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帶一路”這三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4577

首列從倫敦發出中歐班列抵達義烏。(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5月11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各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合唱,“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正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助推器,推動美好願景成為現實。

“當我在現場聽到習近平主席闡述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時,意識到這將是中國對外交往史上嶄新的一頁。”

“東南亞朋友講‘水漲荷花高’,非洲朋友講‘獨行快,眾行遠’,歐洲朋友講‘一棵樹擋不住寒風’。” 習近平主席指出,“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

12歲女孩曼娜紮來自東北部山區,所就讀的小學僅有一盞白熾燈泡,高高地懸掛在校門口胡楊樹枝丫上。每天放學後,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在太陽落山前完成作業。如今,“一帶一路”正帶來“光明大禮”。

一聲短促的汽笛,劃破古城西安寧靜的黎明。

“長安號”正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先鋒號。2011年3月開行以來,這趟中亞班列已運行近4000列,不斷將“中國制造”運出國門,小麥、食用油和奶制品則從哈薩克斯坦等國進入中國市場。

這只是“一帶一路”建設成就的縮影。來自商務部最新消息顯示,截至今年3月底,“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已獲一百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中國並與四十多個國家簽署合作文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運營,絲路基金加快具體項目投資。

隨著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一帶一路”的交響樂即將實現更加雄渾的大合奏。

奏響絲路新韻

在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習近平主席講述了三個感人肺腑的故事。英國學者彼得•弗蘭科潘認為,“他是在重新喚起人們對於那段很久之前就已經熟悉的繁榮回憶。”

“當我在現場聽到習近平主席闡述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時,意識到這將是中國對外交往史上嶄新的一頁。”時隔三年,納紮爾巴耶夫大學校長勝茂夫回想起習近平主席的演講仍很激動。

2013年9月7日上午,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禮堂迎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勝茂夫清晰記得,盡管校方早預料到演講會非常火爆,並在會場加設座椅,但沒想到還是不夠用,只能安排未能入場者通過閉路電視收看。

“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用頗具詩意的詞匯表達了對古代絲綢之路的“印象”,“我的家鄉中國陜西省,就位於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當央視的直播信號傳來,億萬觀眾真切感受到絲路篇章的優美與和諧。

正是在這次演講中,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對接彼此發展戰略,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共同發展。

一個月後,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度尼西亞,在該國國會的演講中正式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自此,“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均亮相,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被完整提出。

“哈薩克斯坦能夠受益於‘一帶一路’,我們希望通過‘一帶一路’重新定義自己,把哈薩克斯坦變成連接其它地區的‘內陸橋梁’國家。”勝茂夫介紹。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首次亮相於哈薩克斯坦,不是偶然的。哈薩克斯坦遷都阿斯塔納僅20年,盡管這座現代化的都市也難以尋覓古代遺跡,但絲綢之路卻已融入這個國家的集體記憶。

“當習近平主席於2013年宣布‘一帶一路’的創想之時,他是在重新喚起人們對於那段很久之前就已經熟悉的繁榮回憶。”英國學者彼得•弗蘭科潘在《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寫道。

兩千多年以前,今日所熟知的“絲綢之路”貿易網絡就已經存在。南方周末記者赴哈薩克斯坦采訪期間,該國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辦民俗藝術展銷會。門前,一幅大海報上繪有一支沙漠駝隊,展廳內從茶具、餐具到服裝無不流淌著絲路古韻。鄰近博物館是一處“大巴紮”,來自多國、各民族客商競相攬客,有阿拉木圖的紅蘋果,土耳其的銀飾、中國新疆的巴旦木、大棗,還有“長安號”運來的菲律賓香蕉。

作為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的校長、主管東歐和中亞事務的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勝茂夫那次與習近平主席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在勝茂夫看來,習近平主席是這場絲路交響樂的倡議者,並親自參與演奏。納紮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習近平主席還講述了幾個發生在絲綢之路上的感人故事,再一次見證兩國人民心心相印、親如手足。

第一個故事,發生於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時期,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輾轉流落阿拉木圖。貧病交加之際,哈薩克斯坦音樂家拜卡達莫夫熱情地接待了他,《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阿曼蓋爾德》等名作由此誕生。

來自歷史深處的友誼延續至今。2009年入讀中國海南大學後,哈薩克斯坦留學生魯斯蘭每年兩次無償捐獻罕見的Rh陰型血,成功救助多名中國患者,習近平主席稱贊其為“中哈友誼的使者”。

“往常,各國領導人的講話幾乎都很少用大篇幅講述民間交往故事,甚至敘述性語言也很少出現。”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劉立華對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話語創新案例進行了研究。“講好中國故事”這一嶄新的話語模式,始終貫穿習近平主席關於“一帶一路”的5次對外演講。

這些不同的故事契合著一個相同的主題:惟有“民心相通”,才能讓“命運共同體”精神在“一帶一路”沿線落地生根,開枝散葉。

“不是私家小路,是光明大道”

“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變成紫羅蘭這一種花,我們也不能要求有著不同文化傳統、歷史遭遇、現實國情的國家都采用同一種發展模式。”習近平主席強調。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提出正當其時。

“讓世界經濟的大海退回到一個一個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這是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贏得全場熱烈掌聲。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絲綢之路上駝鈴聲聲、舟楫相望,各國打破藩籬,互通有無。兩千多年後,貿易保護主義卻開始擡頭,成為“增長之敵”:全球經濟仍未走出國際金融危機,複蘇脆弱乏力,增長基礎不穩;“逆全球化”思潮擡頭,開放與保守、變革與守舊、經濟一體化和“碎片化”的矛盾凸現。

