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山東德州:17次常務會議研究了哪些環保問題

山東德州,人稱“有德之州”。

這里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的美名,全長約1797公里的京杭大運河有140多公里流經德州境內。歷史上,這里曾是溝通南北經濟的重要漕運通道。

2015年12月10日,德州市因重汙染天氣應急存在問題被環境保護部約談。今年2月,德州市又被環保部列為“2017年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18個城市之一。

2月下旬,第一財經記者到這里采訪。德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飛告訴記者,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德州在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方面已經取得一定成效。

德州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攝影/章軻

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德州市“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天數為182天,同比增加29.1%;四項主要汙染物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同比分別改善17.1%、13%、13%、19.8%。此外,德州市獲得山東省生態補償資金2710萬元,空氣質量總體改善幅度、PM2.5改善幅度、大氣生態補償資金實現了“三個全省第一”。

讓記者感興趣的是,2016年,德州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曾17次專題研究環境保護工作。如此密集地研究環境保護,這在地方城市中並不多見。17次常務會議都研究了哪些環保問題呢?

2016年,德州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17次專題會議文件。攝影/章軻

總量大問題多的現狀沒根本改變

在梳理這些常務會議紀要之前,第一財經記者首先向德州市環保局了解了當地大氣汙染成因及存在的問題。

據2016年2月完成的《德州市霾及PM2.5來源解析與控制對策研究》介紹,近幾年,德州市頻繁出現了以灰霾天氣為代表的高濃度細顆粒物重汙染情況。

有專家研究表明,從1981年到2012年的32年里,德州市灰霾天數快速增加,其中以2010年為最多,達到了102天。從年代際變化分析,灰霾日數年際變化明顯。80年代灰霾天氣極少,僅0.6天/10年;90年代8.6天/10年;2000年以來呈現迅猛增多的趨勢,達到了49.4天/10年,是90年代的5.7倍。

分析32年以來的月平均分布可以看出,德州一年四季都有灰霾天氣出現,按季節分布,冬、春、夏、秋分別為6.3天、4.5天、4.7天和4.1天,其中1月、6月、12月最多,月均大於2.3天;8、9月份最少,月均0.6-0.7天,其余月份為1-2天。

上述源解析報告還分析了德州市主要汙染物濃度和超標率。監測數據顯示,德州市首要汙染物是PM2.5和PM10。PM2.5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數最多,占全年的比例達到61%,其次是PM10,占全年的15%。

首要汙染物的月度分布情況呈現明顯的季節特征,在秋冬季,首要汙染物以PM2.5為主,在1月、11月和12月,以PM2.5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數分別為28天、26天和27天。在3月、4月和5月,以PM10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數較其他月份多,均為11天。值得註意的是,以NO2、SO2為首要汙染物的天數也在10月、12月有出現。

德州的汙染物都是從哪里來的?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從大範圍看,山東省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原煤和原油占據全省能源消費的98%以上。另外,德州處在空氣質量汙染嚴重的幾大區域(京津冀、濟南及河北省)交界,尤其是西接河北省汙染帶(石家莊-邢臺-邯鄲),周邊省份均為排放汙染大戶,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等。

源解析結果顯示,德州市本地汙染源是德州市PM2.5的主要來源,貢獻率為43%,其次為外圍區域輸送,為36%。

2015年德州市外來源貢獻率。資料來源:德州市霾及PM2.5來源解析與控制對策研究

2015年德州市PM2.5典型汙染過程的時續時間及貢獻率估算。資料來源:德州市霾及PM2.5來源解析與控制對策研究

“總體上看,德州市環境空氣質量實現持續改善,但與山東省內其他城市相比,2013年以來,德州市PM2.5、PM10藍天白雲天數,均在全省後幾位徘徊。”德州市環保局局長趙華說。

陳飛也表示,“德州在環保方面底子薄、基礎差、總量大、問題多的現狀沒有根本改變。2016年德州市PM2.5濃度改善了19.8%,這非常不容易,但還是全省最高。”

問題在於許多汙染行為,以及部門監督與環境執法的松軟都已形成慣性,積重難返。

第一財經記者近日隨環境保護部2017年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第14督查組在德州督查,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據環保部通報,德州市寧津縣、慶雲縣未按《德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德州市燃煤鍋爐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落實2016年10噸以上燃煤鍋爐大氣汙染物排放改造和能效提升改造任務。根據德州市2016年環保考核情況,樂陵縣、武成縣、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禁煤區鍋爐取締和磚瓦關閉上推進不到位。

