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原經濟區突圍 被這四個城市拖了環境的“後腿”

由於長期高能耗帶來的巨大環境壓力,鄭州、許昌、漯河、洛陽四個城市有可能在環境改善方面,成為“中原突圍”的最大拖累。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此前一項研究發現,上述4個城市雖然較好地兼顧了經濟、資源、能源和汙染排放等因素,資源環境績效較高,但另一方面,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交通網絡密集、能源消費基數大,長期的高能耗帶來巨大環境壓力,導致環境質量現狀最差。其中,作為中原經濟區核心城市的鄭州尤為突出。

中原經濟區作為全國主體功能區的重點開發區域,是全國重要的協調發展區域與區域增長板塊。該區涉及河南全省及河北、山西、安徽、山東四省12個省轄市及3個縣/區,區域面積28.9萬平方公里。

研究組介紹,基於資源環境數據的可得性和代表性,同時考慮研究地域單元的完整性,將研究範圍界定為河南全省18個省轄市,及河北省邯鄲市、邢臺市,山西省長治市、晉城市、運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陽市、毫州市、蚌埠市、淮南市,山東省聊城市、荷澤市,共計31個省轄市。

研究組從資源環境績效角度將中原經濟區各城市分為四類:“雙高”超載型、農業型、“雙低”超載型、資源型。

“雙高”超載型即經濟發達、資源環境績效水平較高,但水環境、大氣環境等仍然存在超載現象,此類城市環境形勢十分嚴峻。鄭州、許昌、漯河、洛陽四個城市均被列入“雙高”超載型城市。

農業型主要以農業為主,經濟水平落後、資源環境績效偏高、環境承載良好、環境狀況總體偏好;“雙低”超載型即經濟水平滯後、資源環境績效低下、環境負荷同時存在超載現象,此類城市環境質量問題突出;資源型即大多依托資源稟賦和資源產業建立和發展起來,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資源環境績效水平較低,水環境、大氣環境等環境承載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環境隱患問題已經顯現或將逐步顯現。

研究組介紹,在12個資源型城市中,鶴壁、濟源第二產業比重高達70%以上,經濟結構重型化問題突出。資源型城市工業構成中,輕工業與重工業比重之比約為1:6.79,並且在重工業中,采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比重過大,而加工工業比重較小,上下遊產業比例失調,如晉城采選業占重工業產值的比重接近60%,粗放型特征明顯。

研究組稱,占中原經濟區城市總數2/5的資源型城市,由於過度強調資源產出、忽視環境保護而成為經濟區環境問題高發、資源環境矛盾較為突出的集中區域。而近半數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居末位,約1/3城市的資源利用效率居末位,凸顯出現階段中原經濟區仍然屬於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以及能源和資源消耗高、浪費嚴重等問題。

去年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向河南省反饋督察情況時也指出,河南“由於全省人口多,又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歷史階段,發展方式粗放,全省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群眾反映強烈”“部分地區環境形勢十分嚴峻”。

督察組舉例稱,鄭州市空氣質量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排名中,從2013年倒數第10,一路下滑到2016年上半年倒數第3,成為全國汙染最重的省會城市之一。近年來,鄭州市大拆大建產生大量建築垃圾無序堆放在城市周邊及郊縣自然溝壑,汙水處理產生的數十萬噸汙泥隨意堆存在城市周邊的砂石坑內,環境隱患突出。

研究組建議,中原經濟區提高資源環境績效應率先在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領域實現突破。同時通過提高汙染源控制水平,減少或避免環境問題集中爆發。未來應加大對可再生資源能源利用、農村生態環境特別是農村土地重金屬及有機物汙染等問題的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5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