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恐華”情緒高漲 中資海外並購憋屈前行

中企的海外並購遍地開花,今年更是首次取代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海外資產收購者。

交易信息供應商迪羅基(Dealogic)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前9個月,中國企業進行的境外並購交易總價值已經達到1739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長68%。商務部公布的數據也顯示,今年1~7月中企海外並購實際交易金額543億美元,超過2015年全年總額。

但在這背後,出海中企正面臨著“恐華”情緒高漲的海外政府的嚴峻挑戰。

中資遍地開花卻不斷遇阻

雖然中國化工集團(下稱“中化”)對全球最大的植保公司、第三大種子公司先正達430億美元的收購目前面臨歐盟更加嚴厲的審查,但歐洲食品安全局執行局長伯恩哈德-烏爾在近期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農化業務收購面臨更為審慎的審查並不僅僅針對中國企業,反壟斷的調查是正常的,歐洲社會未出現明顯針對該收購案的反對聲音,因此達成協議的可能性依然很高。”

一位擁有十幾年海外經歷的內幕人士認為,雖然收購結果還不確定,但是中化收購先正達的指導意義是巨大的。“這項收購沒有在瑞士內部引起抵觸情緒,即使這意味著要給這家中國公司全球食品產業鏈上重要的市場地位。”他進一步表示。

據一名在瑞士總部巴塞爾的先正達內部人士介紹,中化承諾將保留先正達現有的經理層級的就業崗位,而且還將保留先正達的瑞士總部,並用於合並後重新上市的公司。

一位先正達的發言人LeandroConti曾在給彭博社記者的采訪稿中寫道:“在先正達內部看來,中化的收購並沒有對公司產生結構性調整的影響,與其說是合並,更像是換股。先正達還是先正達,在行業重大的整合背景下,中化仍然能夠保障種植戶的利益。”

此外,今年10月海航也宣布收購CIT集團價值100億美元的飛機租賃業務。今年8月,海航還斥資60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的IT分銷商英邁,這項收購終於在11月初時獲得了美國監管機構CFIUS的審查通過。

瑞信集團亞太區並購主管JosephGallagher表示:“中國企業赴海外並購的大潮還在擴張和加深。”

而與此同時,中國公司“瘋狂”的海外擴張在某些涉及到國家戰略性的領域正在面臨越來越多來自西方政府的阻撓。

最新的案例來自中國企業福建宏芯對德國芯片設備制造商愛思強(Aixtron)的收購被德國經濟部叫停。德國監管機構還在對中國三安光電收購全球第二大照明設備生產商歐司朗的燈泡和LED業務進行審查。

德國經濟部表示,重啟對愛思強收購的評估程序是德國政府收到了某些“與安全相關的消息”,但拒絕透露更多信息。隨後,德國《商報》10月26日報道稱,中國投資者收購德國愛思強的計劃引起了美國情報機關的註意。該報援引德國情報部門專員的話說,美情報機關曾直接與德國總理府取得聯系,目的是阻止這樁收購案的進行。

巧合的是,美國商務部長普里茨克(PennyPritzker)11月2日在華盛頓智庫CenterforStrategicStudies演講時警告稱,中國政府對半導體行業的大規模投資有可能會扭曲全球集成電路市場,導致破壞性的產能過剩並扼殺創新。同一天,美國12名參議員還以國家安全為由,呼籲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否決中國忠旺國際旗下企業忠旺美國以23億美元收購美國愛勵鋁業公司。

普里茨克在演講中還尖銳批評中國政府一項規模1500億美元的計劃,即到2025年前使中國制造的集成電路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從當前的9%擴大至70%。“打開天窗說亮話,這種史無前例、由國家驅動的幹預,會扭曲市場,破壞創新生態系統。”普里茨克說。

而與此同時,在涉及傾銷、工業產能過剩等方面,中資投資海外企業正在面臨更加惡劣的商業環境。今年8月,澳大利亞就曾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中國國家電網和長江基建擬獲得新南威爾士州電網公司(Ausgrid)50.4%權益的99年租賃權的投資申請。

大舉進軍好萊塢滲透美國文化市場的萬達也遭到了當地律師的調查: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一個監督司法部的小組委員會主席、得克薩斯州共和黨議員卡伯森要求司法部就萬達對美國娛樂產業的收購項目進行審查。對此,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表示,他的公司是希望幫助美國電影公司增加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我們並不是在入侵”。

逆勢前行需耐心

中信證券並購副總裁陳紀正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國際投資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但是中國對海外市場和技術的興趣的不斷增長無疑將會催生更多的跨境並購案。”

美的對德國機器人巨頭庫卡的成功收購或許提供了一份不錯的案例,教會意欲海外收購的中國企業如何打消當地政府疑慮:雖然德國經濟部長極力反對,但是仍然沒能阻擋美的走出去的步伐。經過兩個月的政府攻關,美的做出了對當地工作崗位的保障和承諾,同時該項收購也受到來自庫卡的大客戶戴姆勒集團CEODieterZetche的背書,最終排除萬難,在一片反對聲中挺身收購了庫卡86%的股份,共計46億美元。

“過去幾年,很多中國企業已經能夠在國際的政策環境中巧妙地周旋,並嘗試著去打消被投資者可能產生的疑慮。”前歐盟商會副主席斯蒂芬·賽克(StefanSack)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很多大型的中國企業中,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接受過海外教育或是在外企工作過的參與談判的經理人,他們對中國和海外市場都非常了解,也知道如何謹慎地去推進一項並購案。”

正是因為中國和外界的溝通越來越順暢,也讓中國在海外並購中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歐洲並購市場中,中國企業成為最大的買家。今年,中國企業對歐洲企業的並購幾乎占到全部收購數量的一半。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盡管西方經濟體增長放緩對中國希望赴海外收購的企業而言是一個福音,但是這同樣意味著它們將面臨更加激烈的來自歐美競購者的國際競爭,尤其是在一個全球資產價格虛高的時期,這樣的競爭變得更加嚴峻。

中國談判者所掌握的最有用的技能,是承諾將盡可能減少並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除去惡意收購不說,一般友好型的收購總是在雙方多年相互示好後完成的。收購後,被收購公司一半希望保留原有的管理層,將投資保證延長五年以上,並保留獨立的監督。

以上幾點在美的對庫卡的收購中都有所表現:美的承諾將一直保留庫卡現有的工廠和就業崗位到2023年,比一般收購的準則都要長很多。更重要的是,美的承諾將不會獲取庫卡的用戶數據,而且任命了擁有美國康奈爾大學社會學博士背景的副總裁AndyGu來主導和庫卡的談判,直面持最大反對意見的德國經濟部長。當然另一方面,庫卡也在安撫它的客戶方面為收購掃清障礙。

事實上,隨著中國經濟從低端制造業向高科技和創造消費需求轉型,政府也在大力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進行大規模的海外並購。高盛一位前任銀行家KennethCourtis表示:“正如同涓涓細流已經匯流成河,抵制也是一時的,最終他們會順從時代的潮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1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