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消息,在今日央行關於金融改革的記者發布會上,針對“外匯儲備問題”時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 中國外匯儲備2012年之後的增長太快了一點,我們自己也認為沒必要這麽多,也有一部分被認為是熱錢。發達國家采取了QE,導致其中大量流動性進入新興市場,其中很多是金融方面的流動。此前發達國家資金流出至少三分之一到了中國。資金流失在新興國家中普遍存在,外匯儲備下降也是正常現象。
“我們本來也沒想要這麽多,適當有所下降沒什麽不好的。儲備的東西是用來用的, 不是用來看的。”周小川稱。
央行副行長易綱補充道,使用外匯儲備維護人民幣匯率穩定利大於弊,維護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過程中尊重了市場規律。
中國央行副行長潘功勝稱,市場主體持有的對外資產在增長;前幾年官方外匯儲備持有的對外資產占比在70%以上,現在官方和市場是一半對一半。
財新記者:
請問周行長一個問題,外匯儲備從峰值4萬億美元到現在大概3萬億美元左右,您怎麽看這樣一個現象?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藏匯於民的內涵發生變化?我們下一步會不會在外匯流出方面,也采取一些措施,我們將怎樣應對這個問題?謝謝。
周小川:
外匯儲備涉及的因素比較多,我就說兩點。一是我們國家外匯儲備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後,開始比較快向上增長。大概是2002年,特別是2002年下半年以後,開始比較快的增長。同時,國際上也有一些摩擦,人家覺得你也太多了,我們自己都認為沒有必要搞那麽多。但是,一旦往這個方向走,慣性很大,所以沖高到了4萬億左右。其實沒有必要搞那麽多。另外,這里面也有部分大家認為是熱錢的。
第二個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資本流動有一個分析。金融危機以來,由於發達國家普遍采取了經濟刺激計劃、貨幣寬松,特別是數量型的貨幣寬松計劃,就是QE,美國、歐洲、日本都有。這樣導致有放出去的大量流動性,變為了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流出。新興市場是資本流入的,流入的這些錢,有一些並不是像外商直接投資這類實體性的投資,而是金融性的資金流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的是4.2萬億美元。這些至少1/3流到了中國,也許有人說比這個還多一些。這些錢的穩定性實際上也是比較差的。所以,在一些發達經濟體開始複蘇以後,市場就開始變化了,有相當一部分資金就會流回去。因此,我們會看到不只是中國有一些外匯資金流出,也有一些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大的新興市場基本都有流出,像俄羅斯、巴西、南非、印度。
在這種情況下,外匯儲備有所下降,這個事大家可以一分為二來看。一方面,我們看看在資本流動方面,是不是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一些政策可能過去執行不嚴,我們就在這方面做一些改進。另外一個方面,外匯儲備下降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因為我們本來也不想要那麽多,所以適當的有所下降,也沒有什麽不好的。易綱行長過去說,儲備的東西是幹什麽的?儲備的東西就是要留著用,而不是攢著看的,所以這也是一種正常的事。
同時,我們也看到,當前3萬億左右的外匯儲備總量是全球第一位的,而且遠遠超出第二位。因此,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們是平常心,即使有問題要解決,也不要把這個事看得太嚴重,不要反應過度。老實說,可能會有個別環節也有反應過度的問題,我們會盡快理順。
易綱:
使用外匯儲備和維護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整個過程,是利大於弊,對中國和對國際社會都有好處。有的朋友問過我,說外匯儲備是不是動用了就什麽都沒有了。我在這兒跟朋友解釋一下,我們賣出美元都收回了等價人民幣,不是說外匯儲備都打水漂了,這是一個等價交換的過程。
另外,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也尊重了市場規律,就是說在維護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過程中,還是遵照市場規律的,人民幣匯率還是保持彈性的。因為人民幣匯率保持彈性,使得市場的信號得以發揮,而且匯率的彈性,也是我們維護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一個穩定器和調節器。在這個過程中,市場信號得以體現。
最後,人民幣去年加入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籃子,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有著制度性的話語權。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籃子以後,已經到了國際貨幣的第一梯隊,就是人民幣和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在第一梯隊里。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進一步考慮,怎麽樣優化儲備的水平,有一個綜合的考慮。總的看這個事,一個是匯率的平穩是一個好事,對中國、對世界都有好處,另外在這個過程中,又尊重了市場的價格調節機制,整個過程是平穩的。謝謝。
潘功勝: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對外資產持有主體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前幾年,中國對外資產的主體,基本都是官方外匯儲備形成的。這些年,看到市場主體所持有的對外資產在慢慢增長。前幾年,官方外匯儲備所形成的對外資產大概占到70%、80%,到去年年底,官方的外匯儲備所形成的對外資產和市場主體所持有的對外資產,一半對一半。易行長講過,藏匯於民,這是一種體現。對外資產這種結構性的變化,是一件好事情。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