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和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在一起了。
美國航空和南方航空今日正式簽署《框架協議》、《股份認購協議》及系列商務合作協議,先來看看已經確定的“嫁妝”都有哪些。
首先是股權認購協議。美國航空將向南航投資2億美元,用於認購南航擬增發的H股股份,增發完成後,美國航空取得的H股股份預計占南航在香港上市H股股份的約8.8%,以及總股本的約2.7%,南航董事會將委任美國航空的一名人士作為董事會觀察員。
據筆者了解,之所以只有2億美元,是因為三大國有航空被要求國資持股必須在50%以上,按照南航目前的股權架構,要獲得更多增資操作的空間不大,東航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其次是系列商務合作協議。雙方將逐步建立長期、全面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通過更深層地利用相互之間的航線網絡,實現在整個中美市場上的互相支持。內容包括:雙方實施代碼共享合作,將航線網絡延伸至中國和美國境內更多的城市,還有在樞紐建設、人員交流、代碼共享、銷售合作、機場設施共享、IT系統開發等領域開展深入合作等。
外資航空公司收購中國的航空公司股權並非首次,東航在2015年向美國達美航空出售了3.55%股份,總價值約4.5億美元;更早之前,國泰航空已經持有中國國航約18%的股份。
這次的聯姻之所以受關註,主要還是因為兩家跨航空聯盟成員之間的合作,對亞太乃至世界航空業的競合格局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全球航空業主要有三大航空聯盟:國航所在的星空聯盟,南航和東航所在的天合聯盟,以及國泰和美航所在的寰宇一家。
據筆者了解,南航與美航的這一合作並非短期促成,從總裁級別的見面會談就已經有一年多時間了,其中複雜的過程可想而知,首先就是兩個跨聯盟成員之間的“深度合作”,如何在現有聯盟限制框架內,實現更大的操作空間。
對目前執飛從達拉斯到香港、北京和上海,從洛杉磯到香港、上海,以及從芝加哥飛往北京、上海的每日航班的美航來說,其所在的寰宇一家在大陸地區沒有成員航空公司,極大的限制了航班到達中國後進一步深入內地的網絡銜接和旅客輸送。
好不容易從競爭對手達美航空手中搶到北京-洛杉磯航權後,卻因為無法拿到首都機場的起降時刻而不得不推遲開航,對美航來說更是一大打擊。
與南航加深關系是美航解決上述問題的替代辦法,而對於南航來說,也急需在盈利前景最好的中美航線市場,找到能夠幫其延伸美國境內網絡的更緊密合作夥伴。
同在天合聯盟的達美航空原本是最優選擇,但在後者與東航通過股權關系捆綁的更緊密後,比達美在美航線網絡更豐富的美航,與南航一拍即合就不難理解了。
與美航聯姻後,南航不僅可以借助美國航空在美國市場獲得更大的品牌價值和影響力,在中美航線上也將得到美航和達美的共同支持,網絡獲得更大的延伸。
而這樣的跨聯盟的合作也意味著,各個航司在爭取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上,並不會以聯盟利益為主,預計未來大型航司之間突破聯盟限制的合作也會越來越多,今日寰宇一家的國泰航空就宣布與星空聯盟的漢莎系在多個歐洲、澳洲航線代碼共享。
而南航如何處理不在同一聯盟的“最堅強”夥伴與相對松散的聯盟關系,更值得後續關註。
比如,在南航和美航合作協議中提到的將在中美航線上加強代碼共享等合作。此前,美航主要在與海航進行類似的合作,而南航則主要與達美合作,而且天合聯盟內部還有對與成員外航空公司合作座公里占比的限制。
再比如,雙方如何共同拓展未來北京新機場的機會。目前,南航獲得了北京新機場航空旅客業務量40%的潛在分配權,預計今後會有更多航線從廣州和北京飛往美國,需要來自美國的網絡支撐和旅客輸送,不過,美航所在的寰宇一家被安排留在現在的首都機場。
此外,中美航司紛紛結盟聯手打造跨北太平洋航線網絡,對於原本在中美航線上大力拓展中轉客源的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國家及地區航企來說,或將帶來更大的打擊。
商業世界,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附:一些您可能感興趣的數據
南航機隊規模超過700架,共有958條航線,每天有2,000多個航班飛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個目的地,提供超過30萬個座位。
美國航空擁有930架飛機(此外,美國航空所屬子公司及區域性公司還合計擁有606架支線飛機)。在美國擁有9大樞紐:夏洛特、芝加哥、達拉斯/沃斯堡、洛杉磯、邁阿密、紐約、費城、鳳凰城和華盛頓,航線網絡遍布全球,每天近6,700個航班飛往50多個國家的近350個目的地。2016年承運旅客1.99億人次,營業收入402億美元,凈利潤27億美元。
2016年國際航協(IATA)公布的航空公司排名:
(一)按機隊規模,航空公司排名(前五):
1.美國航空(美國)
2.達美航空(美國)
3.聯合航空(美國)
4.中國南方航空(中國)
5.聯邦快遞(美國)
(二)按旅客運輸總量,航空公司排名(前五):
1.美國航空(美國)
2.西南航空(美國)
3.達美航空(美國)
4.中國南方航空(中國)
5.瑞安航空(愛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