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姬十三:知識付費是一個新物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6/162814.shtml

姬十三:知識付費是一個新物種
姬十三 姬十三

姬十三:知識付費是一個新物種

知識付費本質上是教育、出版和傳媒三個行業的整合,是新物種的創造。

日前,黑馬內容創業營在中關村創業大街黑馬學院正式開課。課堂現場,果殼網CEO、分答創始人姬十三做了精彩授課。

黑馬•內容創業營是有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一點資訊總裁陳彤等資深媒體大咖發起,面向內容領域創始人等公益課程。涵蓋創始人成長、模式、流量與平臺、品牌與變現、資本等5大模塊。是目前最為系統、深入的內容領域創始人訓練營。

以下為姬十三授課節選,經創業家&i黑馬編輯:

創業7年,作為創業者最大瓶頸是,開始不容易和年輕人形成共情。公司有幾個人跟我年齡差不多(70後),出去旅遊的時候,自動組成一個組,叫“夕陽紅”。我發現這群人有一個特點,喜歡把新的事物貼上舊標簽。前幾天一桌人吃飯,有個同事說,我琢磨了半天《王者榮耀》,是不是就是以前的《暗黑破壞神》啊?年齡大了就容易把新的事物放到自己熟悉的框架里面去思考。邏輯上沒有問題,但是當這麽去思考一些新事物時,就有可能對創新缺乏洞見。

知識付費也是如此。大概從去年夏天,有很多評論家說,知識付費有什麽稀罕的?這不就是古以有之的嘛,以前為課程買單、為出版買單,不就是知識付費嗎?這個東西跟過去的出版、教育有什麽區別呢?這話說起來當然沒有錯。但當用過往的框架安在新的事物身上,就有可能缺乏對新事物的洞見。我覺得創業者不要陷入對精確定義的追求,單純從內容付費的子集角度去理解知識付費,就有可能喪失敏銳性。

回溯到2016年的5、6月,分答和得到、喜馬拉雅,不約而同推出了三款爆品。在2016年的5月15號,在行推出了分答這個新產品,大概到了6月,被大家成為是一個現象級的產品。5月底,得到推出了《李翔商業內參》,6月初,《好好說話》在喜馬拉雅推出,馬東和《奇葩說》團隊入駐喜馬拉雅。這三款爆品對這三家公司是一個催化劑,對整個行業是一個催化劑。

為什麽是2016年出現呢?背景可能也被大家討論過無數次了。第一是隨著微信、支付寶等等產品出現,人們在互聯網上為虛擬內容支付的習慣已經被反複教育。第二我管它叫中文免費內容的糞坑化。好的內容被越來越稀釋,通過精品付費和信任者的分發進行重新的優質內容篩選,這件事情開始成為一種可能。第三個背景,在各個領域里面,KOL都開始有變現需求。互聯網整個大環境推動了變現的焦慮。知識領域的KOL們,覺得談錢不敏感了,如果有錢會更好。

第四是人們對知識更新越來越焦慮。每年都有新的東西出來。但是大多數人,其實是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知識更新。這也拜碎片化環境所賜,雖然知識在不停的生產、不停的分發,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是跟不上知識更新,因為場景在不停的變化。增量知識的發生可能是過去的10倍以上,但是應用場景的變化可能是100倍以上。對大多數人來說,營造一個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同時能夠隨時提取出來,把它跟現有的應用場景發生連接,這個能力變得越來越難。那些能夠建立連接的人就變得更稀缺。

過去承載知識更新需求的舊瓶,是三個行業:教育、出版和傳媒。但到今天大家會發現這三個領域都或多或少的遭遇一些困難。這些舊瓶,沒有辦法再去裝人們對知識更新需求的新酒了。教育行業更多生產的是我們學歷的內容,是大學畢業前的內容,挺重的,線上教育沒有完全的被建立起來,客單價過高,知識更新也不夠那麽快。出版行業的周期長,一本書出版可能是半年甚至是一年以上。可能很多人都像我一樣,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買到一本書300頁里面,對非虛構作品來說,有時只有50頁是作者真的想講的,幹貨就10頁到20頁,但是作者要寫成300頁以上變成幾十塊錢才能算一個像樣的產品。對用戶來講,拿到一本書以後我翻完了,可能我記住的也就5到10頁。傳媒有自己的問題,大家真正從碎片化當中獲取的知識能有多少?文字是一個二維的東西,打開很容易,退出也很容易。反而在這樣一種容易當中,我們不容易獲取知識。

這是一個大的背景,所以出現了新物種的機會:它比出版更快,兼得教育產品的獲得感,又能夠像傳媒一樣有傳播度,還能很容易被支付。更能適應我們終生學習的需求呢?

從“考古”角度來說,濃縮書是一個值得討論的早期火種。如果一本書300頁,作者真正想寫的和讀者真正關心的就10頁到50頁,我幹脆要麽就把300頁濃縮成10頁到50頁,變成一個產品拿出來看。在2016年之前羅輯思維視頻本質上是濃縮書的升級。到了2016年之後大家就想,為什麽我們要找到一本書把它讀薄拿出來給你?直接去縮短這個過程不是更好?找到作者本人,直接把這里面的要點給到用戶,這是不是更加簡單?

另一個火種是音頻的價值被重新發現。2016年之前,音頻的最大價值是伴隨性。可是到了知識付費這個領域里面,大家會發現,音頻原來還有一些未嘗被看到的價值。首先音頻比視頻生產門檻相對低,也不用看顏值。大量的知識的分發者,讓他面對一個直播視頻去侃侃而談時是有壓力的。但是在音頻中很多人就可以很放松的表達。第二,音頻某種意義上來講營造了一種親密感。當在手機上去播放一個音頻,好像就是一個人在桌子的對面跟你娓娓道來。第三,音頻的局限在於沒有辦法隨時的進入和離開,但這反而帶來了認知賬戶的區分。人們天然把文章等同於傳媒的商業模式,就是應該免費,可是當變成音頻的時候,看起來更加接近於出版和教育行業所帶來的產品,看起來有可能是賣錢的,占據心智帳戶是不一樣。因為你要跟著他慢慢伴隨聽下來,獲得感天然就是更強的。可是你去看一篇文章的時候,隨時可以打斷,隨時可以走掉,就是相對難以記住。

目前的知識付費產品都是1.0時代(所以各家產品都長得不一樣)。那麽將來的產品會長成什麽樣?我沒有答案,但是我覺得一定得解決這四個方向的問題。第一,怎麽讓你的KOL在你的產品里面生產內容,怎麽樣讓這個人源源不斷的生產內容。第二,需求和供給的平衡性。第三,預期的營造。一個產品要賣一陣,或長期賣,和預付一年的時候預期的營造是不一樣的,商業模型也是不一樣。第四,顆粒度和標準化。

總結來說,知識付費本質上是教育、出版和傳媒三個行業的整合,是新物種的創造。如今是這個行業創業的大航海時代,未來當它的疆界更大的時候,可以真正稱之為知識經濟市場。

果殼網 姬十三 內容付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1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