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港中旅和國旅集團實施戰略重組後,首次以“中國旅遊集團公司”的身份亮相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
中國旅遊集團公司方面表示,重組後的公司匯集更多資源,涉及旅行社、酒店、景區、免稅店、地產、物流、金融和郵輪等諸多業務,今後會更註重旅遊投資、海外發展等,在全國建設旅遊休閑目的地,並且將借鑒三亞免稅城模式,在全國提升旅遊項目。
“中國旅遊集團公司組建後,集團共有5萬名員工,集團的資產總額已經近1500億元,麾下已有香港中旅(0308.HK),中國國旅(601888.SH)和華貿物流(603128.SH)三大上市公司,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利潤總額近60億元。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旅遊央企。” 中國旅遊集團總經理姜巖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重組後的中國旅遊集團公司,有1000多個經營網點,遍布中國30多個省市和海外20多個地區,匯聚了國旅總社、中旅總社、香港中旅社、中國免稅、維景等品牌。業務覆蓋旅行社、酒店、景區、旅遊地產和郵輪等多個領域。
“從戰略目標上,力爭到2020年,中國旅遊集團運營管理的景區達到30個左右,同時年景區接待遊客數量平均增幅15%,年營業收入平均增幅20%左右。”中國旅遊集團總會計師張逢春告訴記者,將聚焦生態環境良好,歷史遺跡豐富的地區來結合自駕房車和徒步旅遊線路;聚焦海洋、冰雪、綠色和休閑等特色主題,推動特色化、品質化。
港中旅集團創立於1928年4月,是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業界認為,港中旅和中國國旅的合並,主要還是受國企改革大環境影響。根據《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主業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原則上都要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積極引入其他國有資本或各類非國有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此舉也可視為是國資委為了減少央企數量。
“港中旅與中國國旅二者合並後將成為亞洲最大旅遊企業。他們的合並相當於新一代中國旅遊企業巨無霸誕生。”華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指出,對於外界而言,整合後的免稅店業務是備受矚目的盈利亮點。
中免集團成立於1984年,是經國務院授權,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免稅業務的國有專營公司。2004年,國務院批準中免集團與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實施戰略重組,共同組建國旅集團,成為隸屬於國資委以旅遊及免稅為主業的企業。
“我們已經發展了232家免稅店,免稅店業務在2015年在全球免稅經營企業中排名第12位。”姜巖告訴記者。
“目前我們三亞國際免稅城的業務不錯,符合預期,後期會增加餐飲等,這是我們打造旅遊綜合目的地方面的重要嘗試,但該項目有其特殊性,離島的免稅購物模式在全國難以簡單地100%普遍複制,且三亞的客源結構也不同。”中國旅遊集團副總經理李剛表示,三亞免稅城的複合業態有很強大的生命力,希望未來在全國合適的旅遊項目中借鑒一部分三亞免稅店模式,形成複合休閑業態,把文創作為延伸,提升營運效率。
除了免稅店業務,投融資方面也頗受關註。
對此,張逢春直言,中國旅遊集團公司未來會加大對外合作發展的力度,利用各種金融資本,比如產業基金、私募基金等進行發展。目前中國旅遊集團已發行相關的旅遊卡,既有銀行金融功能,還有會員功能。依托金融基礎,在獲取和開發旅遊資源方面,要擴大品牌影響力,重點要打造智慧景區,提升旅遊產品服務信息化和科技化水平。充分發揮景區的設計、開發、管理運營等方面要加大管理輸出的力度,發揮對行業的帶動力。
如今,旅遊業已經進入了資本運作時代。
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不僅僅是港中旅和中國國旅,這幾年,大型旅遊企業之間的資本動作大多非常頻繁,比如一向保守的錦江系投資了驢媽媽,之後控股了鉑濤酒店集團,一舉超越如家成為規模最大的本土酒店集團。然後錦江系又對維也納酒店實施了並購。
與此同時,如家也不甘示弱,其從美國私有化退市,近期合並入首旅酒店,還重新做了高層任命。華住則選擇與法國雅高交叉持股。攜程更是並購入股了藝龍、去哪兒等競爭對手。一時間,大型國有企業、本土民營企業、外資與國有資本之間的並購、合作層出不窮。
“旅遊行業目前正處於升溫階段,這個行業值得關註,諸多資本在近幾年都湧入旅遊業,但是行業競爭也非常激烈,中國國旅與港中旅如果完成兩者合並,相當於實現了股權多元化,合並後規模相對來說非常大,也更容易吸引各類民間資本。深化國企改革,實現更加市場化的管理。”勁旅咨詢首席分析師魏長仁分析。
談及競爭問題,張逢春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在積極開發線上業務,探究創新的“互聯網+”和“旅遊+”發展路徑和商業模式,打造複合型產品,近一步探究混合所有制試點,轉變機制,激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