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品牌或營銷或任何東西的時候,要建立一個基本認知是——我們要學什麽?
本文由筆記俠(微信ID:Notesm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李倩。
筆記之前,請先思考:
品牌內容如何突圍?
內容、渠道、時機三要素,怎麽做?
好的公眾號有什麽特點?
如何訓練品牌營銷思維?
品牌營銷人才需要哪些能力?
學習品牌或營銷或任何東西的時候,要建立一個基本認知是——我們要學什麽?學習的途徑有很多,網上的文章、線上線下的培訓課、公司請的外腦、平臺約的老師,以及自己公司的領導和資深專家等等。那麽如此多的途徑,該怎樣迅速抓住要害?
一、學習的核心是正確評估自己
大家一定要學會給自己做評估,“自己”才是所有學習的核心。基於這一點,要做的不是評估這個老師講什麽,而是先評估自己,跟自己對話(我現在是什麽水平?要學到什麽水平?)。
所以,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考方式就是——無論在哪里聽、聽誰講,一定要把核心放在自己身上,關註自己,自己能獲得多少提升,根據現有情況想提升方法。
如果你是小白,就先去讀書,先建立框架;
如果是中層,一定要學會巧妙的思維方法;
如果已經很高階了,一定去建立一種“品牌戰略觀”,把過去的思維陷阱和慣性拋棄,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去獲得進步。
世上並沒有“覺得老師講得有道理,於是我就進步了”這樣的事。如果老師講的你聽明白了,說明自己心里早有這個道理,只是對方幫你提煉出來了而已,而真正的進步來自於反複練習。想提升,就需要不斷練習,不斷去區分那些low和高逼格的東西。
無論哪一種,都要先做起來。因為不管哪個領域,執行力都特別重要,光從執行力上看,就足以甩掉很多人了。
很多創業公司問我品牌怎麽做,我都會反問他們做了什麽嘗試、規劃、思考和爭取,如果都沒有,說明是把這些寄托在別人身上,這樣永遠沒法獨立作出一個漂亮的案子來。
二、品牌=內容+渠道+時機
那麽,審美疲勞的今天,內容如何突圍?
首先,什麽是內容?
內容是一家公司所有輸出的東西的總和,包含Logo、視覺體系、對外說的每一句話、新聞發布會、CEO的演講、公眾號,包括每一篇文章、線下活動、請的代言人等等。這是廣義上的內容,而不僅限於軟文和稿件。如果一家公司的品牌觀好、品牌有規劃的話,它的內容整體上都應該很好,而不是其中某一塊很好。
其次,渠道;
易拉寶,公眾號下邊的軟文,新浪微博的粉絲通,地鐵站里的廣告,都是渠道。
但人有時會陷入一種慣性思維:
比如有個產品非常適合在高鐵上推,但不管是高鐵的大屏,還是椅子上的靠背,這些廣告位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都非常貴。其實,沒有人規定一輛火車上,只能在後靠背的地方,或者是火車的電視、雜誌上做廣告。完全可以放兩個人上去,拿著優惠券、海報,或小贈品,總共下來其實成本很低。所以不要老想廣告位,把它替換成其他渠道,要靈活一些 。
過去認為的那些渠道也在變化。以前大家關心的是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的廣告競拍,現在呢,是Papi醬的廣告費、咪蒙的軟文。渠道是怎麽轉到這里來的?因為大家都過來了,你是跟著邁進的一撥。關於渠道有一個秘訣:就是越早占領,性價比越高,比如微博的粉絲制度。
其實只要渠道的性價比做得很合適,效果一定是最好的,就是又便宜又好的事情一定是存在的,只不過是你沒碰上。
第三,時機。
時機就是做某一件事所選擇的那個時間段、機會。
做品牌,考驗的不是誰更守規矩,而是誰腦洞更大。道德法律是一定要恪守的,但此外,守規矩,就代表在這個路線里永遠走不出來,為什麽?因為品牌本就是一個做差異化的東西。沒有哪一行比品牌這個行業更不應該守規矩。
三、審美疲勞的時代
現在的審美疲勞到什麽程度?
以前那些老一輩的相聲演員,他們隨便丟個包袱,會讓我們笑很長一段時間。為什麽現在會覺得春晚越來越不好看?因為大家的審美發生了變化,口味被養刁了。
然而,現今渠道反而增加了,過去哪有那麽多的渠道讓一個人成名?過去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線性結構,從0到1,1和0都很明顯且直接,是一個直腸思維,這就是過去單一、單純的渠道力量。
現在0和1都很多,像蛛網一樣錯綜交錯,大家會覺得好頭疼,這個好像已經很難了,但事實上0到1的渠道也越來越多了。
羅振宇提到過國民關註時間,每人每天除了吃飯睡覺放空,其實大概只有5個小時在關註一些東西。中國16億人口乘以5小時,就是整個中國的“國民總時間”,而營銷工作就是盡可能地從總時間里分到更多的時間。有一個詞叫做“裹挾”,這是一個所有的人都被裹挾,同時都企圖去裹挾他人的時代。
我自己杜撰的一個詞叫“新審美”。本來審美是沒有新舊的,那為什麽這麽說?文章沒人看、內容不好玩,是因為你過時了。現在大家的審美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年輕人的審美,所以實際上兩代人的審美差異很大。
所謂的舊審美就是比如像父母常用表情包式的審美,所謂的新審美就是現在互聯網上比較流行的那些審美模式、範式、價值觀。舊的審美端莊嚴肅和諧堆砌,是端著的,而新審美呢?
