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BM

IBM的全稱是什麼? It's Big Money、 I'm Being Mended、 I've Been Mugged、 Irreparable Bad Memory、 I Bought a Mistake、 I've Been Misled、 Incredibly Bad Machine、 International Bad Marking、 Industry Biggest Mistake...

IBM不僅是一間公司、一個品牌、一隻股票,它還曾經代表了一個產業、一個時代。是的,重點是“曾經”二字,它的“別名”越來越多,也標誌著屬於它的時代已日漸遠去。

資訊科技的發展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在不同的時期,都有企業巨頭提供寬鬆的環境給傑出的專家作任何有興趣的研究。比如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AT&T,旗下的貝爾實驗室匯聚了Claude Shannon和John Kelly等猛人。如今扮演這個角色的是Google,再早一些是Microsoft,再之前就是IBM。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IBM工業實驗室出了許多才華橫溢的勁人,包括了五位諾貝爾獎得主,但到了九十年代,由於公司經營艱困,這個實驗室被放棄了。被迫“下崗”的包括了在IBM期間大放異彩的數學怪傑Benoit Mandelbrot,同一時期離開IBM的還有語音及語言處理大師Fred Jelinek,以及解決Maximum Entropy迭代算法的Della Pietra孿生兄弟等等。

上文提及的《數學之美》一書,有多個章節寫到了IBM,其中有一章是專門寫Fred Jelinek的。Jelinek等人創立的BCJR算法,是現今數字通信中應用最廣的算法之一,IBM還將之列為IBM有史以來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之一。但Jelinek等創立者已全部離開IBM,有一次IBM的通信部門需要用到這個算法,不得不從Stanford大學請一位專家去講解,這位專家看到IBM櫥窗裡的成就榜,感慨萬分。

IBM的惡果早在1982年就種下,當時,IBM認為新冒起生產個人電腦的蘋果公司會威脅到自己未來的發展,於是扶持了一家名為Intel的公司為其生產microprocessor,以及一個名叫Bill Gates的“失學青年”為其提供軟件。之後,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蘋果並沒有被打垮,Intel和Microsoft都迅速發展成巨無霸公司,IBM則舉步維艱,不斷收縮。IBM變成了Intel Bill Macintosh,消費者是I Buy Macintosh,IBM則是I Blame Microsoft。


現在的IBM,連當時承蒙它扶持的“失學青年”Bill Gates都不看好,在其好友股神巴菲特買入IBM股票後,Bill Gates就嘲笑說:證明巴菲特是錯的,IBM對科技的野心已減少,現時的確看不到IBM的長期價值是光明的。巴菲特最後也承認買入IBM是個錯誤,現在他更看好的,正是令IBM一直耿耿於懷的蘋果公司。

IBM為何淪落至此?一位IBM的老員工深刻地道出了其癥結所在:

和每一個帝國的衰落一樣,既得利益者的存在和苟延殘喘是衰落的根源。IBM 的高級管理層已經被這些既得利益者霸佔。他們只有在原有的商業模式下才能夠繼續存活並賺取利潤。他們嘴上冠冕堂皇的擁抱新業務,而實際操作上卻根本無法割捨舊有的運行模式。

華爾街在這個過程中也扮演了非常惡劣的角色。財務分析師是冷酷的,他們只看報表。於是 IBM 這些沒有魄力高管們只能在傳統業務上敲骨吸髓,因為新業務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無法立即滿足華爾街的胃口。同時這些人也寄希望於能夠熬過他們利益兌現的日子,然後拍拍屁股走人。所以,和每一個王朝的衰落一樣,大家在英明的決策中走向死亡。

結論:投資一間公司的股票,並不在於這間公司曾經多偉大,也不在於用什麼價錢買入一間偉大的公司,關鍵是這間公司未來能否保持偉大甚至變得更偉大。如果這個疑問未確定就下注,與賭一舖大細無異。只以過去的財務報表作縱向分析,而無視市場現況作橫向比較,不過是在找麻醉自己的藉口,去滿足自己的賭癮,結果就是IBM:Idiots Bought M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