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付費閱讀是風口還是泡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5/161232.shtml

付費閱讀是風口還是泡沫?
徐磊 徐磊

付費閱讀是風口還是泡沫?

大家都在討論,為知識付費的時代是不是到來了?

 本文由抽空想點事(微信 ID:our-starry-sky)對i黑馬投稿,作者周銳。

2月14號總會發生很多事情,小馬哥原本不應該成為頭條的。但既然每個人都離不開微信,離不開朋友圈,所以雖然小馬哥只是在keso的朋友圈寫了句評論“應該等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啊”,瞬間就占據了當天各大科技媒體等頭條了。

關於付費閱讀,2016年已經是搞得沸沸揚揚。分答、得到、知乎、多問,如果再加上音視頻類的,就更多了。

大家都在討論,為知識付費的時代是不是到來了?

有趣的是,這個被互聯網挖出來的坑,會被互聯網填上嗎?

把時間放到20年前,那時候的中國還幾乎沒有互聯網的痕跡。我們看書還是去新華書店買的,看報是去郵局訂的,聽音樂是要買卡帶或CD的。雖然大學里也有複印外文書的,但那還是因為實在買不起原版的。

為知識付費,在那個年代是理所當然的。

然後,我們有了互聯網。

20年之後的今天,新聞客戶端天天打廣告讓你下載,下載完還隔幾分鐘就推送給你新聞;

各種自媒體公眾號想方設法讓你關註,發紅包求你讀他的文章;

各個音樂APP雖然也有付費模式,但是大多數人聽聽免費的已經覺得很滿足了。

用戶已經沒有了付費需要,更別說什麽動力了。

這背後並不是產生內容的人變成了慈善家,只是價值鏈條變得更龐雜了(不僅僅是複雜,而是龐大而複雜)。

事實上,核心內容其實一直是收費的,只是付費方未必是用戶。

比如新聞,具有采編權的新聞機構是向騰訊、網易們收費的。

比如音樂,版權公司每年向騰訊、網易、阿里收的錢也不少。

如果對應到傳統的渠道邏輯,騰訊、網易扮演的就是分銷商的角色,例如郵局和書店。傳統的郵局和書店肯定不能花錢買了書和報紙,然後免費送給用戶。

為什麽騰訊們可以,書店們不可以?答案很簡單,就是價值實現的方式變了。眼球經濟帶來廣告價值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價值放大模式。當然經過這麽多年,又有了很多很多進化的商業模式。大家稍微留意下一定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里觀察到。

現在還有多少歌手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買CD或者靠版稅呢?

影視劇演員的每集或每片的報酬已經不低了,但是不是他們的主要收入呢?

看看現在非常盛行的綜藝節目,也許就能了解價值實現的鏈條有多龐雜了。

從制片方搞出創意或者買來創意,再花錢請來制作團隊,再花大錢請來大牌明星,再通過發行方開始推廣、試播(或者大牌團隊直接就能賣給電視臺或視頻網站),再(或同時)考慮各種廣告植入,再和媒體一起搞定其他的廣告主/贊助商,片子如果火了,演員得到更多的代言機會,然後下一季拿到更多廣告和贊助。

對於一個成功的策劃(成功的標準假設就定義為收視率),制片方和電視臺(視頻網站)都可以算是投資方,他們最終從廣告主那里拿到足夠的回報;工作人員拿自己的工資;演員拿出場費和代言費,也許還參與分賬;用戶基本不付費(歌華有線和視頻網站會員只是很少占比)。於是整個價值鏈的長期投資人就變成廣告主了。通過廣告,需要產生足夠的轉化,由用戶通過關聯消費創造利潤來實現最終的價值閉環。

這還僅僅是最小閉環,最大的閉環也許是,通過廣告建立品牌,通過品牌得到資本市場認同,提升企業估值,再通過二級市場提升企業市值,投資人通過股票交易獲利,用戶通過股票市場買單。只要市值在,所有人賬面都盈利。完美@

希望看官們還沒有被繞暈,如果你是這個產業鏈里的一環,那這部分還真得搞明白了。

為什麽說付費閱讀,卻說了這麽多有的沒的呢?

其實背後的邏輯基本還是一致的。就是最終的價值鏈條究竟如何才能建立起來?

