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買家莫為他人做嫁衣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3-26/100241326.html

陶景洲

  現在全球市場有一怪現象:任何一筆交易,只要有中國企業參加競爭,賣家一定會賣出一個出人意料的高價。去年底,一家名不見 經傳的天津民營企業,競標收購歐盟一家電纜公司,出價奇高。結果競標的意大利和法國兩家公司先後指責該公司違反基本競標規則,最終中國企業沒有收購成功。

  無獨有偶,本月又有光明乳業競購Yoplait酸奶製品公司多數股權,似有志在必得之勢,但最後花落美國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

  兩起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案例中,都是中國企業不斷喊出高價,競爭對手指責中國企業破壞規則,當地權力當局介入交易,並宣稱所涉行業涉及經濟安全 或敏感行業。因此,投資所在地當局、媒體以及行業所涉企業,齊聲要求中國企業退出或出局。

  這讓人不由產生一種感覺,中國企業在類似交易中完全是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各方利用或玩弄了一番。

  首先,賣家以及它們的財務顧問們先炒「中國概念」。中國現在被整個世界視為最有現錢的地方,加上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胃口與日俱增,只要能吊起一 兩家中國企業的胃口,則這項買賣一定會賣出個好價錢,甚至天價也有可能。

  中國企業一旦介入,媒體就會找出「深喉」。之後,賣價就會節節上揚。中國企業所表現出的姿態,大多會是財大氣粗、出價高出競爭對手一大截。

  其後,劇情進入第二幕。會有國外學者或某一對手突然發問:中國企業為何出此等高價?是不是中國政府為了達到某種政治或軍事目的而動了無形的手? 該行業被來自中國企業掌控,未來還會安全嗎?

  這種輿論導向,由於政治制度方面的差異,很容易為國外一般民眾接受。想想前不久發生在法國的雷諾汽車「經濟間諜」鬧劇,造謠者第一時間喊出有中 國企業收買經濟和技術情報,還真有很多人相信。幾年前中海油在美國收購優尼科失敗的一幕,似乎就在眼前。

  戲演到這時候,懸念幾乎不復存在。由於當地權力當局深感行業敏感,賣方會選擇一家除中國以外的出價最高的企業成交。賣家賣出了一個好價錢,出價 較高而成交的企業捍衛了該國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價錢高出其最初的預期也物有所值。中國政府無形的手不得不收回,中國企業也鳴金收兵。

  這是不是中國企業在發達國家收購的宿命呢?還是中國企業家在某些方面準備不足?

  儘管每筆併購交易都有自身的複雜因素,但是,個人以為以下幾點不妨作為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借鑑:

  一、中國企業不能「窮得只剩下錢」。那種以為「大手筆」、出高價就可以壓倒競爭各方的方式,需要重新思考。

  二、在現有的世界格局之下,在西方世界對中國企業為實現中國政府外交和軍事目的存在重大懷疑的情況下,有些項目中國企業完全不必去「湊熱鬧」, 有些項目中國企業則不能「單干」。否則,只會增加西方世界對中國的戒心和擔憂,也完全是被賣家和它們的財務顧問當槍使。

  三、中國企業家要敢於激流勇退,萬不可志在必得。海外收購是系統工程。不僅要有強有力的法律、會計、財務、稅務等外部支持,也需要公關、媒體關 係等的有效配合。海外收購是富人的遊戲,成功者極少,收購不成功者居多。

  當然,中國企業如此衝動背後有深層次的體制原因,比如國資委對央企提出的做大做強要求,同時卻又缺乏對企業失誤決策的懲罰機制,加上中國經濟快 速發展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性提升,都可能促使央企領導人盲目在海外併購。要解決這些深層次的機制問題,則非此一專欄所能概述。

  從業多年,筆者多為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提供服務,但是近幾年來有機會參與不少中國企業在海外併購,也見到了不少教訓。最後給中國企業家一個忠 告:別讓外部世界把中國企業看成「錢多、人傻」而 「拿你開涮」,更不要自覺或不自覺地「為他人做嫁衣裳」。

  作者為美國眾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國際商會仲裁院委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