此外,德州市華北紙業(集團)有限公司、陽煤平原化工有限公司10萬KW以下煤電機組不能穩定達到特別排放限值;德州市中聯大壩水泥有限公司不顧政府有關“應於每年11月1日至次年3月15日實施停產”錯峰生產的要求,擅自進行生產,直至11月15日才停止生產;德州市慶雲縣經信局制訂的應急停限產企業名單中有“僵屍企業”,慶順化學科技有限公司於2015年11月停產至今,卻被列入應急預案停限產企業名單。

2月23日深夜,第一財經記者隨督查組在德州歐萊恩永興碳素有限公司夜查時,一進入生產廠區就發現地上有一層白色粉沫,像下過雪一般。擡頭向上看,幾十米高的煙囪正吐著白煙,一粒粒細小的粉沫紛紛落下,不一會,每個人的頭發上、身上都留下了無數個白斑。記者的相機上也落了一層白灰。

“脫硫生產工藝采用雙堿法,檢查時脫硫煙氣夾雜大量白色粉狀物,紛紛落到地面。脫硫設施未通過環保驗收。”督查組當場要求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繼續調查。

還有三塊“難啃的骨頭”

“綜合來看,德州市大氣汙染防治中比較容易實施的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剩下的就是難啃的骨頭。”趙華說。

趙華分析說,第一塊硬骨頭是散煤。燒1噸散煤的大氣汙染物排放量是電煤的10倍以上。統計數據顯示,德州市冬季散煤用量近150萬噸,燃燒所產生的汙染物排放接近全市工業排放量的三分之二。家家戶戶的小煤爐,均是汙染源。怎樣既不影響大家的生活質量,又減少散煤使用量,成為一個難題。

第二塊硬骨頭是機動車。德州市機動車總量已達到92.9萬輛,另外,過境車流量大,其中京臺高速每天過境10-12萬輛,最高可達15萬輛。汙染排放居高不下,成為大氣汙染的重要原因,也是改善的難點。如何既不影響群眾日常生活,又能解決尾氣汙染,是一個難題。

第三塊硬骨頭是小散亂企業。這些小散亂企業大多位於農村或城郊,大都是當地群眾的收入來源。但是,由於工藝落後,缺乏相應的環保設施,這些小散亂企業也是汙染的來源。既要徹底解決小散亂企業帶來的汙染,也要考慮群眾的生計問題,還涉及產業結構調整等問題。這又是一個難題。

趙華說,德州市主要汙染包括工業燃煤排放、揚塵汙染、散煤燃燒、機動車排放、生活排放等。而德州采取的措施就是“壓煤、抑塵、控車、除味、增綠”,找準癥結,卡準節點,精準攻堅。

德州與河北交界地帶,道路揚塵情況嚴重。攝影/章軻

這些治汙思路和措施,正是來自於一次次的常委、常務會議。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去年5月23日、9月19日和10月28日,德州市委先後召開了三次常委會,研究環境保護問題。

根據會議紀要,5月的常委會要求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和資源配置,嚴控“兩高”(高汙染、高能耗)行業新增產能。對重點汙染源開展專項整治。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要求,嚴格落實縣市區屬地責任、環保部門綜合監管責任、行業部門管理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努力形成齊抓共管格局。

9月的常委會主要研究的是“綠色發展”和“問題整改”。會議紀要說,實現綠色發展是德州市建設京津南部、山東北部重要生態功能區的必由之路。要突出工作重點,發現問題立即整改。圍繞大氣、水環境汙染防治,環境信訪問題排查整治,違規建設項目清理整頓,危險廢物規範化管理和畜禽養殖汙染治理等,開展集中整治行動,“問題不解決不放過,成效不明顯不收兵”。

10月的常委會研究的是落實“大氣十條”,打好今冬明春大氣汙染防治攻堅戰。要求各級各部門堅持“底線”思維,“高線”要求,切實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直接負責、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2016年,德州市政府研究環境保護問題,既有常務會議,也有專題會議。第一財經記者根據當年歷次會議紀要梳理後發現,這兩種會議主要研究了揚塵汙染防治、散煤治理、中心城區居民燃煤采暖鍋爐替代、生態修複、生態林場建設,以及水土保持、建設項目環評審批負面清單、煤炭經營監管、京津冀協同發展等等。

比如,揚塵問題在德州市比較突出,去年3月18日召開的德州市政府專題會議要求,由市住建局牽頭,三區配合,對中心城區所有建築工地、堆場貨場進行全面排查,嚴格落實“六化”(施工文明化、工地圍擋化、道路硬化、物料篷蓋化、灑水降塵化、出入車輛清洗化),並做到“六個100%”,要求每個建築工地都要有專人盯守。嚴格落實網格化責任制,強化綜合執法。

