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掀翻大象不靠蠻力 Snapchat上市給中國初創公司的啟示

以閱後即焚為賣點的圖片社交應用Snapchat在美國大選時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秘密遞交了IPO申請材料。由於是秘密的,SEC網站上還查不到它的S-1文件(招股書),無法得知其詳細的財務數據。但分析Snapchat從2014年開始商業化至今的表現,或許有三點值得中國Startups學習。

第一,掌握曝光節奏。Snapchat以非公開形式提交IPO申請,是利用了奧巴馬政府期間簽署的JOBS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法案是向中小公司傾斜,為其IPO程序減負,其中有一條是對於年度營收低於1billion(10億美元)的公司,允許秘密申請IPO,但要在上市路演之前至少21天公開。

Snapchat對外給出的2016年營收預期是3.5億美元(2015年為5900萬美元),並預計2017年實現10億美元營收。因此它具備這一資格。

JOBS法案給那些初創公司一個暫時的避風港,去躲避公開市場、競爭對手、客戶對其核心財務數據的評價,在路演前容得一個緩沖期去和SEC協商。要知道2014年阿里巴巴以2億美元入股Snapchat時,交易對應的估值為150億美元,現在其估值將近250億美元。這個體量的公司保持高成長性,勢必會受到外界強烈關註,秘密申請能為公司爭取更多保護。

在內部,視喬布斯為偶像的Snapchat創始人兼CEO斯皮格爾(Evan Spiegel)學到了蘋果公司保密文化的精髓。公司大小項目多保密研發,其最近發布的第一款硬件產品(Spectacles眼鏡)也是秘密項目,甚至很多員工是在這款智能眼鏡的新聞稿里才知道它。這種內外部一貫的低調基因有利有弊,但在保護公司上確有可借鑒之處。

這方面的反面教材或許是2011年上線的日本社交應用Line,3年後其母公司Naver稱要同時在東京和紐約上市,並遞交了IPO申請,當時的市場估值為100億美元。但由於領導層與公司戰略調整等原因,想要一個更好上市價格的Line把上市時間推遲到2015年,卻遇上了科技股的寒冬,只能再延後,直到去年8月份才成功上市,但市值已縮水不少。

沒準備充分就將自己推向聚光燈前,Line在外界質疑中一度變得很被動。中國初創公司普遍希望通過公開渠道更多地宣傳自己,並對未來的IPO信誓旦旦。一旦過了這股風,很多一時風光的移動互聯網創業項目就銷聲匿跡了。

第二,找一個能駕馭的可持續盈利模式。互聯網公司的賺錢方式不下20種,但概括起來無外乎直接收費與間接收費兩種。直接收費比如遊戲玩家和視頻用戶的付費,店鋪的交易抽成與傭金,雲計算客戶的服務費等;間接收費最典型的就是廣告,像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這些市值在全球前十的公司,都靠廣告營生。Snapchat也靠廣告賺錢。

廣告是一種高毛利的賺錢方式,這也是為什麽同為電商,平臺型的阿里巴巴一個財年的凈利潤有420多億人民幣,而自營為主的京東還在將自己的賬面控制在虧損狀態。自營電商賺的是進銷差價,比廣告的毛利低很多,想賺錢就要薄利多銷,擴大規模以提升議價能力。京東是在用一定範圍內的虧損換用戶和訂單。而模式更偏京東的亞馬遜是把賺到的錢不斷投入到無人機、機器人倉庫等新技術,以及AWS等新業務上,不斷給投資人“畫餅”,增強市場信心。

在中國互聯網用戶免費思維影響下,向C端用戶直接收費比較困難,除非有過硬的產品和服務,比如一款暢銷手遊。但這仍算不上可持續,一款遊戲熱度過了,吸金能力下降,急需新產品補充梯隊,考驗初創公司的研發能力。如果依靠廣告,就要把日活躍用戶數做起來,而且保證它是一個高頻應用。像Snapchat現在的日活有1.5億,覆蓋了近80%的美國青少年用戶市場。

ChinaVenture的一個數據揭示出國內初創公司的某種尷尬。在今年第三季度成功融資的42家初創公司中,有四分之一是O2O公司,而去年同期融資的169家初創公司中,O2O公司占比40%,而且今年第三季度O2O公司的融資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2%。

O2O創業從一窩蜂到資本遇冷,看不到盈利模式是原因之一。即便是從當年“千團大戰”中一路打下來的團購平臺,以及眼下火熱的外賣,其盈利模式主要靠從商戶端收取傭金與提成,仍面臨著商戶端對“割肉”的反彈,這也是O2O公司融了一輪又一輪卻遲遲無法上市的重要原因。

第三,掀翻大象不靠蠻力。斯皮格爾在2013年拒絕了紮克伯格30億美元的收購。能在Facebook、Instagram、Twitter這些大樹底下生長並讓大樹感受到威脅,Snapchat依靠的是產品差異化以及對核心盈利能力的不斷創新。

得年輕人得天下。在產品設計上,Snapchat最初搶占市場靠的是閱後即焚與搞怪濾鏡,這種隱私設計一下子抓住了年輕用戶心理。Snapchat後來上線了付費查看過往內容的功能,飽受用戶詬病,被指違背了產品初衷,是一步昏招。不難看出用戶對閱後即焚這種社交形式的需求度。

而塗鴉、濾鏡和動態鏡頭提升了年輕用戶間的互動性,很多隱藏功能是靠手指在界面上的滑動、長按,或3D Touch來調取。一些功能創新,比如在Story(朋友圈)里的圖片和視頻當好友點擊觀看時會自動以時間順序將24小時的內容串聯成一段幻燈片播放(蘋果相冊中的“回憶”功能與此類似),這被Facebook、Instagram等大公司模仿。現在,Snapchat日活用戶數還不及Facebook(11.8億)的零頭,但它依靠功能創新保持了50%的年用戶增長。

Snapchat的核心盈利能力是廣告,美國總統大選時希拉里與特朗普為拉攏年輕選票均投放了Snapchat視頻廣告。但它同樣面臨手機屏幕上廣告位有限的問題,它做了一些創新來避免破壞用戶體驗。比如由品牌商贊助的趣味性動態自拍鏡頭,自拍視頻中會露出品牌商Logo;再比如基於LBS的贊助濾鏡,當用戶在麥當勞附近使用Snapchat時,可以獲取有麥當勞Logo的濾鏡。

這對於中國初創公司的啟示在於,如果不想在和大象共舞時被踩死,就要在產品功能創新上做出差異,並夯實自己的核心盈利能力。大而全,除了讓資金鏈更緊張之外,並不能讓年輕用戶一下子記住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6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