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校園貸成校園害:12省市150余名大學生身陷信貸詐騙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2-25/1079149.html

Rmrb2017022506p34_b.thumb_head

對人們而言,“校園貸”已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利用“校園貸”詐騙的情況也開始出現。日前,吉林長春警方破獲一起特大“校園貸”詐騙案,涉案學生多達150余人。犯罪嫌疑人是如何作案的?為何百余名大學生深陷其中?案件暴露出哪些問題?請看記者調查。

瘋狂倆月盆缽滿

以為命中遇貴人

在長春市公安局朝陽分局的問詢室中,22歲的鄭義春在記者面前掉下了眼淚。因涉嫌參與一起“校園貸”詐騙案,鄭義春日前被長春市公安局逮捕,目前正處於取保候審階段。

“現在回想起那兩個月,只能用‘瘋狂’來形容。”小鄭追悔莫及。去年6月,他在朋友圈中看到一則消息:“專業辦理大學生貸款,最快48小時放款,缺錢的同學請加下面的微信……有驚喜……”然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等待他的並不是“驚喜”,而是一個無底的黑洞。

當時,鄭義春馬上通過微信聯系上了同為大三學生的王樂君,對方告訴他,只要提供身份證號、手機號和輔導員的聯系方式,就可以在2天之內得到2000元,王樂君還說,他們是通過“名校貸”和“優分期”兩個平臺拿錢的,並且“內部有人”,可以屏蔽信息,不用還款。“貸款不用還,還是頭一回聽說。”小鄭有些猶豫。但經過兩天思想鬥爭,他決定賭一把。在王樂君的指引下,小鄭很快在“名校貸”和“優分期”兩個校園貸平臺註冊了賬號,48小時之後,他的賬戶一下子出現了一個大數目:1.8萬元。

按照約定,小鄭自留了2000元,並將其余1.6萬元轉給了王樂君。剛開始小鄭心里並不踏實, “但幾天後,當我再用自己的賬號登錄這兩個平臺時,網站顯示‘該賬號不存在’。”小鄭心里的石頭落下了,原來王樂君沒有騙自己,真的能把貸款信息屏蔽。

“王樂君說,如果願意,可以當他的代理人,每發展一個同學,我就能拿1000元提成。”鄭義春說,抱著“有錢大家一起賺”的想法,他立馬將這條“生財之道”分享給了幾個高中“老鐵”,為打消朋友的疑慮,小鄭都會加上一句“我也辦了,真的沒問題。”此後兩個月,鄭義春一共發展了20多個下線,下線又繼續發展下線,按照逐層提成的方式,他一共獲利5萬余元。

與鄭義春相同的是,王樂君也是被同學推薦入夥的。在發現這條“生財之道”後,王樂君一發不可收拾,接連發展了50余名下線,從中獲利9萬余元。2016年8月,因為“業績突出”,小王在該項目“全國總代理”李繼東的介紹下,在長春見到了“幕後老板”張弦。“我當時覺得我遇到命中‘貴人’了。”王樂君說,張弦當場送給他一輛價值10萬余元的汽車作為獎勵,並鼓勵他繼續好好幹,“我當時覺得我這是在創業,根本聯想不到‘詐騙’。”

傳銷方式斂錢財

誠信缺失引人憂

“8月末的一天,我接到了貸款公司的催款電話。”鄭義春突然意識到,這場貸款“遊戲”有可能是一個騙局,他馬上聯系王樂君,而小王表示自己也收到了相同的電話。不久之後,他們發展的下線陸續找上門來,兩人抵不住壓力,分別於大連和長春報警。

“調查越深入,案情就越讓我們震驚。”最初發現線索的長春樂山鎮派出所所長李國忠介紹說,截至目前,此案涉案大學生已達150余人,涉及東北三省、山東、廣東、重慶等12個省市。經過縝密偵查,長春警方於去年9月、12月將主犯李繼東和張弦抓獲。

據警方介紹,李繼東等人的詐騙方式,是首先騙取大學生的身份信息,待貸款下來後,用身份信息在校園貸網站上把學生的用戶名更改,學生無法登錄,便會對“屏蔽貸款信息”一說深信不疑。

“這是一起借助‘校園貸’平臺,並利用傳銷方式進行逐級斂財的特大詐騙案。”長春市公安局朝陽區機動治安大隊大隊長王旭說,以往涉“校園貸”的多是經濟糾紛案,而利用其進行詐騙的還十分罕見。

