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藝術變得越來越正常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2670

楊宏偉的《像素分析》在木材上進行了探索。他的像素一塊塊不同灰度,可以不斷拼出各種圖像,相當於一個可以不斷使用的基因庫。(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2月2日《南方周末》)

★ 年度當代藝術:空缺

★ 年度當代藝術提名:劉野《洛麗塔》 牟森及其團隊《存在巨鏈——行星三部曲》 楊宏偉《像素分析》

●主持 南方周末記者 王寅

●嘉賓 徐冰(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高士明(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

朱朱(藝術批評家、策展人)

2016年,從國外引進的各大藝術展覽紛至沓來,吸引了不少眼球,各種藝術博覽會也日益增多。熱鬧之余,原創藝術與大眾的聯系依然不溫不火,顯得較為平靜和沈寂。

南方周末“文化原創榜”請三位業內人士回顧過去一年的原創藝術。他們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徐冰、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明和藝術批評家、策展人朱朱。他們的結論是:“有觸動的作品不是太多,具有創造性的事件少了,不僅中國,西方也一樣。”

徐冰:現實比當代藝術更有提示性

2016年有一點觸動的作品並不是太多。當代藝術真的承擔不了豐富多變的社會現場,現實折合成藝術之後,就變得無趣了。

不管多當代、多前沿的藝術,都必須進入美術館,被陳舊的古典系統承認,當代藝術的位置十分尷尬。當代藝術的體系就是一個陳舊的體系。這是很荒謬的。這就形成一個悖論。藝術是什麽?越來越不清楚,這個世界也是一樣,越來越不清楚。

人們習慣了把藝術當做值得崇敬的東西,非常敬仰地去美術館看展覽,其實其中有很多是爛東西。藝術慢慢被稀釋到社會中去了,而現實比當代藝術更有提示性。

藝術家必須要懂得藝術本身和社會現場之間的相互轉換,要懂得吸納社會現場的能量,轉換到藝術思維和動力上,不是折騰藝術流派和風格。藝術根本的問題,是工作室手里的活和社會現場關系能力的問題,是如何判斷藝術態度的問題。不僅僅是中國,西方也一樣。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我的兩個學生楊宏偉和耿雪的作品。

也許因為楊宏偉父親就是木匠,他對木頭性能的控制特別有感覺。楊宏偉是當今最優秀的木刻家之一,他的木口木刻在世界範圍是最好的。

楊宏偉的《像素分析》在木材上進行探索,把版畫印刷性和複制性往前推進了一大步。他的像素一塊塊都是不同的灰度,一千塊木塊拼出一個人的肖像,也可以拼出這個人妻子的肖像,可以不斷拼出各種各樣的圖像,等於做了一個可以不斷使用的基因庫。馬賽克就不同了,只是一次性的,把基因用過之後就不能再用了。

要把陶藝、玻璃、版畫等傳統藝術帶入當代是很難的,楊宏偉在版畫最核心的部分打通後,將版畫順利帶入了當代。版畫在楊宏偉手上越來越強烈的特征就是複制、裂變、繁殖,制造的不是一件藝術品,更像是一個系統和一種方法,在一種舊語言上前所未有地制造了一種新的語法,大大推進了版畫藝術語言延伸的可能性。

耿雪原來是雕塑家,後來讀了我的碩士班,也做陶、影像和動畫。耿雪是很有感覺的藝術家,她身上帶有一種詭異的氣質,有種特殊的能量,常常摸不著她思維的來路。她做過《海公子》,讓人驚訝的是她又創作了影像作品《未完成的奴隸——米開朗琪羅的情詩》,《比海公子》更有意思。這是一件很難描述的作品,19分鐘的影片記錄的是耿雪做雕塑的過程,她將泥塊分割之後,做一個男人體,字幕配的是米開朗琪羅的情詩。這件作品直接的感覺有點粗糙。耿雪說,如果太細膩了又不對了。

高士明:一幕結束,下一幕還沒開始

藝術界的常規狀態已經延續了很多年,在我看來,一直處於幕間狀態,一幕結束,下一幕還沒開始,是過渡性的,不僅是國內,國外也是如此。

這是藝術界的大問題。不論是文學還是藝術,1980年代那種開創性的東西沒有了,藝術界似乎再沒有打開一片新天地的欲望與勇氣。盡管當年的藝術有粗糙和不成熟的那一面,但卻不是在老江湖里搶山頭,而是開出了一片前衛或者先鋒藝術的新江湖,從那以後,藝術界多了一片新的疆土、新的領域和新的戰略空間。

從2003、2004年開始,藝術市場越來越重要,第一代先鋒藝術家在市場面前變了。新一代藝術家一進入藝術界,就有市場這東西,那種最珍貴的、巨大的、莫名的企圖心就少了,野生的、挑戰性的東西少了,真正的、具有創造性的事件少了,激動人心的作品少了。總之,變得越來越正常,就像楊福東說的:這是一個充斥著藝術衍生品的時代。

2016年的上海雙年展,由來自印度的Raqs媒體小組(Raqs Media Collective)總策展,年輕的策展人組成了複策展平臺,這次的觀念構造特別好。Raqs的提案從近年來備受關註的《三體》切入。這部傳奇電廠工人劉慈欣的著作指向一種具有中國氣質的“科幻”之路,一種樸素的現實感中突然逆轉出的超現實,一種宏大歷史觀照中的命運感(交織著過去與未來的奇特回環)和社會想象。

