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icai.com/news/2011/04/720753.html
「如果管不好,就關掉它。」 3月28日,李彥宏在深圳IT領袖峰會回應百度文庫問題時說。
李彥宏所創立的這家在線搜索引擎現在已經是中國最大的一家互聯網公司,按照3月23日納斯達克收盤最新披露的數據,百度公司的市值達到了460.72億美元。
百度公司對於這樣的場面並不陌生。之前,它已經經歷過不少類似百度文庫這樣的事情,但誰也沒能把這家公司怎麼樣。從2005年7月七大國際唱片公司以百度MP3搜索侵權為由向法院提出訴訟開始,百度與唱片公司之間針對音樂版權的訴訟與談判一直沒有間斷。
這一次,這家傲慢的公司也僅是表達了一些歉意。3月26日下午百度公司發佈聲明,對之前「百度文庫產品在前期的運營過程中傷害了一些作家的感情」表示抱歉。它聲稱將在未來3天內,百度文庫中文學作品類別的文檔凡未獲版權方授權的將得到徹底處理。
李彥宏自己也知道以搜索業務起家的百度追求流量所帶來的法律風險。它最在意的就是流量以及其所能帶來的商業價值,現在它已經越來越多的將發展的目標放在那些曾經是它搜索的對象上。
從MP3音樂,到BBS(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庫、電子商務(有啊)……,這些產品和服務都曾經是用戶使用百度搜索尋找的對象,而現在,百度正在改變搜索引擎的本分,引導搜索用戶進入到百度希望他們進入的網站。
簡單點說,它正在做的,是讓用戶使用百度搜索之後,百度直接提供所需。這樣一家公司的商業口號大概就是「提供搜索,同時解決服務。」百度將未來的增長似乎也寄託於此。
這點和谷歌不同,谷歌一直專注於所能到達覆蓋的範圍,而不是經營搜索結果。
相比之下,侵權對於百度來說確實是小風險,更大的危險在於搜索的廣告價值的衰減。這家公司現在和未來最大的盈利來自於競價排名廣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搜索結果所帶來的廣告價值優勢明顯,但隨著趨勢的發展,搜索的廣告價值在未來可能出現下降。
Facebook已經開始證明這一趨勢。在美國,這家公司的廣告額正在直線上升,而谷歌搜索廣告的優勢正在下降。相對於廣告客戶而言,在Facebook、Twitter這類社交網站上投放的廣告離客戶更近、也更為精準。
搜索的價值也更多體現在了電子商務之上。隨著類似於淘寶這樣的公司規模的壯大,其廣告的直接轉換價值在升高,2010年10月,淘寶推出了自己的搜索引擎一淘網,而早在2008年,淘寶就已經開始屏蔽百度公司的搜索爬蟲百度蜘蛛抓取自己網頁上的信息。
五年前,淘寶給人更大印象還是低端服裝之類的小商品,用戶還需要百度提供購物的各種鏈接,現在,隨著淘寶商城的發展,大部分的商品都可以直接在淘寶 上搜索出價格和銷售渠道,這對於百度的廣告價值從長期看是一個打擊。儘管百度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也推出「有啊」—一個商業模式類似淘寶的電子商務網 站,但是並不成功。
在百度內部,那些不能帶來流量,看起來和搜索、廣告無關的項目看起來很難得到支持。
最新的這場百度文庫版權爭端就是由百度的商業模式所決定的。一名之前在百度工作過多年的員工說,「歸根結底是因為百度現在根本不需要冒險去做這些產品就能有很好的收益,它沒有動力。」
無論是「百度文庫」還是百度音樂,都會給百度帶來巨大的流量,這正是百度之所欲。巨大的流量使得百度成為最好的展示平台。廣告主通過競價關鍵詞在百度站點上發佈廣告,用戶點擊廣告後百度獲得廣告費—這是百度賴以生存的「競價排名」商業模式。
儘管百度說百度文庫的流量沒有給它帶來商業回報,但已經惹怒了同樣具有話語權的那些作家和出版人。
「互聯網的精神是自由和傳播,並不是免費和共享。」作家韓寒在博客中指責李彥宏的「共享」、「免費」以及所謂的「避風港原則」。
在版權人的眼中,百度文庫的共享行為就是在「偷東西」。「『百度文庫』是世界上最猖狂的盜版集中營。」萬榕書業的創立者路金波稱,路是版權人同盟的代表,他與磨鐵圖書老總沈浩波、作家慕容雪村等組成了一個針對百度的6人談判小組。
