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央行:非銀機構對金融沖擊傳遞有不可忽視影響力

央行網站5月9日發布工作論文顯示,相比非銀行金融機構,銀行機構在動態金融沖擊傳遞結構中表現出了更高頻率的正凈影響。 然而,11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尤其是三家保險公司和部分證券公司)也有類似的表現。為了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有效性,不僅要關註銀行業金融機構,更要關註在金融體系中影響力不斷增加的非銀行業金融機構。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等撰寫的工作論文《全球視角下的中國金融機構間金融沖擊傳遞》,文章提出,雖然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仍占主導地位,但非銀行金融機構已開始表現出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各金融機構在金融沖擊傳遞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中國金融部門對發達經濟,尤其是日本表現出明顯影響力。貨幣政策等宏觀因素決定了金融機構在沖擊傳遞網絡中受其它機構的影響程度,而杠桿率等機構特定因素則決定了金融機構對其它機構的影響。此外,應充分認識金融市場政策幹預的國際外溢效應,並高度重視非銀行金融機構對金融穩定的影響。

論文使用股票收益數據,在控制了四個主要國際金融部門(美國、英國、德國、日本)影響之後,基於網絡分析法(Diebold and Yilmaz, 2014),探討了中國上市金融機構間的金融沖擊傳遞網絡結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論主要包括如下五點:

一是盡管中國的銀行機構仍然在金融體系中占據主導性地位,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中國金融體系已顯示出不容忽視的影響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近年來各方面對中國金融體系中影子銀行問題的關註。

二是股份制商業銀行,而非通常認為的四大國有銀行,在金融沖擊傳遞網絡中扮演著更為顯著的角色;保險公司與一般商業銀行的表現類似,保險公司的特質性表現不明顯。

三是金融機構在金融沖擊傳遞網絡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而非一成不變的。

四是中國金融部門對全球主要經濟體的金融部門,尤其是對日本金融部門,已經表現出了一定的影響力。

五是金融機構在金融沖擊傳遞網絡中受到其它機構(部門)的影響程度(from)主要由宏觀經濟因素(尤其是貨幣相關因素)決定。

本研究的若幹政策含義包括:應進一步研究對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識別策略,進一步認識金融市場政策幹預的外溢效應和國際協作的必要性,並高度重視非銀行金融機構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國際上,主要金融監管機構對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如 IMF, BIS,and GSB)的識別主要依賴於低頻、相對變化較小的財務指標。這些財務指標分析法可能難以捕捉到金融機構在金融沖擊傳遞網絡中的動態時變特征,從而難以達到及時有效監管的目的。

而金融沖擊的動態傳遞結構再次強調銀行部門在金融體系中的主導性地位,但同時也提醒我們需關註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影響。相比非銀行金融機構,銀行機構在動態金融沖擊傳遞結構中表現出了更高頻率的正凈影響(net)。 然而,11家非銀行金融機構(尤其是三家保險公司和部分證券公司)也有類似的表現。

再次,相較於四大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金融沖擊傳遞網絡中有著更高的凈影響力(net)。華夏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在原來全樣本金融沖擊傳遞網絡中應被識別為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SIFIs),在動態風險傳遞過程中表現出了更高頻率的正的凈影響。然而,值得關註的現象是:四大國有銀行在樣本期間金融市場不穩定時期(即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與 2015 年中國股災期間),對整個金融體系的凈影響為正,但在其它市場平穩期的凈影響卻為負。

論文的實證檢驗結果表明,中國金融部門與主要國際經濟體金融部門間存在金融沖擊的相互影響,一國對金融部門的政策幹預可能對其它國家產生溢出效應。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增強,部分大國對金融部門的政策幹預需要更多考慮外溢效應以及國際協作的必要性。另外,為了提高我國金融監管的有效性,不僅要關註銀行業金融機構,更要關註在金融體系中影響力不斷增加的非銀行業金融機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