古絲綢之路繁盛之時,亞非歐三大洲的文明在駝背上交流、傳承。如今,“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提出全球經濟治理的新思路。

“‘一帶一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2015年10月21日,習近平主席在中英工商峰會的致辭中指出,“一帶一路”是開放的,源於古絲綢之路但不限於古絲綢之路,地域範圍上東牽亞太經濟圈,西接歐洲經濟圈,是穿越非洲、環連亞歐的廣闊“朋友圈”,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添加進入“朋友圈”,共同演奏這場全球性的絲路交響樂章。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履不必同,期於適足;治不必同,期於利民”。2014年6月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變成紫羅蘭這一種花,我們也不能要求有著不同文化傳統、歷史遭遇、現實國情的國家都采用同一種發展模式。”

“東南亞朋友講‘水漲荷花高’,非洲朋友講‘獨行快,眾行遠’,歐洲朋友講‘一棵樹擋不住寒風’。”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妙語連珠表達“一帶一路”合作共贏之意,也充分展現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精神內核:開放、多元、共贏。

“習近平主席的演講大量引經據典,而這些典故或來自中國歷史深處,或來自訪問國。”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劉立華認為,這在無形中拉近了與受眾的情感距離,也蘊含著對不同文明、文化的尊重,以及對溝通交流的重視,惟有真誠、有效的政策溝通,才能確保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

共贏“一帶一路”

“中國的倡議不是畫餅充饑式的空頭許諾,也沒有苛刻的政治條件,更不是損傷我們尊嚴的援助,完全是平等互利的市場交易行為。”哈薩克斯坦農牧業官員阿爾曼說。

“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來自中國,但成效惠及世界。

電力緊缺問題一直困擾著鄰國巴基斯坦。央視六集紀錄片《一帶一路》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來自東北部山區的12歲女孩曼娜紮,她所就讀的小學僅有一盞白熾燈泡,高高地懸掛在校門口胡楊樹枝丫上。每天放學後,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趕在太陽落山前完成作業。

“經常停電,我們也用不起電。”曼娜紮的母親很無奈地說,昂貴的電費要占到家庭月收入的十分之一。巴基斯坦多數城市和鄉村經常斷電,這也導致一些富裕居民家中的洗衣機、冰箱成為擺設。

中國和巴基斯坦一直聯手尋求改變。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水電工作者就被派往巴基斯坦,從事發電、輸電、灌溉、供水和築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業余時間,他們還幫助當地修建小型水電站。素有“徒步者的天堂”之稱的斯卡杜小鎮,地處喬戈里峰腳下,其最偏遠的提斯臺村還曾出現在美國小說《三杯茶》中。一入夜,這里就漆黑一片。

近年來,兩名天津水電工程師修建了一座小型水電站,三十戶人家及鄰近五六處村落才徹底告別煤油燈。村民們高興地拿出珍貴的食物——土雞蛋送給中國工程師,並稱他們為“光明使者”。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正如習近平主席2015年4月在巴基斯坦議會的演講,“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受到熱烈歡迎。當時,一名在演講現場的外交官印象深刻:僅三十多分鐘的演講中,巴基斯坦的議員五十多次或鼓掌或拍擊桌子。人民網文章評論稱,“巴鐵”以獨特禮儀為習近平主席的演講“擊節叫好”。

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馬蘇德•哈立德記得,習近平主席的那次巴基斯坦之行,還帶來一份“光明大禮”。2015年4月,絲路基金首個對外投資項目簽署,支持巴基斯坦開發水電等清潔能源項目。首單投資選擇在吉拉姆河流域建設3350兆瓦的卡洛特水電站,該項目采用“建設—經營—轉讓”(BOT)模式運作,2020年投入運營滿30年後,將無償轉讓給巴基斯坦政府。

“中巴經濟走廊是中巴兩國的一個重頭項目,也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在巴基斯坦的試點。”馬蘇德•哈立德大使介紹說。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頭一炮。此後,各國紛紛提出“對接項目”。

“哈薩克斯坦提出了‘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這與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不謀而合。”納紮爾巴耶夫大學校長勝茂夫分析,“每個國家都相互依存,我們不能離群索居,合作而非對抗應當成為國際社會的相處之道。”

上世紀90年代,哈薩克斯坦農牧業官員阿爾曼曾在中國長春的一所高校留學。在他看來,中國的“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不僅有“願景”,還有快速兌現的“行動”:隨著第一批兩千多噸小麥運往中國,哈薩克斯坦大片閑置的農田得以恢複——今年一開春,不用再做動員,農牧民主動扛起犁具走向田野。

“中國的倡議沒有畫餅充饑式的空頭許諾,也沒有苛刻的政治條件,更不是損傷我們尊嚴的援助,完全是平等互利的市場交易行為。”阿爾曼說。

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一個貫穿歐亞大陸的龐大市場正在形成。2017年4月27日,首趟中歐貨運班列結束了1.2萬多公里的旅程,它從倫敦出發,滿載32個貨櫃的母嬰用品、軟飲料和維生素等商品,直抵浙江義烏。

“中歐班列已經在中英之間實現往返,這是對英國全球化發展的又一次激勵和推動。沿著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英國的貨物將再次走向世界。”英國國際貿易大臣漢斯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表達了他的期待之情。

沿著“一帶一路”,中資企業和“中國制造”也迎來了發展契機。來自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的最新消息說,2016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新接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1260.3億美元,超過同期對外工程總額的半數。

中國機會,世界機遇。如今,古絲綢之路上的駝鈴帆影已在歷史的演進中逐漸飄遠,但“開放”“多元”“共贏”的新絲路交響正在奏起,響徹沿線上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0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