雙年展主題是《何不再問?正辯,反辯,故事》。正方反方在辯論,產生巨大的沖突,主人公講了一個故事,超出了正反方的範疇,正反方的辯論頓時失效了。無論“辯論”還是“科幻”,對Raqs來說,都是為了展示出他們對“藝術”這檔子事在當代的意義的積極思考。藝術就如同李維克電影《正辯,反辯,故事》中主人公講的“故事”,是正反之外的第三方,讓辯證無從措手的“事故”。而科幻,“是那些在相當程度上由科幻激發傾向與語匯的藝術家及其創作”。今天藝術依然讓我們感興趣的部分恰恰如同科幻——“廣闊的想象”、“機敏的哲學”,它可以“挑戰人性未來的根基”,引導、誘惑我們“邁入其他世界”。

在這次上海雙年展中,牟森帶領團隊完成的《存在巨鏈——行星三部曲》,是一件讓人激動、體量巨大的跨媒介巨構,由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出品。它的三個連接點分別是紅旗渠、貝克特、莎士比亞。記得有一次,牟森閃亮的大光頭闖進我辦公室,一坐下,他就擺出三個概念——時間盡頭、大地深處、無限視角。這三個概念將我瞬間點燃。在準備展覽時,召開了多次“瘋人院會議”,想得特別野,意念蜂擁。討論時推演出了非常多的版本,其中至少有三個版本,比現在的呈現更動人。

《行星三部曲》的主體意象是無限的階梯,向上又向前,追索一個問題:一束黑暗之光的內部是什麽?牟森找了30個年輕人,每人有一份作業,設計一百個時鐘,總計有三千個時鐘。推演葉芝《幻象集》中的巨輪,推演到紅旗渠,再從未來的某個時空回望紅旗渠。多種猜測和示例,多種意象的產生,是迷人的創意瞬間。

《存在巨鏈》始自前年我們的一次工作坊。我們將貝克特後期的12篇短劇譯成中文,由牟森和德國杜塞爾多夫的戲劇教授舒茲共同主持排演,但學生很難進入貝克特這些極度抽象的短劇。之後牟森建議學生精讀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用《等待戈多》中的三個重要意象——樹、路和月亮構成作品整體結構(即主題),每一個意象對應一個貝克特主題,並由一種藝術形式加以演繹。

經典往往與之前的經典有著特殊的對應。《等待戈多》對應的是但丁的《神曲》,《神曲》一開頭就是“當人生中途”,而戈多卻沒有中途,沒有旅行,因為起點就是終點,這是虛無主義也是神學的基本結構。牟森嘗試將戈多嵌回到《神曲》中,《神曲》有一百節,他準備從中發展出“戈多的一百個瞬間”,難度非常大。

《存在巨鏈——行星三部曲》是上海雙年展的“終端站”,可以鏈接很多東西,目前來說我覺得只實現了十分之一。巨構試圖捕捉的是巨大的時空單位,因為巨大,所以虛無,存在巨鏈建造的是一座虛無的紀念碑。對牟森和跨媒體學院來說,藝術不止是創造性個體的工作,學院要培養的不只是藝術家,更是“媒介構作者”,就是用藝術創造出新媒介的人。

2016年11月,由黃孫權、許煜、李士傑等人組織的第一屆網絡社會年會,探討“網絡化的力量”。不同界域的藝術家、學者集體激蕩,完全超出當代藝術圈的視角和觸角,超出藝術界的想象和規則。這群人關心的不再是一般的展覽和作品,不再是藝術界的藝術,而是超出當代藝術領域的更激進的大寫的藝術。

朱朱:他在抽象和具象的邊界工作

2016年我看到的最好作品是劉野的《洛麗塔》。

劉野這組作品是正在進行的系列,他已經畫了英文版《洛麗塔》第一版的封面,還有一張畫的是第一版的第一頁:“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比原書的比例放大了1.5倍。劉野有意和超寫實主義的作品保持距離,其標誌是給封面畫了一點陰影。

這是極其冷靜的作品,把情感隱藏在看似客觀的複制背後,一筆筆畫出來的字母盡量貼近印刷體,有種手工的、個人的身體性。第一頁進一步剔除了情感,有著數學幾何一般的精確,幾乎是貼近客體,看似平靜理性,不動聲色,又有內在的張力。

劉野曾畫過很多“洛麗塔”這樣的小女孩,最近五年,他轉向偏抽象的表達,但並沒有真正到達抽象內部,而是在抽象和具象的邊界工作,從浪漫主義到表現主義的傳統,有個非常大的反差。他畫了竹子、積木、一摞書,色塊的構成讓人想到蒙德里安,具象的呈現體現的是抽象的結構,給出的是畫家主體的秩序感。

從題材上來說,這組作品延續洛麗塔式的小女孩,直接去畫文字,畫一本書,達到某種意義的抽象。書是印刷品,用手去畫書,就是用機械複制的手法做了反機械複制的事情,聯想的空間更進一步交給觀眾。

印象較深的還有向京回顧展。新作《S》是向京近年最出色的作品,沿用了女性身體的元素,S形的身體試圖直立起來,往天空上升。相較她以前的作品,這件作品不再是個體成長的心理傳記,而是普遍形態的觀照。

工筆畫家郝量在維他命藝術空間展出的長卷《此君》,描繪一個文人造園的過程,從洪荒時代到現在的遊樂場,跨時代的表現,魔幻現實主義的結構性,在水墨和國畫中引入了當代性。年輕一代的陶輝、林科、周濤等人2016年在影像、新媒體方面找到了得心應手的表達方式,未來具有真正的可能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