,但從其他企業經驗來看,員工持股也未必可以完全留住員工,格力有各種措施穩定隊伍,而格力也鼓勵員工在二級市場購買。”
對於格力手機,董明珠表示:“我相信用完之後,你會向左鄰右舍推薦的。嚴格來說,手機現在還不是發力的時候,我還在做規劃,是選擇貼牌還是自制?要做得更加穩健,一旦一天生產幾萬臺時,必須要有確鑿的能力把握住。”關於國內有同行花大價格買機器人標的,董明珠稱格力不會這麽幹,格力就是要依靠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格力在智能裝備還會有大投入,但前提就是自主研發。格力還要堅持多元化,但前提是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我們會做最好的洗衣機,希望大家用鈔票替代掌聲,買格力洗衣機。”
深圳某私募家電新能源行業研究員向第一財經記者稱,格力手機本來就還沒搞好,現在又要進軍洗衣機領域。相比而言,其實美的集團自己也沒有美的牌子的洗衣機,之前都是收購小天鵝、榮事達等其他品牌。相比格力的多元化,美的更多通過收購實現,之前在國內收購的幾個家電企業都是有較深技術積累,保留了原有品牌,最後都是成功的,相比而言格力多數事情自己幹,雖然有更多內生增長,但要成功可能要經歷更多的曲折。
也有家電業內人士認為,美的多元化往往采取合資合作的方式進行探路,看到好機會則及時出手,通過並購迅速做大規模。在大白電領域,美的通過收購華淩、榮事達、小天鵝,完成冰箱、洗衣機的布局。加上原有的小家電優勢,令美的成為中國產品線最齊全的家電企業。在家電業增速整體放緩的背景下,美的去年重金收購了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在智能制造方面,鋪設“第二跑道”,打開未來新的成長空間。
對美的而言,美的對庫卡等海外並購最後能否成功,要看整合能力,一方面是能否把德國先進技術帶來中國,二來文化差異如何融合,之前TCL收購阿爾塔特的整合並不順利,其中的經驗教訓可以給美的帶來借鑒,上述私募研究員稱。
上述家電業內人士認為,與美的不斷增強研發投入、補上專業化短板相反,格力則在空調業務遇到天花板之後,急需補上多元化的一課。不過,格力向來強調自主研發、自我發展,沒有對外大規模並購的經驗,去年收購銀隆又遇挫。專業化的格力,如今要在手機、洗衣機、裝備機械、新能源等領域全面開花,這些新業務能否同樣像格力空調一樣做出專業水平和行業地位,考驗著董明珠團隊的智慧。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