在此前的3月15日,由作家韓寒、郭敬明、賈平凹等50人聯名發佈《3·15中國作家討百度書》,50名作家聯名指責「百度已經徹底墮落成一個竊賊公司,百度文庫已經變成了一個賊贓市場」,並呼籲作家「拿回自己的權利」。
「像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已被下載4萬次。」沈浩波說。
他還注意到,百度已經可以通過百度文庫這個免費平台獲利,因為在「百度文庫」的頁面上曾經出現過愛國者「多看電子書」的廣告。
互聯網海量的數據和信息一直使互聯網上存在大量侵權作品,很多來自於個人用戶的分享,這是他們認為互聯網自由、分享的一個體現。他們通常「被容忍」的原因在於「非盈利」,但現在一個龐大的機構也參與進來並且賣起了廣告。
數年之前,這家公司創立不久,就憑藉提供方便快捷、而且是免費的MP3搜索服務,為公司帶來了大量的搜索流量,免費下載MP3對中國網民充滿了誘惑 力,這也為百度在中國贏得了數量龐大的用戶。在2005年8月5日百度赴納斯達克IPO時披露的數據顯示,當時MP3搜索服務一度佔到百度全部搜索業務的 40%。《彭博商業週刊》稱,隨著數字音樂的普及,百度披露的數據顯示,這一比例現在降到了5%左右。
現在,百度用類似的思路來推出百度文庫產品,似乎順理成章。
「百度文庫」是百度旗下供網友在線分享文檔的一個開放平台產品,用戶可以在線閱讀和下載涉及論文報告、專業資料、法律文件、文學小說等多個領域的資料。2010年11月25日,從百度知道「文檔分享平台」衍生而來的百度文庫正式版上線。
「百度文庫」這款產品發展之快令人驚訝。2010年底,「百度文庫」稱自己的文檔已超過1000萬,並以每天超過6萬份的速度增長,佔據國內在線文 檔分享市場70%的份額。3個月後、在此次版權事件之前,「百度文庫」的文檔又增長1倍多達到2053萬份,其中包括文學作品278萬份。
「百度文庫」上線沒多久後,百度就用包括物質獎勵在內的激勵方式鼓勵用戶上傳文檔。它提示用戶不可上傳任何涉及著作權侵權的文檔,但並未像鼓勵用戶上傳那樣清楚明示如上傳盜版書籍後果將會如何—事實證明,沒有任何後果。
百度涉嫌通過一些條款矇蔽上傳的用戶。它在用戶不會注意的地方申明,「一旦由於用戶上傳的文檔發生權利糾紛或侵犯了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權益,其責任由用戶本人承擔,因此給百度或任何第三方造成損失的,用戶應負責全額賠償」。
「百度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先侵權,再綁架權利人,推動其數字出版業務,進而在這個領域形成壟斷,這是一條完整的商業鏈條。」沈浩波說。在2010年12月,百度推出了「百度文庫書店」,嘗試與出版商合作銷售電子書,同時它也聲稱在開發針對百度文庫的廣告收入分成模式。
在所有能夠控制的領域之內,百度都希望自己成為唯一的贏家。
對百度而言,現在的感覺真是好極了:互聯網用戶人數還在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也開始知道搜索營銷的價值;百度穩定地擁有這一迅速增長市場高 達73%的份額;而最讓百度感到放鬆的是,曾經一度帶來威脅的谷歌已經退出中國,那些Google的簇擁們在無法忍受時常無法顯示的Google網站(無 論是香港站點還是全球站點)後也不得不開始使用百度。
這家公司的業績也正處於歷史高點:2月1日公佈的百度2010財報顯示,在2010財年,百度的總營收為人民幣79.15億元,比2009年增長78%,總淨利潤則比2009年增長137.4%,為人民幣35.25億元。
百度希望把更多的用戶吸引過來,在近乎壟斷性的市場佔有率前提下,它還在絞盡腦汁讓現有的搜索用戶在百度網頁上停留更多時間。這是百度熱衷於推出百度貼吧、百度知道以及包括百度文庫在內很多創新產品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為一個搜索引擎,百度應該扮演的是流量分發器,將進行搜索的人們引導向互聯網的各個網站。但現在百度正在做的卻是希望那些流量又回到百度來,因為 它自己擁有的業務包括電子商務、社交網站、微博、BBS……與此同時,它還試圖模糊搜索與內容提供之間的界限,最突出的是在「百度新聞」這個聚合頁面中, 新聞並不像Google那樣標出出處,感覺很「原創」—對於普通用戶來說,這些也會被看做百度的優勢。這些「優勢」最後轉換成了流量,當然最終還有廣告。 由於百度在其搜索列表的最上端有廣告位,因此百度可以將自己的廣告放在第一個並獲得大量流量,進而獲取收益。
