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支持科技創新為契機,上海自貿區新一輪金融改革正式啟動。
11月23日,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張新表示,將啟動自由貿易賬戶的個人服務功能,將開立FTF賬戶(區內境外個人自由貿易賬戶)的範圍擴大至上海全市科技創新企業工作的海外人才。
上海自貿區一直是中國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的重要“試驗田”,此舉標誌著自貿區內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再進一步。
FT賬戶開啟個人服務功能
為了支持科創企業建設,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此次改革啟動自由貿易賬戶個人服務功能。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劍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科技創新的關鍵是人才,對科技人才的資金往來“網開一面”,體現出從金融領域對科技提供支持。
11月23日,央行上海總部發布《關於進一步拓展自貿區跨境金融服務功能支持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的通知》(下稱《通知》),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通過FT賬戶(自由貿易賬戶)為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國際雇員等提供海外親屬贍養、子女教育、醫療保健、投資理財、股權激勵等跨境金融服務。
FT賬戶是指銀行等金融機構為客戶在自貿區分賬核算單元開立的規則統一的本外幣賬戶,該賬戶體系打通了自貿區與離岸市場之間的通道,為區內企業涉足海外市場、滿足實體經濟所需的貿易結算和跨境投融資匯兌便利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
《通知》明確,在使用範圍上,不僅包括原住國/地區的物業費用、還房屋按揭貸款、消費貸款、支付公積金和養老保險、購買醫療保險、支付公用事業費用、相關捐贈等;在投資方面,通過FT賬戶,還可以參與境內外股權激勵計劃相關的金融服務;開展投資、財富管理等區內及境外資本項下業務的相關金融服務;支持條件成熟時,按有關規定進入境內相關市場投資。
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長周和華稱,以前這類業務,客戶都傾向於到外資銀行辦理,中資銀行在非居民個人方面能提供的金融服務相對有限。新政發布後,中資銀行就可以為這類群體提供一攬子的金融服務,尤其是擴大了外籍人士對內對外投資的渠道,比如,可以利用自由貿易賬戶去香港等海外市場購買投資理財產品,也可以在上海自貿區內購買人民幣的投資理財產品。
《通知》中同時進一步擴大了開設FTF帳戶的人員範圍。
具體而言,有四類人員可以去金融機構開設FTF帳戶:符合相關認定標準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在“上海科技創新職業清單”內機構就業、持有境外永久居留證的中國籍人才;在中國註冊的國際性組織中工作並按國際雇員管理的個人;以及其他符合條件的在“上海科技創新職業清單”內機構就業的境外個人等。
不過,央行上海總部也強調,上述人員開立的賬戶收入來源應為本人境內外合法收入;不得為他人代收代付。在此之前,FTF賬戶開戶主體只針對在區內執業或就業的境外個人。
開戶範圍擴展至全市科創領域
此次自貿區金融改革的另一大亮點還在於將開立FT賬戶的主體資格拓展到全市科技創新領域,而不再局限於註冊在上海自貿區內。
周和華表示,這次的突破在於上海全市的科創企業都可以開設自由貿易賬戶,言下之意,只要開立了自由貿易賬戶,就可以享受到賬戶能提供的全部本外幣一體化的跨境金融服務,存貸匯兌等業務都可以。
央行上海總部表示,本項措施意義在於,以自由貿易賬戶靈活便捷的跨境金融服務對接科技創新各個不同階段需求的相關資本跨境流動與匯兌,為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打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同時通過國際市場分散科技創新的投資風險。
不僅如此,《通知》還進一步明確了,支持金融機構按科技創新生命周期規律提供全程全方位跨境服務。
首先,在科創企業的創意期和研發期,金融機構可以為處於科技創新初期的創智天地、孵化器、技術收儲等經營主體吸收並開展種子基金、使基金等跨境投融資活動提供相關的跨境金融服務。境外種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在分賬核算單元開立賬戶向境內科技創新主體辦理投資相關的結算等業務。
其次,在成果轉化期和成長期,金融機構則可以為企業提供吸收風投資本、境外融資以及開展技術貿易等提供相關的自由貿易賬戶跨境金融服務。境外風投資本、融資提供主體等相關主體在分賬核算單元開立賬戶向境內科技創新主體辦理投資相關的結算等業務。
第三,對處於發展期和成熟期的科創企業,支持金融機構為其開展跨境籌資、增資擴股、上市、收購兼並、技術貿易、特許經營、資金集中管理等提供相關跨境金融服務。
力爭跨境資金凈流入
不過,在目前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大尺度開放FT賬戶是否會導致更大的資本外流壓力?
丁劍平告訴本報,FT賬戶最大的特點是便於監管,每一筆資金的來龍去脈都能夠讓監管層清晰地獲得,一旦資產變動超出一定的額度就會提出預警。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國際金融研究主管王家強亦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人民幣對美元貶值的背景下,在自貿區進一步開放FT賬戶,也有利於監管機構積累更多的應對資本外流的經驗。
央行上海總部副主任張新11月23日表示,上海自貿區各項改革的底線是跨境資金流入和流出間的平衡。今年鼓勵並力爭擴大跨境資金的凈流入。
他稱,在上海自貿區推出的各項創新業務過程中,央行始終高度重視對跨境資金流動的風險管理,“兜底性”的條款是明確要求構建全方位的風險防控機制。
在眼下人民幣貶值預期重現的背景下,央行上海總部也在風險防控上定下了兩個目標:在微觀上,防止發生洗錢、恐怖融資、逃稅等異常金融活動;在宏觀上,繼續做到自由貿易賬戶下的跨境流入資金和流出資金之間的平衡,並力爭擴大跨境資金凈流入。
王家強對本報記者稱,盡管人民幣貶值,理論上資金外流,但目前國內的資金利率比國外還要高很多,很多國外資金是想進來投資中國,因此跨境資金流入流出平衡還是有一定基礎的。
資本項目可兌換繼續推進
上海自貿區成立三年多以來,一直是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這項改革的重要“試驗田”。9月29日,張新於央行下設媒體《金融時報》撰文稱,上海自貿區將率先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提高可兌換、可自由使用程度,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進人民幣資本走出去。
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匯兌安排與匯兌限制年報》對資本項目交易的分類,中國在7大類40項資本項目交易中,直接投資雙向(對外直接投資ODI和外商來華直接投資FDI)和大部分對外債權債務(如直接外債、跨境擔保)等已實現基本可兌換,跨境證券投資資金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出中國。不可兌換項目僅剩3項,主要集中在非居民在境內發行股票、貨幣市場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領域。
10月28日,國家外匯管理局資本項目管理司司長郭松表示,匯率波動不影響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進程。他指出,這一階段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改革主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應當著眼於構建跨境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二是,應該既利於當前,也立足長遠。利於當前,即相關改革措施處於“窗口期”,有助於有序擴大資本流入渠道,維護國際收支平衡,促進本外幣統一監管,以改革促平衡。立足長遠,即相關改革措施有助於提高境內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能夠便利市場主體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改革促發展。
郭松還指出,未來,外匯管理部門將審時度勢,在建立和完善跨境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下,繼續堅定不移地深化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改革,研究探索跨境資產轉讓、完善國內外匯貸款管理等,繼續有序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