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記者從世界銀行(下稱“世行”)方面獲知,其最新《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半年報》報告預計,從總體來看,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發展中國家2017年增長為6.2%,2018年為6.1%。在內需旺盛、全球經濟與大宗商品價格逐步複蘇的推動下,東亞發展中國家未來三年經濟前景預計仍然普遍向好。在經濟持續增長與勞動力收入增加的助推下,該地區貧困率有望繼續下落。
在面臨美國加息節奏快於預期、一些發達經濟體出現保護主義情緒、一些東亞國家信貸快速擴張和債務高企的情況下,報告建議,政策制定者繼續著眼於審慎的宏觀經濟管理,確保中期可持續的財政平衡。
經濟增長驅動力仍是強勁內需
報告預測中國2017年增速為6.5%,2018年為6.3%;包括東南亞大型經濟體在內的地區其他國家,2017年增速將從2016年的4.9%小幅上升至5%,2018年至5.1%。
世界銀行東亞太平洋地區副行長維多利亞·克瓦表示:“穩健的政策和全球經濟前景逐漸向好,有助於東亞太平洋地區發展中國家維持增長和減少貧困。”
推動東亞地區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仍然是強勁的內需,包括公共投資和日益增加的私人投資。隨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複蘇,這一趨勢還將得到進口需求逐漸回升的支撐。大宗商品價格緩慢複蘇,有益於該地區的大宗商品出口國,但也不會對東亞大宗商品進口國造成過分傷害。
對於中國經濟,報告建議政府繼續努力減少企業債務,推進國有企業結構重組,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解決不斷攀升的居民按揭貸款。在實施減少過剩工業產能改革措施的同時,可以配合完善社會轉移支付和勞動政策作為補充。
東盟大型發展中經濟體增速有望小幅加快
報告預測,東盟大型發展中經濟體2017~18年增速有望小幅加快,原因各異。
其中,菲律賓經濟將得益於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支出增加、私人投資回升、信貸擴張和匯款增多,預計2017年和2018年增速加快至6.9%。
在政府補貼增加、基礎設施投入增多和出口上升的助推下,馬來西亞2017年增速可達4.3%,2018年可達4.5%。
信貸擴張和油價上漲將有助於印尼經濟2017年增速從2016年的5%上升至5.2%。越南2017年預計增長6.3%,與市場情緒良好和外國直接投資強勁相契合。
與此同時,該地區較小型經濟體將普遍得益於其較大鄰國的持續活力,有些還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回升的影響。
柬埔寨經濟預計2017年和2018年增長6.9%,其公共支出上升和農業擴張抵消了建築和服裝行業下降的影響。
緬甸隨著基礎設施投資增加,結構性改革吸引更多外資,預計增速2017年可達6.9%,2018年可達7.2%。
巴布亞新幾內亞經濟預計會逐步複蘇,這要歸功於若幹采礦和石油新項目的助力。隨著政府債務回落到可持續水平;蒙古國經濟預計2017年停滯不前, 但2018年預計會出現溫和複蘇。
世界銀行東亞太平洋地區首席經濟學家蘇迪爾·謝蒂對此:“盡管前景看好,但東亞地區的韌性取決於政策制定者能否充分考慮並調整適應嚴重的全球不確定性和國內脆弱性。政策制定者應優先采取針對影響外部資金供應和成本以及出口增長的全球風險應對措施,還應努力強化政策和制度框架促進生產率增長。”
區域一體化對抗區外保護主義
該報告呼籲對地區經濟前景面臨的嚴重風險采取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
報告認為,對該地區各大經濟體,增加財政收入能夠有助於政府為促增長、促融合計劃提供資金的同時,減少財政可持續性面臨的風險。一些出口大宗商品的較小經濟體則需要采取措施加強財政償債能力。
報告建議,隨著通脹率上升(雖然起點低)以及資本流動可能出現波動,東亞大部分國家的政策制定者須考慮調整其寬松的貨幣政策。
同時,東亞地區面臨的較長期挑戰是在維持快速增長的同時確保更大的包容性。應對這些挑戰,政府可以提高生產率和增加投資(近來好幾個經濟體出現生產率和投資增長放慢),以及提升公共支出的質量。
鑒於包括越南、菲律賓和老撾在內的東亞大部分國家信貸增長依然高企,報告建議把重點放在加強監管和強化監督上。
同時,在面臨地區外保護主義上升的情況下,東亞可以抓住時機推進區域一體化,包括通過在東盟經濟共同體範圍內深化現有舉措,降低阻礙勞動力流動的壁壘,擴大商品和服務的跨境流動。
鑒於農業生產集約化過程中汙染日益嚴重,政策制定者如能采取措施減少農業造成的汙染,可令未來經濟前景步入更可持續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