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五大支柱支撐五大任務 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繼續深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了2016年經濟工作,闡明經濟工作指導思想,部署2017年經濟工作。

會議明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今年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業供求關系、政府和企業理念行為發生積極變化。明年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五大任務取得實質性進展

會議指出,今年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堅定推進改革,妥善應對風險挑戰,引導形成良好社會預期,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去年11月提出,這一年來在“三去一降一補”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效,為“十三五”打造了良好的開端。

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喆12月4日在“2016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上表示,今年以來經濟社會呈現“五穩”、“五好”特征:增速穩、價格穩、就業穩、產業穩和需求穩;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創新和新動能成長較好、企業效益增長較好、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市場預期轉好。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截至目前,鋼鐵4500萬噸全年去產能目標任務,煤炭去產能2.5億噸的全年目標任務已基本完成。去庫存方面,到11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69095萬平方米,比10月末減少427萬平方米,已經連續9個月減少。

去杠桿方面,10月末,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6.1%,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降成本方面,1-10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85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17元。

補短板方面,多省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具體行動計劃,投資規模超過萬億。今年調整中央預算內投資近千億元,並先後安排了三批專項建設基金,集中力量加大對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升級改造等補短板重點領域投入。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考慮到國內結構性改革推進的艱巨程度,如果能適當擴大經濟增長的目標區間,把區間的下限下調至6%的話,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政府穩增長的壓力,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推進結構性改革方面,這將有利於中國經濟中長期的可持續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正在持續推進。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發展潛力、發展態勢、政府宏觀調控能力來看,中國經濟具備保持平穩增長的條件。

五大政策支柱持續發力

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立了“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

“穩中求進”作為近年來經濟工作堅持把握的總基調,在2017年將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日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特別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對指導明年經濟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章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明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依然要圍繞“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大任務來開展經濟工作。考慮到“穩中求進”的政策基調,明年在推進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要確保經濟平穩增長和防範系統性風險。

張立群撰文表示,穩中求進,一條底線就是民生要穩,不論改革還是發展,最終的落腳點都是民生。明年要繼續下大力氣落實精準就業、精準扶貧等保民生工作,做好社會政策托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在媒體上表示,要用穩定的政策穩住市場預期,用重大改革舉措落地增強發展信心。在宏觀政策取向上,未來財政政策要更加註重穩增長、調結構,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支持實體經濟和防範風險。

章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央會堅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依然是最恰當的組合。綜合考量明年經濟的挑戰和機遇,預計明年經濟增長的目標區間會設定在6.0%-7.0%,區間下限下調0.5個百分點可以為改革提供更大的空間和靈活度。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財政風險與公共風險呈現雙升的趨勢,需要關註風險隱患,並在風險之間權衡利弊。未來宏觀調控政策的空間將迎來巨大挑戰。明年積極財政政策要在供給側改革方面加大“劑量”。

改革深化之年

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破解發展難題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助力。專家分析,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明年一些關鍵性的重大市場化改革絕不能放松。

會議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打破壟斷,健全要素市場,增強微觀主體內生動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潛在增長率。

徐洪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前中國經濟還有很多潛力,部分改革的紅利尚未完全釋放。當農村土地改革、城鎮化、國企改革等改革的紅利持續釋放出來,必將對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動力。

張立群撰文表示,經濟運行更加健康、平穩、可持續,關鍵要有體制機制保障,需要一些重點和關鍵領域改革堅定不移推進下去。全面深化改革已到深水區,涉及很多重大利益的調整。把握好穩和進的關系,對於順利推進各方面改革至關重要。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在媒體上表示,針對供給側五大要素,必須調整人口政策、實行土地制度改革,深化金融改革解除金融抑制,以及在企業方面要降負松綁。在減稅之外的各種負擔如何減輕比減稅更具有挑戰性,包括綜合的隱性負擔也要真正降下來。還有教育改革和科技改革等,離不開 行政、財政、國企、價格、投資、收入分配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

劉尚希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經濟運行就像是騎自行車,只有前進才能平穩,所以必須繼續改革。改革協調的難度加大,阻力也在加大,一些阻力看不見摸不著,改革存在“空轉打滑”的風險。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因此要迎難而上,中央與地方的合力變得至關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9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