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這為養老產業帶來了較快發展機遇,並吸引地產商、專業養老機構等各路資本駐足關註。
未來老齡人口占世界1/4
11日在廣州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上,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郝福慶說,我國和世界幾乎同步進入到老齡化社會,但是我國老齡化的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到本世界中葉,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將占世界的1/4。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0.5%,已經超過國際老齡化標準;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增至2.6億;到203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首次超過少年人口;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並長期保持4億人的規模。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產業作為大健康主題的細分領域龍頭,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和“金礦”。
養老產業主要包含養老服務、養老地產、養老金融與養老用品四方面。不過,由於我國的養老產業尚處發展早期階段,目前並未形成清晰的商業模式。
全國老齡辦宣傳部主任刁海峰11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專訪時說,中國老齡化和世界老齡化基本同步,但是配套卻相對落後。比如老年人社區服務,“我們太粗放,我們的老齡服務的廣度、力度都差很遠,服務的品種也比較單一。在保障性、服務能力方面都差很遠。”
他介紹,相比養老產品,養老服務業是目前我國養老產業發展的一個明顯短板。現在中國老年人花錢比較節儉,願意買產品,但不願意買服務,“所以企業了解老年人的時候也要能影響觀念更新,引導老人願意為服務買單。”
不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養老服務業的市場愈發廣闊。“在吃飯基本解決的情況下,老年人的需求在不斷擴展。解放前出生的和解放後出生的差別都很大,未來再過10年之後,60年代以後出生的老年人消費理念更不一樣,所以養老服務是一個常見常新的過程,需求是在不斷發展的,我們要跟上這個節奏。” 刁海峰告訴記者。
居家養老與社區服務相結合
今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和對策舉行第三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著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和老齡產業。我國老年群體數量龐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務需求巨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發展空間十分廣闊。要積極發展養老服務業,推進養老服務業制度、標準、設施、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
也就是說,在養老方式上,未來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為依托將成為最主要的方式。刁海峰說,我國的家庭雖然這些年出現小型化、少子化、空巢化的局面,但是家庭依然是養老的最重要基礎。
刁海峰介紹,目前國家正在研究出臺居家養老的支持政策。“比如有人建議,在同一個社區買房,子女買的同時也給老年人買,這個要有支持和優惠。另外比如老年人躺在床上,如果子女在家伺候老年人,失去工作,要出臺補貼。”
“我們要制定發展型的家庭養老政策,通過政策的激勵,實現老年人待在家里養老。”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說,應該出臺調整個人所得稅,鼓勵子女與父母共同居住,建立家庭護理人員的喘息制度,對失能老年人家屬進行公益性護理培訓等政策。“發展社會化養老的時候,不要忘了家庭養老是根本。”
在家庭養老的基礎上,社區服務是重要的依托。刁海峰說,現在很多社區建立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直接為老年人服務,這個中心就知道這個樓上有多少老年人,多少人可以自理,多少人不能自理,有多少需要提供就業和康複服務的等等,如果家庭養老能和社區相結合,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今年7月,民政部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於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根據通知,此次試點重點支持七大領域,包括培育運用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社會組織、機構和企業,支持城鄉敬老院、養老院等養老機構直接提供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推動完善相關養老服務的標準化和規範化建設,支持養老護理人員隊伍建設等。
在這個過程中,對企業來說也蘊含著一系列的投資機遇。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廣菊說,居家和社區養老是企業參與的重要舞臺,養老市場不僅僅局限於養老機構。
宋廣菊說,企業參與是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社會養老壓力持續增大,養老供給不足,養老資金缺口大,人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樣,對養老的需求不斷提高。對企業來說,正是補充養老消費缺口的機遇。目前已經有超過80家地產商進入到養老領域,開發商正在積極布局,把握朝陽市場。
民政部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開放大學社工學院執行院長烏丹星博士說,國家把健康養老產業確定為重要發展方向,出臺了20多個政策,2015年逐步消化吸收,今年是資本進入之年,整個產業發生了重要變化。“未來中國養老的市場前景非常光口,現在才剛剛起步,未來還有30年的時間發展。” 烏丹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