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化工企業,默克已有近350年的歷史,但在最近幾年,這家躋身世界500強的德國企業嘗試改變自己的身份定位,它對生命科學業務不斷加碼,並希望重新定位為一家“科技公司”。
“於我們而言,2018年前有兩大市場目標,第一是提高成本效率,這個現在已經完成,另一個就是在建立業務上,中國業務的目標是能夠遠超過市場平均水平,有足夠的資源來解決科研、應用和工藝方面所有的需求。” 默克執行董事會成員兼生命科學首席執行官吳博達(Udit Batra)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全球增速最快市場將如何布局
2015年11月,默克以170億美元的代價完成了對生命科學技術公司西格瑪奧德里奇(Sigma-Aldrich)的兼並收購,這場默克集團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收購,促成了默克整個生命科學業務部門的成立,如今,該部門的業務總量已占集團業務總量的38%,成為該集團增長最強勁的業務之一。
吳博達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默克尚未有繼續推進相關領域大規模並購的計劃,仍將聚焦在前期並購的消化整合,但在戰略上會非常關註中國市場,因為中國市場不僅在業務總量上排名前五,平均增速也遠超其他市場的水平。
“我們現在先要減債,因為這個並購使得我們債務增加,所以我們會先等待一段時間,才做大動作。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停止尋找優質標的,現在消費者電子化、電商都是大趨勢,此外,包括食品安全檢測在內的檢測業務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取得成果。”吳博達表示。
可以看到的是,意欲轉型的默克正頻繁加碼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在去年10月,默克宣布斥資8000萬歐元興建默克南通生命科學中心;在今年年初,再次宣布將拓展其在北美、中國、和歐洲的生物工藝開發業務,該拓展計劃包括新開設兩個全新的生物工藝開發中心,其中一個就在上海。
默克加碼中國生命科學業務邏輯不難理解:根據最新公布的財報數據,2016年,默克醫藥健康業務領域的凈銷售額在2016年增長了4.6%,但生命科學業務領域凈銷售額的增長卻驟增至68.6%,達到57億歐元,成為默克集團增長最強勁的部門,而中國又是該業務領域增長最快的區域。
吳博達透露,未來默克生命科學的在華業務將在兩大領域加大投入,其一是目前已經競爭激烈的應用解決方案領域,另一個在生物類似藥領域,“我們會投資本地化的生產、流程、研發,現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看到中國的需求非常強勁。”吳博達表示。
生物科學上遊產業鏈跑馬圈地加速
但不僅僅是默克,包括GE、賽默飛、賽多利斯在內的眾多廠家也都在這一生命科學的上遊領域加速跑馬圈地,因為隨著新舊技術的調整升級,生物細胞培養的一次性技術因在制藥過程中能顯著降低清洗、消毒、驗證的成本,避免產生交叉汙染等優點大有淘汰過去不銹鋼細胞培養技術的趨勢,而現有市場占有情況也將決定其後一次性耗材的市場爭奪。
此前,藥明生物高級副總裁周偉昌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就表示,一次性反應器的供應權目前仍掌握在上遊生產者手中,“如果供應商突然不把反應器賣給你,就沒有辦法做生產了。所以我們往往與他們進行的都是長期合作,以保證一次性產品供應的連續性。”
戰略布局的重新設定往往帶來人員的重新調整:在今年年初,GE中國研發中心就對外承認了一項大規模的研發人員調整事物,包括水處理、化學材料在內的傳統業務研發人員被被裁員、調整,而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為代表的新興業務獲得了更多的人員支持。
而吳博達透露,這樣的調整也將反應在默克身上,“任何一個企業的需求和戰略變化一定會涉及人員的調整,哪里有需求我們就會訓練哪個領域的員工,相反的,如果需求減少了,也就會有相應的裁員動作。”他表示,“不過,在中國我們的需求對於任何一個業務都在上漲,無論是研究還是在生產工藝解決方案,我們都是看漲的。”吳博達說,據他透露,人才開發將會成為今年默克生命科學中國區域的“重頭戲”,這其中就包括在海外專家引進以外,中國本土人才的培訓,特別是在技術含量高以及法規要求比較高的領域。
“在中國的“十三五”計劃當中,政府承諾要從全球前列的大學當中招聘名專家,所以我們也會關註這一點,招聘對應的人。”吳博達表示。
根據IMS此前的統計數據, 2015年全球醫藥市場規模(不含醫療器械)超過了一萬億美元,在這其中,生物藥市場占據了約20%的份額。但在中國,目前生物藥市場規模只占全國醫藥總規模的4%,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IMS預計,在未來中國生物類似藥市場增長會遠遠超過整個醫藥市場的平均水平,目前每年的平均增長達到了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