2010年秋天,百度開始推廣「應用開放平台」產品。這個產品使得用戶在進行相關搜索時,與百度合作的相關應用能直接在百度的搜索頁面上使用。雖有 開放之名,但實質的結果卻在於,和百度有合作關係的企業可以不受機器計算的排序規則列在搜索結果的第一位;除此之外,這還意味著百度將本應該導向別的網站 的流量留在了自己的網站上。
「如果用戶都停留在百度,開發者自己的網站失去流量,怎麼辦? 」曾創立265.com並將之賣給Google的互聯網從業者蔡文勝說。他在若干個初創網站中擁有股份,包括休閒遊戲平台4399.com,多媒體播放軟件暴風影音等。
噹噹網CEO李國慶與京東商城CEO劉強東也對百度的關鍵字廣告提出質疑,「無論如何,京東噹噹幾個本屬於我們自己品牌的關鍵詞(百度)不應該收取數百萬的年保護費!」劉強東在微博上說。
「百度文庫」也是百度製造的一個流量黑洞。按照網站流量信息提供公司Alexa的數據,「百度文庫」用戶量已超過百度音樂。一些站長開始通過上傳含有自己網站地址的熱門資料來獲得流量,當然,他們往往不具備這些資料的版權。
涉獵如此廣泛的業務讓百度像極了王爾德童話中的自私的巨人,築起一座高牆,期望流量進而是廣告都能停留在這一高牆之中,別人無法分一杯羹。
但這一高牆並不穩固。除了百度貼吧、百度音樂、百度文庫、百度知道這幾個產品贏得大量用戶之外,百度成功的產品並不多。
2003年,百度內部有員工提出要做C2C的電子商務平台,但被否決。到2006年百度看見淘寶的成功和威脅後,這個想法才重新被提起,並作為「百度有啊」這一項目開發。
但和外界所看到「有啊」的風光相左,這一項目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資源支持。這些資源包括錢,也包括人。一些批評者指責李彥宏在很多項目上挖來的項目領導者根本就不是那個領域中最優秀的人。
除此之外,不論什麼部門在設計產品時都要為流量負責。這個考核指標為產品開發者增加了負累,並更願意選擇那些看起來灰色但能增加流量的手段。除了「百度文庫」和「百度音樂」提供問題版權作品之外,「百度工具條」一度通過強制安裝的方式佔據用戶的桌面,以增加搜索的流量。
李彥宏並不否認自己對流量和廣告的追求。即使他在提及新的產品時,他的語境依然是圍繞著流量和搜索以及從中獲得的收益。在今年2月百度發佈財報後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李彥宏說做社交搜索產品的目的是加強或鞏固百度在網絡搜索領域的地位。
「我們正在為這些社交搜索服務開發相關的商業化產品或者添加商業化元素。將來我們期待能從這些流量中更好地獲益」。李彥宏說。
社交網站等互聯網產品需要不斷的投入和試錯,但對流量的過度追求限制了百度的創新。管理者為了追求業績,不斷推出複製其它競爭對手的產品和服務,或者在「百度文庫」、MP3搜索這些灰色地帶尋找機會。
美國貿易代表處在2月28日的一份報告中,將百度公司定性為涉及銷售盜版或假冒商品的「惡名市場」,百度與淘寶公司、秀水街一起出現在了這份貿易黑名單上。美國貿易代表處指出,作為中國訪問量最高的網站,百度提供「深度鏈接」,將用戶引向出售侵權產品的第三方網站。
現在,運營了2年多的「有啊」在電子商務領域完全失去了競爭力,在多次改版之後,變成了一個完全複製淘寶商業模式的產品。當初幹勁十足的一部分骨幹已經辭職;另一些人被分流到了與日本電子商務公司樂天合資組建的「樂酷天」。有傳言說,整個項目將面臨轉型或解散的命運。
這是百度很多新產品的命運。已鮮有人在用百度Hi;百度貼吧的流量也在隨著SNS和微博的興起而減少,而百度視為微博產品的百度說吧卻絲毫引不起人們的興趣。
經過11年之後,百度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它把大量精力用在搜索之上,為此建立起龐大的導入信息的體系,繼而又把這些信息把握在自己手中。百度無疑是一個「有爭議」的成功者。但也因為如此,它另一方面的創新不足、搜索廣告被質疑—也為未來蒙上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