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希望重振“美國制造”,不過全球領先的數據統計公司Statista和Dalia Research攜手在本周一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卻顯示,“德國制造”仍是全球最流行的品牌標簽,在榜單上“美國制造”排在第八位。
此前美國特朗普政府一直批評德國對外高額順差來源於德國政府“操控歐元”,並以此方式實現對美傾銷。德國《明鏡周刊》則寫道,美國特朗普政府想加大對外出口,不過“這可不容易。根據此項在全球的調查,‘美國制造’只是一般受歡迎而已。不像德國產品(受歡迎度全球第一)。”
德國聯邦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呂特根此前則幹脆指出,德方願在貿易政策上遵循“相互公平對待”路線,但美方缺乏落實方案,且“問題的核心是美國制造業廣泛缺乏競爭力”。
“德國制造”全球認可度第一
報告顯示,全球最受歡迎的標簽前三名分別是“德國制造”、“瑞士制造”以及“歐盟制造”,這份統計是由上述數據公司在52個國家對4.3萬名消費者進行統計後作出的,排在前面的品牌標簽還包括“英國制造”、“瑞典制造”、“加拿大制造”、“意大利制造”“日本制造”、“法國制造”以及“美國制造”(後三者並列第八);“中國制造”在該榜單上名列第49名。
在其中,在“質量”以及“安全標準”等分項中,德國制造都獲得了高分,總體而言,在52個國家中,有13個國家認為“德國制造”應當名列榜單榜首。
在“貨真價實”等選項中,“瑞士制造”則拔得頭籌,“意大利制造”在“設計”選項中表現突出,“日本制造”則在“頂級技術”類別中表現不錯,“中國制造”在“性價比”選項中拿到高分。
實際上,“德國制造(Made in Germany)”始於19世紀末的一次來自英國的警告:德國在彼時以各種仿造英國的廉價品沖擊著英國市場,導致1887年8月23日,英國議會通過了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產品都須註明“Made in Germany”。“德國制造”由此成為一個法律新詞,用來區分“英國制造”,以此判別劣質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產品。
德國制造商知恥而後勇,終於在1893年在芝加哥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贏回了自己的名聲,並從此開始確立“德國制造”在制造業領域中的領先地位。
是傾銷?還是大家都愛“德國制造”?
《明鏡周刊》在文章中指出,對於堅持“美國優先”的特朗普而言,“美國制造”就是全世界最好的交易了,他對於美國產品的質量和其在全球的受歡迎程度深信不疑,可惜上述報告的數據可不這麽顯示:“美國制造”遠遠沒有其他國家的產品受到歡迎,而“德國制造”榮居榜單之首。
《明鏡周刊》並指出,這可能是德國對外出口額全球最高的一個原因:口碑好,全球消費者願意買。
目前,德國對外出口總額已連續7年打破紀錄,貿易順差連年上漲。根據歐盟最新數據,2017年德國順差將接近德國GDP的9%。
2016年,德國貿易順差再次創下紀錄,接近2530億歐元,達到其GDP的8.7%,回歸全球第一大貿易順差經濟體;2015年,德國的貿易順差占GDP的8.5%;2014年則是7.5%。這招致了來自美國和歐盟的雙重批評。
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Peter Navaro)3月6日在華盛頓的一場活動上再次表示,美國對德國的650億美元貿易赤字,是“最棘手的貿易問題之一”。這並不是他第一次批評德國,此前在2月份,他就曾經表示德國通過“非常明顯地低估歐元”來使自己在對外貿易中處於優勢地位,而特朗普曾稱歐元區“僅是德國的工具”。
此前,特朗普對寶馬和大眾等德國汽車制造商還發出威脅,稱如不在美國建廠,而將汽車賣到美國的話,要征收35%的關稅,在此言論之後,彼時掌管德國經濟部的德國副總理加布里爾回應道,如希望解決美系車與德系車銷量不對等的問題,“先把美國車造好點”。
資產管理公司荷寶首席經濟學家柯耐力森(Léon Cornelissen)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幽默地表示,德國部長說的“(想讓德國人買美國車),先造出更好的美國車吧”也是真話。
在歐盟方面,按照歐盟委員會此前所設立的一系列經濟指數,如果一國的順差長期超過其GDP的6%,就會影響該國以及歐元區整體經濟穩定,顯然德國已經長期超標。
歐委會並在近期的年度《經濟監測報告》中指出:“解決貿易順差問題將影響歐元區其他國家經濟前景的重新平衡:如果德國有更強勁的國內需求,這將有助於解決歐元區的低通貨膨脹,並緩解高負債成員國的去杠桿需求。”
德國財政部首席經濟學家舒克耐赫特(Ludger Schuknecht)則在歐委會發出對德國批評後立刻強勢撰文回應表示,在不傷害自身經濟的情況下,德國降低貿易盈余的空間有限,且目前弱勢歐元的情況並不是德國經濟造成的,如果歐元區能專註於改善整體經濟基本面,令歐元恢複強勢,那麽德國的高額貿易順差即可大幅緩解。
“可能目前的狀況,對於美德而言,如果德國加大政府財政投入,能對事態有所緩解。”柯耐力森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但是目前的德國政府對於財務平衡這件事情有些執迷不悟,所以批評德國在這方面的政策有一些道理,不過不論誰執政,德國政府都不會在此方面做出更大讓步,這是個德國在財政方面的文化問題。
德國財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在近期的采訪中,話說得則更加直白和不客氣,“一個更弱的德國不會對歐洲有益,你不應當責怪強者為什麽這麽強,你應當讓那些不那麽成功的國家試著變得更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