舉個例子:一些公眾號文章,其實只要看前兩行,就能知道運營人是什麽樣的人、點擊大概什麽樣。
所謂的好的、有意思的公眾號,前兩三行會表現出以下特點:
1、反常規
不管是價值觀還是圖像上的審美,跟原來大家想的不一樣。現在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是輿論多元化,任何一個反常規的觀點,在網上都可能瞬間被人支持,這就是網絡輿論的現狀。
2、戲謔
雍正、課本上的杜甫、姚明臉等等,這些IP差不多被玩壞了,很多人已經過分地戲謔了。
3、互動
玩轉互聯網媒體的人,都會試圖跟大家做一些互動的交流。
4、在場
希拉里跟奧巴馬競選時,當時所有的美國網民全都拿著手機沖著他們拍照;但到這一次競選,大家會拿自拍的方式把自己跟希拉里同窗,就是要體現出“我在場”、“我很重要”。
現在有個常用詞,可能會聽到身邊的人說“這個好low啊”,那麽low是什麽?大家可以做個練習,選幾個公眾號或幾個人的朋友圈,給他們打分,然後問自己為什麽,倒推上100遍,那麽審美會得到很大提升和發揮。有人之所以操作不出來那些更高端的東西,是因為沒有複盤過、沒有思考過“到底它為什麽low”,所以自己幹的時候就沒做好。
四、品牌營銷的6種思維方式
品牌營銷,其實是一個思維之間的PK。
1、倒推
倒推式思考就是先想目的。在做品牌營銷規劃和行為的時候,一定記得從結果往前倒推,反過來想問題。
比如老板讓員工寫微信,就只是為了寫條微信嗎?這只是手段,如果你從沒想為什麽要寫,往往為了寫而寫,所以做出來的東西才不好看。做任何一件事,如果沒有目的,就會產生無效的結果。
2、換位思考
做內容的時候,一定要想是給誰看、他的感想感受會如何。如果做出的東西不能讓用戶買單,那麽所做的努力,一切都是零,甚至是負分。
3、套路式思考
這個套路,其實是創造一個用戶喜歡的模式,只要不斷的複制就可以了。其實杜蕾斯團隊的工作方式,是有套路有自己的操作節奏的。
比如說首先判斷要不要跟,有一個利益的判斷;然後分工,有人去提煉文案、去畫草圖;再從中選出幾個設計出來,最後再篩選。
他們去做文案思考創意的時候,也是有套路的,比如說從哪個角度貼、怎麽貼,貼我們的哪個特點。建議大家把工作中用得比較舒服的方法盡快套路化,其實這個套路就是流程的意思,把它流程化的話,這樣就比較省事。
4、差異化思考
在團隊里頭腦風暴的時候,我往往會說,一定不要用第一個想出來、第一個跳出來的想法。為什麽不用第一時間反饋的想法?因為你想得出來這個方法,別人未必想不出。所以我們盡量不用這個,而是再想用後邊那些,這樣才有可能會跟別人形成差異。
5、練習
看到任何東西,我都會不由自主地去做練習。練習什麽?
第一,這個東西為什麽出現?
第二,它出現在這有什麽用?
第三,那我怎麽弄?
就是一種慣性的練習思考方法。
做營銷做品牌無非就是把大家的積澱和思考方式做一個比較——誰的積澱更多,誰的腦子更活,誰做得更好。多積澱、多思考、多練習,自然就比別人好,理論就這麽多,剩下的就是反複訓練。
6、積累
遇到我覺得好的東西,就要逼著自己記住它。比如我用一個新浪微博賬號,每天收聽大量市面上最熱鬧的賬號,每天花幾分鐘看,有意識地記住一些可能的素材。丟在大腦中,用到的時候,就可以把它調出來。所以遇到一個好玩的東西,要有意識地學習,這正是好奇心的表現。當你好奇、模仿、學習,記住的就扔在腦子里某個垃圾空間里放著就好,因為當有一天做創意,內容一定能做好。
五、優秀的內容營銷人才
需要哪些能力?
能力這個詞比較空,什麽樣的能力不好說,但什麽樣的行為能讓你變成一個優秀的營銷內容人才?
第一,好奇心;
第二,要動腦筋;
第三,愛玩;
第四,觀察力;
第五,同理心;
永遠要記得替別人思考問題。一個好的、牛的策劃和營銷人才,一定是個同理心特別強的人。
第六,搞怪。
舉個例子:
凡是在別人過生日時能給別人一個驚喜的人,他往往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營銷策劃人才,因為他知道如何制造出這種效果。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