華能德州電廠粉煤灰渣場和黑馬集團八里莊煤炭物流園貨場是德州運河開發區的主要揚塵汙染源,也是德州市政府揚塵治理的重點項目。5月27日召開的德州市政府專題會議要求,市政府服務中心管理辦公室負責協調華能德州電廠渣場和黑馬集團貨場建設手續辦理,啟用“容缺”機制,開辟“綠色通道”,提高辦事效率,並確保項目建成後達到揚塵治理要求。

制定建設項目環評審批負面清單制度,能充分體現政府推動綠色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的決心和以環保倒逼產業升級的理念。去年3月30日召開的德州市政府常務會議確定,《德州市建設項目環評審批負面清單(試行)》經進一步修改完善後,盡快印發執行。要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重視環保、支持環保的良好氛圍。

不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的增長

2017年,國家、山東省確定德州市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為:PM2.5改善12.2%,PM10改善13.5%。德州市“自我加碼”,要求縣市區PM2.5改善不低於15%,PM10不低於18%,並力爭全年“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天數達到195天以上。

德州計劃今後五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比2010年翻一番。攝影/章軻

德州市委書記陳勇在日前閉幕的德州市第十五次黨代會上明確要求,把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作為今後五年努力實現的“六個提升”之一,要求德州上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嚴肅問責,堅決落實生態環保責任終身追責制。”

“做好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既要拿出治標的非常規手段,更要完善治本的治理體系。”陳飛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環保問題實質上是城市治理能力問題。在城市規劃建設上,將環境容量和城市綜合承載能力作為確定城市定位和規模的基本依據,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

第一財經記者在德州采訪時註意到,一些新的環保理念和提法,已經在記者所接觸的官員中“生根”,並且朗朗上口。

比如,環保工作看似是與汙染物作鬥爭,實際上是三場“博弈”:一是與傳統思維習慣的博弈。環境保護不是發展的包袱,而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二是與既得利益的博弈。通過法治思維和方式,倒逼企業和企業家履行社會責任;通過嚴紀律守規矩,打造忠誠幹凈擔當的執法隊伍;三是與慵懶作風的博弈。將治汙與治庸有機結合,治庸提能力,治懶振精神,治散正風氣。

比如,在工作重心上實現“三個轉移”:一是由面上工作向點上精準轉移。緊盯重點企業、信訪案件、薄弱環節,逐項分析、逐一解決;二是由突出整治大氣汙染向環保整體工作轉移。協調推進大氣、水、土壤治理,加大生態修複力度;三是由單項業務工作向政府綜合性工作轉移。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德州市委、市政府將成立生態環保委員會,整合現有議事協調機構,發揮牽頭抓總作用。抓好縣市區環保工作大格局建設,健全體系機制,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再比如,德州在環境監管執法上要求著力提高“三個率”:一是提高處罰率。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企業守法是底線而不是高要求。堅持鐵腕治汙、重拳打擊,通過嚴厲處罰,堅決糾正環保處罰過軟的問題,讓環保守法成為常態。二是提高媒體曝光率。在電視臺等新聞媒體開辦專欄,對問題整改不到位、汙染問題突出、環境質量惡化的,敢於曝光,保持高壓態勢。三是提高問責率。以網格化為基礎,理清各級各部門環境保護責任,研究督查、監察聯動工作機制,對不作為、慢作為等行為嚴肅問責。

在問題解決上,德州提出做到“三個飽和式”:“飽和式”檢查、“飽和式”整改和“飽和式”曝光。做到“兩個實”:一要真實。直面問題,正視差距,補齊短板,尋求突破;二要紮實。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德州市表示,今年將鍥而不舍地增加“藍天白雲、繁星閃爍”天數,抓好汙染治理。攝影/章軻

“環保問題都是人為造成的,只要是人為造成的問題,我們就可以通過人的工作、靠大家一起幹來解決。”陳飛說,德州市的工業總量還沒遠沒有達到煙囪林立、烏煙瘴氣的程度,工業化還沒有到飽和式發展的地步,下一步關鍵是工作要精準,執行要到位,真正把環保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德州市副市長於松巖也表示,環保是一場持久戰,任務艱巨而繁重,既要有踏石留痕、只爭朝夕的攻堅決心,更要有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

2月25日一早,第一財經記者離開德州時,陳飛親自給記者送來一份他在2月23日德州市第十八屆人大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陳飛表示,今後五年,德州“不片面追求發展速度的增長,更著重於發展質量、發展效益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以最大的決心、最大的力度持續推進生態環境建設”“不斷改善能源結構,降低工業排放,大規模植樹造林,持續優化空氣質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9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