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新區錦城大道758號的益民菜市南苑店是這片城市新區的主要菜市場,這個菜市場定位為公益性菜市場,由國有公司管理經營,並按照超市化標準打造新模式,業態包括蔬菜、鮮肉、水產等生鮮產品,解決了周邊居民“買菜難”的問題。
不僅如此,市場內的蔬菜業態主要采用“場企合作”模式,現在有經營商戶25家,蔬菜商家均為周邊區縣生產基地、農村專業合作社,包括金堂縣唐發基地蔬菜、碧泉蔬菜專業合作社,鴻昇蔬菜專業合作社以及益民自營蔬菜等。
通過將基地產品直接引入市場進行銷售,縮短了農產品中間流轉環節,減少了物流費用,降低了成本,其蔬菜銷售價格普遍低於周邊農貿市場,提升了市場核心競爭力。
成都市按照城鄉流通基礎設施均衡化發展要求,以規劃為統領、以政策為保障、以標準為支撐、以公益性菜市場為抓手,探索建立流通基礎設施長期發展模式,著力補強城鄉基礎設施發展短板,成為其國家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的一大亮點。
創新公益性菜市場投建管機制
益民菜市場屬於成都國有資本平臺成都商物投集團益民公司,成立的目的在於“政府惠民抓手、保供穩價”。成都益民生鮮菜市場經營管理連鎖公司副總經理聶濤表示,益民公司以“肩挑兩頭、惠民利農”為宗旨,兩頭就是農民和市民,要讓農民增收及保證市場供應和食品安全。
目前,益民菜市場與100余家蔬菜專合組織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與53家簽訂協議開展直采直銷,先後引入47家蔬菜專合社和公司入場經營,其中有21家在場持續穩定經營。聶濤說,農業專合社占比已經有70%,未來還將探索向訂單農業轉變。
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一方面節省了流通環節的費用,另一方面讓這些蔬菜專合社能夠感知市場信息。聶濤還介紹說,菜市場還和農村貧困村合作,因為他們市場信息和渠道不暢,存在農產品滯銷的問題,因此和這些貧困村開展直采直銷的合作。
不僅如此,益民菜市場還建立其自己的配送中心,這解決了一些沒有配送能力的蔬菜專合社物流配送的問題。“全市有268個傳統菜市場,采購銷都是商戶各自負責。蔬菜要經過幾道批發和物流環節。”隨著益民菜市場規模布局擴大,這種模式對整個蔬菜物流配送產生積極影響。
由於優先引入蔬菜生產基地、農村專合組織進入市場,縮短蔬菜流轉環節,降低物流費用讓利市民;同時進行合同約定,即將控價限價寫入經營合同條款,明確其所售大宗蔬菜菜價須低於周邊傳統菜市10%以上,使得益民菜市的蔬菜價格普遍低於周邊農貿市場價格。
聶濤說,益民菜市指派專人對周邊傳統農貿市場蔬菜價格進行調研對比,動態調價,實時監管,確保價格優勢。通過第三方調查,益民菜市場蔬菜價格與周邊農貿市場整體低10%~15%。2015年,成都市財政局組織的農貿市場價格調控績效評估中,益民菜市及便民店60個點位蔬菜銷售價格比周邊市場平均低15.96%。
這種新的菜市場在成都迅速鋪展開來。截至2015年年底,成都市範圍內已經建成35個益民菜市場和60個便民菜店,經營總面積超過4.5萬平方米,全年服務市民達到2000余萬人次,公益性菜市場初具規模。“我們十三五規劃提出,將公司打造成‘平臺建設+產品經營+渠道建設’的綜合性農產品流通企業,到2020年市場規模達到100家以上。”聶濤介紹說。
由於其公益性,益民菜市場的場地主要來自於政府部門無償移交、集團自建、有償租賃三個部分,就是無論是國有公司建設項目還是房地產開發商的建設項目,都必須按照市公建辦規劃建設菜市場等配套設施,建成之後交由成都商物投集團益民菜市場管理公司經營管理。
這就是成都探索創新的投資、建設、管理“三分離”模式。公益性菜市場由市縣兩級財政直接投入和降低土地招拍掛起始價兩種方式投資;通過行政劃撥、協議出讓供地和招拍掛方式保障公益性菜市場建設用地,由建設部門按照統一標準、統一備案、統一監管的原則統籌建設;公益性菜市場建成後統一移交給國有平臺公司進行資產管理。
實際上,為解決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投資大、盈利少、回報周期長、私人資本不願介入的問題,成都市益民菜市成功進行了國有菜市場資產保值增值的探索,為全國探索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模式提供了可複制推廣的經驗。
截至目前,成都市中心城區近年來規劃公益性菜市場(農貿市場)409個,目前已經建成移交投入使用190余個,在建26個。通過制定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規劃、支持政策和配置標準,探索創新公益性菜市場建管模式,有效保障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提升商貿流通產業的載體支撐能力和服務配套功能。
