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地熱“十三五”:重點開發京津冀 商機超百億元

近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國土資源部正式印發《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要求在“十三五”時期,我國將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11億平方米,2020年地熱能年利用總量相當於替代化石能源7000萬噸標準煤。

地熱開發以京津冀為主

地熱能是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等特點,是一種現實可行且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

我國地熱資源豐富,據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 2015 年調查評價結果,全國336個地級以上城市淺層地熱能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7億噸標準煤;全國水熱型地熱資源量折合 1.25 萬億噸標準煤,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 19 億噸標準煤;埋深在 3000-10000米的幹熱巖資源量折合 856 萬億噸標準煤。

與此同時,我國地熱能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加快開發利用地熱能不僅對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培育新興產業、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增加就業均具有顯著的拉動效應,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在“十三五”時期,隨著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供暖需求的增長,集中供暖將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同時,各省(區、市)面臨著壓減燃煤消費、大氣汙染防治、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等方面的要求,給地熱能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根據《規劃》,“十三五”時期新增地熱(制冷)包括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 7 億平方米,新增水熱型地熱供暖面積4億平方米。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00MW。到2020年,地熱供暖(制冷)面積累計達到 16 億平方米,地熱發電裝機容量約 530MW。

《規劃》顯示,2020 年地熱能年利用量 7000 萬噸標準煤,地熱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 萬噸標準煤。京津冀地區地熱能年利用量達到約2000萬噸標準煤。

參與編寫該規劃的中石化新星公司副總地質師兼新能源研究院院長劉金俠向第一財經分析了京津冀占比高的原因:京津冀地熱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大且技術成熟。

京津冀地區構造上位於渤海灣盆地中部的冀中坳陷與滄縣隆起,獨特的構造演化特征成就了京津冀地區豐富的地熱資源。北京有10個地熱田、天津有8個地熱田,河北省有30個地熱田。這些地熱田在平面上連片分布,為規模化開發奠定了資源基礎。

根據《支撐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地質調查報告(2015)》,京津冀地區每年可開發利用的地熱熱量折合標準煤3.43億噸(其中淺層每年可開采熱量折合標準煤9200萬噸;水熱型年可開發量折合2.5億噸標煤),相當於京津冀2014年燃煤消耗總量的94%,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8.18億噸。

供暖市場方面,京津冀地區經濟發達,人口密度512人/平方千米,高於全國人口密度142人/平方千米,化石燃料消耗量大,化石能源消耗密度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太行山、燕山環繞,大氣環流不暢,這是導致該區頻發大範圍霧霾的重要原因。地熱供暖替代的是供暖鍋爐的燃煤和直燃的散煤,不產生汙染物。地熱供暖為當前大氣汙染治理提供一條重要的路徑。

劉金俠介紹,經過40余年的開發利用,京津冀地區已經形成了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先進,培育了中國石化、北京地礦局、天津地熱院、恒有源等一批有實力的地熱勘察開發利用企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地熱勘察開發利用技術體系,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

地熱發展仍有諸多制約

《規劃》認為,目前地熱能發展仍存在諸多制約,主要包括資源勘查程度低,管理體制不完善,缺乏統一的技術規範和標準等方面。

劉金俠認為,目前對全國地熱資源潛力的認識尚停留在估算水平上,勘查僅限於少數城市或地熱田,經資源儲量管理部門審批可供進一步開發規劃利用的地熱田更少。

管理體制方面,地熱能開發利用管理職能分散在國土、住建等部門,管理體系的不完善限制了地熱能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導致了地熱能開發中出現問題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與此同時,行業內存在行業準入門檻低、管理混亂、地熱尾水回灌比例低等問題,造成環境汙染和地下資源枯竭。

此外,在“十三五”時期,我國還將開展幹熱巖開發試驗工作,建設幹熱巖示範項目。通過示範項目的建設,突破幹熱巖資源潛力評價與鉆探靶區優選、幹熱巖開發鉆井工程關鍵技術以及幹熱巖儲層高效取熱等關鍵技術,突破幹熱巖開發與利用的技術瓶頸。

中國工程院院士汪集此前分析,“十三五”期間如果有5%的供暖通過地熱實現,蘊含的商機將超過百億元。目前國內涉及地熱能開采利用的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江西華電、北京泰利新能源科技發展公司、河南萬江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山東海利豐地源熱泵公司等均將受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7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