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監管穿透與包容並行 互聯網金融獲新生

2016年被稱為“互聯網金融合規管理元年”,網貸平臺管理辦法落地,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全面推進,都在推動“野蠻生長”近3年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健康發展。

後監管時代,行業格局將重塑已經是業界的共識,《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經過一段時間的采訪了解,互聯網金融機構紛紛尋求合規出路——轉型或良性退出。

“新的監管辦法出臺以後,有些人對互聯網金融持有悲觀的態度,前兩年過度樂觀,但現在又過度悲觀。”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稱,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整合和市場篩選之後,未來可能會形成相對比較穩定的互聯網金融生態,向著更加專業化、合作化的方向發展,這是未來真正意義上可持續發展的方式。

監管的穿透與包容

10月13日,17部委下發的文件顯示,2016年拉開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其中就包括了P2P、股權眾籌、第三方支付、跨界資管和互聯網保險,對互聯網金融行業整治實現全覆蓋。

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興起於2013年,近幾年發展中,其模式已經越來越複雜,除了線上、線下的交織,還有混業經營的特征,增加了監管的難度。特別是2015年以來,包括e租寶在內的多起風險事件,讓“穿透式”監管變的尤為必要。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副局長紀敏表示,互聯網的興起對監管體制提出了一些挑戰,互聯網金融的前身就是一個平臺經濟、共享金融,它就是一種天生的混業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的監管體制不做相應的改變,可能這個風險就會變得比較突出。這也是監管需要強調從源頭上實施一體化、穿透式的監管。

監管的穿透性,從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方案中可以看到。例如,P2P風險排查當中,將線下平臺納入摸底整治範圍,更對網貸機構的股東、出資人、實際控制人,以及各類業務的運營等都進行一一排查。

央行對“跨界資管”的整治方案中,則對綜合經營特征明顯的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提出了規範要求,同時要求從業機構建立防火墻制度,避免風險的交叉傳染。

“現在的合規基於互聯網金融跨界混業綜合的特點,涉及的部門特別多,怎麽在眾多的部門和分層的監管中間,找到未來可能會產生影響的、無論是機構監管還是功能性監管可能的發力點。”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互聯網金融千人會創始會長黃震表示,大金融格局下綜合金融監管怎麽監管、怎麽實施,是否從機構監管到部門監管等需要探討。

在監管落地之前,業界擔心“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局面會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出現。從今年P2P網貸行業看來,“嚴苛”的管理辦法落地,以及互聯網金融的全面整治,監管可謂“來勢洶洶”,然而並沒有業界擔心的“一刀切”。監管如何在行業創新與風險控制之間平衡?

一位P2P行業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客觀而言,對網貸行業的監管無論資金存管還是限額要求,還是資質要求都是比較嚴格的,但是在業務的發展上,設立了負面清單,在合規的軌道上,業務創新的空間仍然存在。

對於互聯網金融監管與創新的平衡,近期英國等推行的“沙箱監管”模式被頻繁提及。

“現在的‘沙箱監管’模式比較合適,封閉運行一段時間,只要不觸及底線,因為底量小,外部風險也是非常小的,在這里面去運行、發現問題,然後進行監管,再去完善模式。”曾剛表示,這樣既保護了新的創新不斷湧現,同時又能夠比較好地限制可能出現的外部風險。

所謂“沙箱監管”模式,是由英國首次提及,在確保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允許金融科技創新機構在適用範圍內測試,監管者會對測試過程進行監控,並對情況進行評估,以判定是否給予正式的監管授權,在沙箱之外予以推廣。

宜信公司高級副總裁劉大偉表示:“我們現在的一些監管措施的包容性,也是屬於‘沙箱監管’模式之一。一方面需要有監管機構,需要有監管機制、監管辦法、監管工具;另外一方面,第三方專業機構、獨立機構的戰略體系的發展將是至關重要。監管既要有包容性,也要對一些風險事件進行及時制止甚至阻止,在這個過程中發展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將是一個重點。”

“金融業的發展必須特別重視技術進步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比制度的變革、比監管體制更加重要。”紀敏稱,在監管方面需要具有包容性。

行業重塑新格局

後監管時代,互聯網金融行業格局正在重塑,此前的“劣幣”正在“被驅逐”。

今年上半年,全國打擊新發涉嫌非法集資案件2889起,涉案金額1581億元,參與集資人數約87.7萬人,涉案領域中網絡借貸、民間投融資機構等持續高發。

除了“劣幣”在減少,互聯網金融行業在合規之下,企業紛紛選擇轉型或者良性退出也將改變行業格局。最為明顯的是P2P網貸行業,限額的合規,將行業的發展軌跡確定在了“小額、分散”的領域,此前一些大額以及其他創新的模式,選擇退出或是觀望新的細則落地。

“大家都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嘗試新的領域,嘗試一些新的模式,試圖打造一個完整的金融生態或者完整的生態鏈。”曾剛稱,但是實際上,因為不同的機構是有不同能力和專長的,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之後,百花齊放、一窩蜂去做互聯網金融的狀態會逐步趨於理性,專業化可能會變成未來一個更大的趨勢。

今年以來,部分P2P平臺選擇轉向消費金融、汽車金融等領域,促使這兩大領域越來越火爆。同時,不少此前抱以雄心壯誌進入互聯網金融的上市公司,在監管之下頻現甩賣P2P的現象。

“整個行業在需要整治的背景下,將會經歷一個大的洗牌,監管辦法的規定也把行業門坎提得更高,很多機構會退出這個行業。”劉大偉表示,互聯網金融還是需要去做傳統金融服務沒有做到的事情,例如普惠金融,同時,在資金成本、運營成本、高風險的壓力下,互聯網金融機構需要靠技術去驅動。

那麽,洗牌之後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究竟會呈現出怎樣的狀態?

限額規定之下,互聯網金融行業“流量制勝”會越來越明顯,一位行業內人士分析,洗牌之後,幾大流量巨頭會主導互聯網金融市場,而一些“小而美”垂直專業領域的平臺可能會存活下來。

人人聚財CEO許建文表示,未來P2P能做的業務無非是消費金融、小額信貸、車貸等,能做的業務品種會非常少。這些業務的特征是面向個人,而面向個人的業務是需要規模化、體系化、模型化、標準化、流程化,能夠建立這些基礎、生存下來的公司也不會太多。

“如果定位這麽清晰的話,有這麽幾個細分的品類,每家品類有10家、20家,整個行業留下來的可能不過100家。”許建文預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4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