引導城鄉流通設施合理布局
實際上,公益性菜市場只是一個抓手和突破口,成都希望以此有效引導城鄉流通設施合理布局,促進流通設施加快建設。
成都市商務委副主任文鋒表示:“流通基礎設施的供給這一塊實際上最主要的問題是要解決公益性的基礎設施,這是短板,因為市場和社會形成的基礎設施這個不用去操心,市場和企業主知道怎麽做,那麽我們要做的是一些投資比較大、效益比較低,老百姓有需求,或者一時還很難形成市場的,需要一個痛苦的培育期的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
為了推進這項工作,成都在規劃、政策保障和標準制定上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一是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有效引導城鄉流通設施合理布局,促進流通設施加快建設。二是充分發揮政策保障作用,有效增強城鄉流通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的落地性。三是充分發揮標準支撐作用,有效促進流通基礎設施在城鄉社區配置的標準化和規範化。
在建立城鄉流通設施規劃體系方面,成都市出臺了《成都市服務業發展2025規劃》,編制完成《成都服務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構建“兩核多點”的商業空間體系,推動商貿流通設施建設,強化商貿流通業的承載能力。制定《成都市商業網點規劃》,明確批發市場、物流基地、中心城商業網點總體布局規劃;專門制定了《成都市商品市場布局規劃(2009~2020)》,規劃了商品市場集中發展區域範圍、類型。
在政策保障方面,為適應公益性流通基礎設施的發展要求,出臺了《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居住區公共配套設施建設管理的意見》,明確將農貿市場、郵政所、便民店、再生資源回收站等流通基礎設施作為強制性配套項目,列入控制性詳規,實現同步規劃,明確規定對於擬上市出讓土地,規定的流通基礎設施必須與主體建設項目同步建設,為城鄉社區流通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在基本配置標準方面,成都將流通基礎設施納入了城鄉社區配置標準。出臺《關於進一步提升重點鎮、一般鎮、涉農社區及村(農民集中居住區)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配置標準的指導意見》,規定農民集中居住區、涉農社區分別按照“1+21”、“1+23”的標準配置流通和便民服務設施,推動流通服務向農村覆蓋、流通設施向農村延伸。
在此基礎上,針對城鄉社區需求結構變化和流通現代化要求,確定了以流通為重點的“1+5+N”的社區綜合服務配套標準,即建設1個社區便民綜合服務信息平臺,菜市場、生活服務中心、養老中心、醫療服務中心、便民超市等5項基本服務配置,以及其他N項多樣化服務項目。在城鎮新型社區開展“小街區規制試點”。出臺《成都市“小街區規制”規劃管理技術規定》,明確將農貿市場等流通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納入社區綜合體。
在規劃、政策和標準之後,關鍵是要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事實上,這也是一個全國性的課題,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應該采用什麽模式?很多地區采用投建管一個主體的模式,但這並不符合公共財政的使用要求,從公共財政的角度來看,必須要考慮到投建管分離。
在這一方面,成都探索出來一套比較好的機制,就是投建管分離。由政府投資與社會開發商投資等多渠道、多種方式來統籌建設公益性基礎設施。建好以後交給國有相應的平臺和運營實體去經營。因此就形成了投資、建設、管理三分離的模式。
基於以上綜合施策,成都通過制定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規劃、支持政策和配置標準,探索創新公益性菜市場建管模式,有效地保障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大大提升了商貿流通產業的載體支撐能力和服務配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