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消息,在今日央行關於金融改革的記者發布會上,在回應“杠桿率問題”時央行副行長易綱表示,我國的杠桿率總體不是特別高。從結構看,住戶部門和政府部門的杠桿率還不是特別高,但是企業部門,就是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杠桿率從全球比較看,是比較高的。
鳳凰衛視記者:
有一個關於去杠桿的問題。去杠桿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過去兩年,這項改革推進得不是很快。請問對央行來說,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去杠桿,您認為哪個更加緊迫?另外,還有那些促進去杠桿的政策?謝謝。
易綱:
大家都關心杠桿率,我國的杠桿率總體不是特別高。從結構看,住戶部門和政府部門的杠桿率還不是特別高,但是企業部門,就是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杠桿率從全球比較看,是比較高的。所以,我們說的降杠桿有這樣幾層含義。
一是杠桿率的持續增加不利於經濟的持續發展,並且在積累一定的風險。這些杠桿率、負債率的增加,積累的問題目前已經看到了。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考慮降杠桿首先要考慮穩杠桿,就是總的杠桿率還是要把它穩住,或者讓它每年增長少一些、慢一些,要穩住。
二是在總的杠桿比例下,家庭、政府、企業間的杠桿結構還可以有一些優化。
我們國家杠桿率和國際上比有點高,這和我國金融結構有關。因為我們國家儲蓄率高,形成以銀行為主、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格局,大家從銀行借錢占的比例比較高。這樣就造成了中國杠桿率偏高。因此,杠桿率偏高和儲蓄率高是連在一起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但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在這個格局下怎麽走出來?無疑有一條思路非常清晰,就是我們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要有更多的資本金進去,這是一條。如果資本金多了,杠桿率就下來了,企業抗風險的能力就加強了。資本金怎麽進去?我們考慮在各個行業要嚴格資本約束。我們要宣傳一個理念:一個企業、一個投資有多少錢就幹多少事。這個投資和這個企業,首先要有自己的資本金來承擔風險,然後你去借錢,不管是借貸款還是發債融資,使你的資本金和借來的錢有一個最優的配置和比例,這樣就能夠激發全社會融資結構的優化,同時,也能夠激發投資主體承擔風險,小心、認真地進行每一個項目的評估,在做決策之前,把風險控制好。這樣一個思路,可以把整個杠桿率穩住,然後慢慢地實現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