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25 年,建成覆蓋廣泛、分布合理、功能完善、集約環保的現代化機場體系,形成 3 大世界級機場群、10 個國際樞紐、29 個區域樞紐。
這是國家發改委、民航局日前印發《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下稱《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
打造10個國際樞紐
此間一大背景是,2008 年國務院批準實施《全國民用機場布局規劃》(不含通用航空機場)以來,我國機場數量顯著增加,機場密度逐漸加大,機場服務能力穩步提升。但機場總量不足、布局不盡合理等問題還較為突出,難以滿足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無法適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廣大人民群眾便捷出行的要求,亟需進行修編。
國家民航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境內民用航空(頒證)機場共有218個(不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以下簡稱境內機場),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機場216個,定期航班通航城市214個。
2016年我國境內機場主要生產指標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億人次,完成101635.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1%。統計顯示,所有境內機場中,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以上的機場有28個,較上年凈增2個。
不過,目前我國的運輸機場建設也存在不少問題。其中之一便是覆蓋範圍不夠廣泛。目前我國機場數量仍然偏少,中西部地區覆蓋不足,特別是邊遠地區、民族地區航空服務短板突出。
在保障能力方面,部分機場容量趨於飽和,現有設施能力已不能適應發展需要。比如,像長三角等地,繁忙機場和繁忙航路的空域資源緊張,航班運行受限、延誤增加,影響了機場設施及其系統效能的充分發揮。
規劃指出,目前我國民航發展仍將面臨資源不足的問題,尤其是以機場為主的基礎設施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航空需求。預計到 2020 年,我國機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 15 億人次,年均增長 10.4%;2025 年將達到 22 億人次。加強民用運輸機場規劃建設,有利於擴大民航服務範圍、完善機場樞紐功能、提高網絡整體效益,為民航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按照規劃,至2020年,運輸機場數量達 260 個左右,北京新機場、成都新機場等一批重大項目將建成投產,樞紐機場設施能力進一步提升,一批支線機場投入使用。
2025 年,建成覆蓋廣泛、分布合理、功能完善、集約環保的現代化機場體系,形成 3 大世界級機場群、10 個國際樞紐、29 個區域樞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機場群形成並快速發展,北京、上海、廣州機場國際樞紐競爭力明顯加強,成都、昆明、深圳、重慶、西安、烏魯木齊、哈爾濱等國際樞紐作用顯著增強,航空運輸服務覆蓋面進一步擴大。
在區域布局上,完善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六大機場群,到 2025 年,在現有(含在建)機場基礎上,新增布局機場136 個,全國民用運輸機場規劃布局 370 個(規劃建成約 320個)。
增加中西部機場數量
分區域看,未來我國將統籌東中西部機場協同發展,重點增加中西部地區機場數量,提高密度,擴大航空運輸服務的覆蓋面;實施繁忙機場擴能改造,提升服務保障能力,適應快速增長的航空需求,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便捷出行需要。
“十三五”期間,將新建成都新機場、平涼、湘西、邢臺等44個項目,續建北京新機場、承德、臨汾等機場項目30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發現,這些新建、續建的項目中,東部地區僅有北京新機場、嘉興等為數不多的幾個,絕大部分新建、續建機場位於中西部,且主要是三四線城市,其中相當多一部分是支線機場。
中國民航大學教授李曉津教授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人口稠密,大城市多,平原較多,修高鐵的話客流量能夠保證。相比之下,西部地區人口密度比東南沿海要少很多,地域遼闊,而高鐵造價又高,這樣的地方修高鐵顯然不劃算。
不過,西部地區雖然經濟欠發達,但由於其第三產業中的旅遊業特別發達,例如雲南、陜西、四川旅遊業非常發達,再加上距離東部又十分遙遠,地面交通不方便,因此有具有一定的航空需求。李曉津說,如果僅考慮建設費用,修建高鐵一公里就要2億元左右,而修建一個支線機場,大概只需要4億元左右,大一點的也就十幾億元。因此,在中西部修更多支線機場,既方便又經濟。
規劃也提出,要統籌協調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各種運輸方式發展,註重機場與其他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構建以樞紐機場為核心節點的綜合交通樞紐。“機場交通應盡可能接入城際鐵路或市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高速鐵路,同步建設高等級公路,同站建設城市公共交通設施或長途汽車站等換乘設施,延伸機場服務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