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正在挑起經濟增長的“大梁”。
10月底,國家統計局官網公布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4.9萬家企業同比增長7.0%(名義增長未扣除價格因素),增速盡管比上半年回落0.9個百分點,依然保持較快增長。
其中,以“互聯網+”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文化休閑娛樂服務業等4個行業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
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司司長孟慶欣也撰文稱,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消費品市場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而且增速有所加快,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消費者信心指數企穩回升。
永樂文化首席財務官、聯合創始人練華
在這樣的背景下,票務龍頭企業——永樂文化不斷尋求跨界,根據自身優勢轉型打造“票務產業鏈”。日前,在永樂文化2017業務戰略發布會上,永樂文化首席財務官、聯合創始人練華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表示,公司將依托票務這一基礎業務構築自己的生態體系,從單純的票務公司發展成為綜合性的文化娛樂企業。
用票務大數據布局產業鏈上遊
永樂文化的前身為永樂票務,成立於2003年。依賴票務起家的永樂文化,到今年已經在票務營銷業務深耕13年。今年7月,永樂文化以“中國票務第一股”身份登陸資本市場。
對於票務銷售業務,練華稱,雖然每年也有超過40%的高速增長,但其天花板較低,相對於集團不斷增長的總收入,所占比重在不斷降低。
不過,他認為,由於票務業務是基礎,未來對這一塊的投入不會減少,甚至還會增加,只要基礎穩定才會對集團的發展起到很好的支撐作用,特別有力支持其它板塊的快速增長。
今年上半年年報,永樂文化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173.36%,凈利潤虧損幅度縮小1.55%,但扣非後實際利潤較上年同期增長了37%。
公司解釋稱,毛利率高的票務代理及系統研發在整個收入中的占比由原有的79%下降到35.58%,從而整體毛利率由原有的63%下降到35%,同時因為上半年為行業淡季,且對下半年項目的營銷費用及品牌宣傳在上半年進行投放,所以公司凈利潤變化不大。
為打破票務收入天花板,練華稱,鑒於文化娛樂產業中內容為王的特點,有效途徑就是向行業的上遊延伸發展,去投資內容,獲取更高的預期收益率,這對提高收入更有幫助。不過,投資就存在風險,穩定的票務平臺,能夠較好的把控和抵消風險。
比如,票務大數據將可用來分析消費者的習慣與偏好。他說,平臺用戶的沈澱很重要,可以通過分析用戶數據識別市場需求,進而為其他業務出謀劃策。而且隨著平臺數據庫的數據越豐富,項目執行人員的經驗越豐富,對演藝投資和其它業務的幫助就會越大。
以演藝投資為例,練華說,永樂文化進軍這一領域也是基於票務平臺的特點,13年來,平臺的數據庫積累了大量的數據,不論是項目還是藝人,當然還有用戶的消費數據,這就使得演藝部門在評估投資風險的時候,有非常豐富的可參考的歷史數據,當然還能夠在對項目營銷的時候,更有效率、更精準的找到目標消費人群,還有平臺在全國將近40個城市的布局,能夠讓項目得到最有效的落地支持,將項目做到全國。
跟“攪局者”進行差異化競爭
隨著阿里、騰訊等巨頭進入行業,練華認為,深耕行業內十多年的永樂文化有底氣應對“攪局者”。
之所以有底氣,他分析說,公司在文化演藝、體育賽事的票務以及項目的營銷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非常清楚行業的上遊內容方的需求,以及行業內其它客戶的痛點和需求。其次,除了線上業務外,永樂還有團隊和人員來提供線下服務,而這方面經驗的積累,也不是現階段挖墻腳就可以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多年來在文化演藝行業內,永樂跟眾多的機構、平臺,建立起了長期的互相支持、服務以及信任的關系,這些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可以獲得的。
對於行業未來,練華認為,會進行整合,現在無論是票務還是演藝公司,已經有逐漸整合成市場上幾大主要玩家的趨勢。下一步好的資源、內容會更加集中,有可能會通過資本的力量,進行進一步的整合,但是並不一定會集中到像BAT這樣的大公司旗下。
他說,涉足這個行業的電商巨頭們,在線上的優勢毋庸置疑,但是永樂的核心價值是在細分領域線下服務的優勢,反過來再去獲取產業鏈上遊的優質內容,這方面的競爭優勢不是短期之內可以獲得的。值得關註的是,其它“攪局者”的出現也不是最近一年才發生的事情,但是整個行業的態勢和競爭格局,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也正是源於此。這也正是永樂在業務層面的底氣。
除此以外,練華稱,其實永樂也在構築自己的生態體系,借助平臺集成優勢,從單純的票務公司發展成為綜合性的文化娛樂企業,讓自己的抗風險打擊能力更強,以跟這些“攪局者”進行市場上的差異化競爭。不過,話又說回來,在很多層面上,跟巨頭們的關系,除了競爭,更多的是一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