過去的簡單付費模型之所以被打破,有一個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產業鏈條里有人可以通過免費的方式,創造新的價值鏈。在實現自身價值訴求的同時,對傳統競爭者實施了降維攻擊。價格手段在市場經濟里總是有效的。為什麽也有很多案例通過價格手段失效了呢?是因為新的價值鏈並不存在的情況下就放棄利潤,那當然是自尋死路。

新聞、視頻、音樂,和今天更多的內容創作者,他們所在的產業鏈條里,幾乎都有按這樣的商業邏輯經營的企業。

而這樣的商業模式在經歷了這麽多年的叠代之後,今天新的付費模式再度崛起時,究竟會是什麽樣的趨勢,就還需要更多維度的探討。

內容創造者需要傳播還是收入?

還是拿歌手來舉例,如果一位歌手錄制了歌曲,完全靠賣實體唱片或者在線銷售電子版本,很有可能是沒法出名的。他/她背後的經紀人團隊,一定會極力去推廣,讓更多人聽到,和了解這個歌手。

等到歌手有了足夠多的粉絲和影響力,就開始開演唱會賺錢,也開始參加各種綜藝節目,爭取各種代言。相比較而言,版稅就不是主要收入了。

對於大多數的自媒體人來說,通常也肯定是為了可以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作品或觀點。然後也許是出書?做節目?代言?付費訂閱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一定是知名度達到相對水平之後的才能實現,也只有金字塔塔尖的那部分內容創作者才能實現。

另外一種也許是塔底的,也是收費的,只不過也許收的是軟文的錢。

就像歌手在酒吧也收費,但還是會希望參加超女/快男免費唱比賽,出了名再賺其他的錢。

能利用影響力建立更強大的價值鏈終究是更強大的玩法。

內容的競爭會有多激烈?

能不能通過內容直接收到費,內容的競爭程度,或者說內容的同質化程度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看看視頻行業這幾年在買IP上投入的資金就可以想見了。

能不能持續創造出有價值的內容,這是對於所有內容創作者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馬東的奇葩說是一種嘗試,知乎、得到、多問、分答也都是一種嘗試,特點都是變成了更強大的平臺來維持知識的持續產出。而對於個體來說,就需要找到更好的可持續性發展方式了。靠好奇心很難維持用戶的持續付費意願。

用戶的付費意願是趨勢還是曇花一現?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下用戶的支付意願問題了。隨著手機支付的普及,小額支付類產品的用戶體驗門檻確實越來越低了。這也是付費閱讀可以借助的東風之一。但長期來說,當用戶的嘗新意願降低時,最終這部分付費用戶有可能變成最挑剔的用戶。

個性化內容是付費閱讀的長期之路

說了傳播,也說了競爭,還有用戶的持續付費意願,在這些壓力之下,個性化內容也許是未來付費閱讀最普適的機會了

通過公眾型內容積累粉絲、建立品牌,通過個性化咨詢服務(知乎、分答、多問、得到這麽多平臺呢)來獲得付費用戶。這也許是大部分處於行業中段的內容創作者的必經之路。

不要羨慕那些金字塔頂端的內容創作者,付費閱讀他們可以賺很多,卻還只是他們賺的一小部分,搭臺唱戲才是他們的主業。

微信公眾號的付費訂閱會怎麽樣?

這個問題其實比較難回答。至少目前的情況來看,我認為還不會對其他的付費閱讀平臺造成太大的沖擊。

這個功能叠代了這麽久應該還是有其原因的。付費閱讀和朋友圈的內容傳播畢竟還不是雙生子的關系,某種程度還有些矛盾。

微信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流量和社交關系,這部分對於付費肯定有幫助。但還只是工具層面。產品的靈魂是什麽?它跟打賞如何區分?這些都還是未解的難題。

打賞和訂閱相比,打賞是更符合知識共享的精神,如果回到訂閱,並且希望創造新趨勢,確實還需要讓訂閱具備更現代的產品精神。

個人而言,我更期待微信提供有償咨詢服務,而不是付費訂閱

小結:本文雖然是就著微信付費訂閱和付費閱讀的話題來聊,其實更多是想梳理下現有各個產業里價值鏈演變的一些有意思現象。價值鏈的不斷被顛覆,是過去幾十年間產業鏈不斷進化的根源。

內容付費 微信 知識變現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5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