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AlphaGo“阿爾法狗”征服一眾圍棋世界頂尖選手後,不少基金經理對此憂心忡忡擔憂:其被“替代”的日子是不是也不太遠了?
事實上,去年市場整體震蕩下行,公募量化基金的整體表現較傳統主動管理型基金優勢明顯,一些基金的超額收益也非常顯著。
Wind統計顯示,可統計的483只偏股型基金去年全年有9只收益超過10%,其中有2只是量化基金產品,在41只可統計的量化基金中,有18只在2016年錄得正收益。進一步統計2015-2016年兩年的數據可發現,全部量化基金產品均取得正收益,且排名前三產品的收益都在90%以上,最多的一只收益高達103.4%。
“大數據投資最明顯的一個優勢是少犯錯。看上去投資策略不是特別花哨,都是很簡單的策略。這個策略理論上如果能掙100塊錢,我們盡可能把這個策略做深入一點,把100塊錢里的80塊錢掙出來。”北京一位公募量化基金經理表示。
量化大敗主動管理
2016年市場風格大變,不少前一年表現突出的基金經理因為沒能及時調整策略適應市場而慘遭滑鐵盧。反之很多主動量化產品的業績十分搶眼,在業績排名前十的基金中便有主動量化的身影,且一些專戶亦然。事實上,不只在2016年,在過往的很長時間內量化基金產品都有不錯的表現。
“比如說有的基金經理特別精通小票,這些人可能在主旋律是大藍籌的那段時間就非常郁悶,去年便是如此。量化往往會有很多的策略,這樣就規避了單一投資的風險。這個策略在當下表現不是太好,但是有別的策略表現得好,業績凈值就不會出現大幅的波動。”前述北京公募量化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
目前我國的量化產品主要是主動量化產品和指數增強產品,後者要求策略組合不能偏離標的指數太多,在此基礎上追求收益的最大化。還有一種是對沖型量化基金,其引入通過使用衍生品或融券等做空手段對沖持有的股票多頭頭寸的風險暴露,達到降低投資組合市場風險。
本報了解到,因子選股是國內公募量化產品的主流策略,即通過選股因子來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股票收益,按照組合的目標風險收益要求,選出相應的股票。這些能持續產生正收益的因子包括估值、成長、盈利質量、動量、流動性、市場情緒、波動率、市場敏感度等。
市場上的多因子模型一般在20-30個因子,一些基金公司則有50個甚至更多,因子的選取越精細模型的準確度就越高。
近日,有傳言稱受限一年半的股指期貨將松綁,並已經得到監管部門的初步同意,措施包括把交易保證金標準下調一半,並把單個合約的每日交易量上限提高一倍。
另一位公募基金經理便表示,為了獲取一定的超額收益,量化基金的一個做法是通過股指期貨對沖的方式將市場漲跌的風險剝離掉。
分析人士也指出,量化基金另一優勢在於其嚴格的紀律性。一般,量化產品會采用既定的較為成熟的投資策略,在投資過程中無論市場怎樣波動,基金均嚴格執行之前設定的投資紀律。這也有助於在類似於去年的行情中杜絕主動投資可能出現的非理性行為。
另外,一般而言基金經理能夠深度調研並主動投資管理組合個股數量在50只以下,隨著新股發行提速上市公司數量越發龐大,主動選股難度大大增加。而量化的方法可以監控所有股票的財務指標與市場面的變化。同時量化基金並不押註於某幾個板塊或少數上市公司,分散風險的作用明顯。
離不開主觀判斷
與傳統主動管理型基金相比,大數據產品利用現代數學、統計學的方法,尋找能夠帶來較穩定超額收益的投資策略,並且能夠廣泛覆蓋A股全市場的股票,再從中優選出能夠“大概率”跑贏市場的股票構建投資組合。
在量化投資中,數據模型是核心。在對比傳統的主動投資和量化投資時有比喻稱,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如同中醫和西醫的差異:傳統投資像中醫,更多地依靠經驗和感覺;量化投資則像是西醫,依托於醫學儀器,得出結論、對癥下藥。
“人的話更有主觀能動性,更靈活,當一個新的局面或者新的主題或者新的邏輯出來的時候,人能夠馬上跟住,機器就沒有那麽快。”上述北京量化投資經理對第一財經表示。
“有些特定時點上的事情,比如‘股災’那段時間的一些事情,其實是人為扭曲到證券市場本身的運行規律,如果是規律被扭曲了,也就意味著之前很多東西用起來得謹慎的,像那種時候,特殊情況下,你必須去做一些主觀的判斷。”他也進一步表示。
東方證券金融工程分析師朱劍濤認為,主動管理往往是基於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財務狀況、估值水平等基本面信息的主觀把握,而量化則是基於股價影響因素的統計分析,認為歷史規律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
“主動管理的邏輯明確,對政策、主題、市場情緒把握能力強;但缺點是股票覆蓋面窄,大資金運作難度大;量化投資的缺點是,對市場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差,同質性現象嚴重。” 朱劍濤分析稱。
“智能投顧為什麽現在還沒有說哪個公司說是老大,整個行業的積累其實還不夠。目前行業的聚焦還是在資產配置模型是否一致,做出來的東西做出來差別也沒有那麽多,差別更多是在產品層面而不是配置層面。今後如果能把對數據的分析植入到系統模型之後,最後還是看模型,這里面是強大的數學計算能力。”某金融技術公司的財富管理部老總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他所在的公司便在試水智能投顧,“我們在這個領域也在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