“我們從支付寶公司獲取的嫌疑人間的轉賬記錄,打印出來就有兩尺多厚。”王旭介紹道,為了形成完整的證據鏈,他們跑遍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造訪了“名校貸”“優分期”等公司。偵查工作並非一帆風順,“嫌疑人利用傳銷方式,內部層級錯綜複雜,最多的涉及10余層。”王旭說,150多人只是警方已掌握證據的數量,還有相當一部分處於傳銷鏈底端的大學生很難聯系上。據了解,部分所貸資金已被嫌疑人揮霍,追繳有難度;更有甚者,在被催款後繼續采用詐騙的方式,用他人的貸款來彌補自己的資金缺口。

“本案的一大特點,是不少被害人同時也是作案人。”李國忠介紹道,截至目前, 警方已對6名在校學生正式批捕,但由於案件仍在逐步浮現新情況,嫌疑人身份特殊,這6人已被取保候審。

“令我們震驚並痛心的是,嫌疑人用如此簡單的伎倆,竟蒙騙了上百名大學生。”王旭說,涉案學生普遍存有僥幸心理,即使認為“貸款不還”涉嫌違法,也鮮有人主動報案,並且還積極發展下線。“

他們的誠信意識和道德水準令人擔憂。”王旭感嘆道。

平臺監管存漏洞

高校防範有疏忽

為一探究竟,記者登錄了嫌疑人使用最多的“名校貸”官網。在借用了在校朋友的身份信息後,僅花3分鐘就註冊成功,隨時可以進入辦貸階段。至於輔導員聯系方式等信息,鄭義春等人介紹,他們填的全都是假的,因為平臺一般不會去與輔導員聯系。

此外,“名校貸”官網還清楚地寫著:可貸100元—50000元不等,90%貸款1小時內到賬。

“客觀上,辦貸程序過於簡單,為不法分子利用其漏洞進行詐騙提供了溫床。”律師郗研宇分析道,“名校貸”等平臺缺乏基本的反查機制,讓並無太強償還能力的大學生借款如同探囊取物。

徐渺是吉林市某高校的專職輔導員,她所在的高校有多名學生涉案。“校園貸廣告隨處可見,但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它可以與詐騙聯系到一起。”徐渺坦言,案發之前她從未接到過學生的咨詢或求助,“事實證明,我們和學生的溝通並不順暢。”據她介紹,在接到警方通報後,學校立刻對學生展開了誠信教育,以免事態進一步惡化。

“此案暴露出,高校對學生信息的掌控能力嚴重不足。”王旭說,嫌疑人用在校生身份進行貸款,而學校毫不知情,這一點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但目前尚無明確的法律條文,將學生貸款納入到學校管理職責之內,因此學校監管也存有不少難點與盲區。

“涉案學生普遍缺乏基本的誠信意識和信貸常識,對在校生的身份並不珍惜,甚至對欠貸不還對自己今後造成的信用汙點毫不了解。”相關專家認為,在校園貸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各高校有必要進行一次徹底的風險和誠信教育,讓更多學生知道:個人身份信息,是絕不能出賣的東西!

去年12月,鄭義春在公安局遇到了同被逮捕的“幕後老板”張弦,小鄭二話沒話,上去就踹了他一腳,並痛罵“騙子!”“可我又何嘗不是騙了幾十個同學呢?”小鄭苦笑道,“如果能夠繼續學業,進入社會,我一定會自食其力掙幹凈錢!”(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記者手記

誠信和風險教育不可缺

變了味的“校園貸”,還不起的“青春債”。長春警方破獲的這起特大“校園貸”詐騙案,最令人痛心的是涉案學生風險意識和誠信意識的嚴重匱乏。在涉案學生眼中,個人征信信息是可以拿去做交易的籌碼,而傳銷方式的引入,讓更多的被害人變成了犯罪嫌疑人。“禍莫大於無信”,對於這些在校學生而言,這無疑是十分慘痛的教訓。

當今各類新興事物風靡,校園客觀上已不再是“只讀聖賢書”的場所,加大誠信教育的力度,拓寬常識教育的廣度,已成為時代對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要求。教書必先育人,成人方能成才,願每一個大學生耳邊常有警示,健康進入社會。記者 李家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