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民幣逼近6.8 別老想著換美元了

10月24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官方收盤價報6.7718,較上一交易日官方收盤價跌119點,不斷逼近所謂的“6.8新鐵底”。

為什麽人民幣近期“跌跌不休”?央行是否會再度出手維護匯率穩定?所謂的“鐵底”究竟在哪里?普通民眾最關心的則是——現在還應該去換美元嗎?

中國銀行某外匯交易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人民幣近期走貶,居民換匯(拋人民幣、買美元)的動能較大,現在銀行的售匯價格都不好(比即期匯價貴),這時換匯可能並不那麽劃算。”

未來,人民幣匯率的大趨勢則是更為市場化,央行將逐步減少幹預,這也是人民幣進入特別提款權(SDR)後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原委員余永定早在今年3月就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我的建議是:央行停止幹預外匯市場,讓匯率自由浮動。作為過渡措施,央行可以采取寬幅釘住貨幣籃的匯率制度。”

當時余永定的建議似乎也是當前的趨勢。人民幣在10月1日正式進入SDR後,匯率波動的確更趨市場化。

人民幣迎內外夾擊

10月24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7690,創2010年9月9日以來最低。截至北京時間10:10,美元/人民幣報6.7722;美元/離岸人民幣報6.7805,刷新逾六年低點。截至同日19:33發稿前,美元/人民幣報6.7703。

眼下,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為“上一日收盤價+CFETS一籃子貨幣變動”,而美元在CFETS一籃子貨幣中的占比約為26%(13大貨幣中排名第一)。在這一機制下,內部和外部的雙重因素主導了此輪人民幣下行。

從外部環境看,美聯儲12月加息成為市場共識,加息概率近期持續上升。截至北京時間10月24日,美元指數進一步走強至98.80,這使得人民幣承壓;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10月21日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94.30,按周跌0.34。

除了美元以外,就外部因素看,一籃子貨幣中的其他貨幣走勢也加劇了人民幣的貶值壓力。10月20日歐洲央行宣布維持購債規模不變,這導致歐元暴跌,美元被動升值,也使得人民幣積累了一定的貶值壓力。

除了歐元外,日元、加元也同時走貶,三者在美元指數中的占比分別為57.6%、13.6%、9.1%,三幣齊跌推升美元指數走高,通過中間價定價公式傳導到人民幣端,人民幣中間價貶值。

民生宏觀表示,截至10月24日7:30,外盤主要貨幣24小時變動:美元 0.37%、歐元-0.43%、日元0.14%、加元-0.86%、澳元-0.29%、英鎊-0.29%、新西蘭元-0.47%。

此外,中國內部的因素也不可忽視——以結售匯逆差為代表的跨境資金流動則是主因。 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銀行累計結售匯逆差1.6萬億元人民幣。9月,銀行結售匯逆差1897億元人民幣,較8月逆差規模(8月逆差收窄)擴大1263億元人民幣。其中雖有旅遊、留學購匯高峰的季節性因素,但也顯示資金流出壓力加大。

美元指數破100在望

盡管當前的人民幣匯率取決於一籃子貨幣,但美元仍占有較大比重,因此未來美元的走勢至關重要。

資深外匯交易員顧馳對本報記者表示:“美元指數一度已突破98關鍵點位,那麽之後離99、100就已經不遠了,近期極限看到105。”

“100問題不大,要是加息的話,美元指數就直奔105了。”易信金融總部中國區首席交易官孫宇告訴記者。

回顧美元的歷史走勢,也不難發現美元當前仍處於強勢周期。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鄭聯盛分析稱,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元指數呈現周期性波動的特征,每次貶值周期大概持續10年,而每次升值周期大概持續5~6年。“我們認為本輪美元升值周期的起點是美聯儲宣布準備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的時點,即2013年年底。美元保持相對強勢具有利率、購買力以及競爭力等短中期的基礎,特別是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強化和歐洲銀行業風險以及英國脫歐風險的持續暴露,將強化美元指數的短期走勢,美元指數突破100或將在近期實現。美元保持相對強勢亦反映在了期貨和期權市場多頭持倉之中。”

(來源:盤古智庫宏觀周報)

“但是,值得註意的是,由於貨幣政策的市場預期管理成為了重要的政策工具,市場參與主體往往會更好地反映政策的預期,在三個美元周期波動中,美元指數的波峰和波谷的落差值在縮小。” 鄭聯盛稱。

此外,加息的預期也有利於美元走強。9月份美國非農就業增加15.6萬人,雖略低於市場預期,但仍然是較好的就業狀況。美聯儲在12月份加息的可能性較大,這將直接導致美元與歐元、英鎊等的利差變化,形成對美元保持強勢的利率平價支撐。

當然,也不乏觀點唱衰美國經濟,認為美國並未像表面那般強勢複蘇。但是,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劇之際,“比差遊戲”似乎已經成了主題,英國脫歐的長期不確定性和歐洲銀行業風險都使得美國的經濟優勢得以凸顯。

先別急著換美元

雖說美元未來仍具備上行動能,但關於“是否要換美元”這個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仍需要三思而後行。

先來算一筆賬。就美元的升值空間而言,主流中外資機構預計,今年末美元/人民幣可能為6.67~6.85區間,可見人民幣年內貶值幅度最多為2%左右。此後,隨著中國外部競爭力的上升,人民幣此後幾年不乏再度升值的可能性。例如渣打銀行便預計,美元/人民幣在2016年料為6.67,2017年則為6.66。

此外,換匯成本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點。正如上述中行外匯交易員所述,如今銀行售匯(賣出美元)的價格並不便宜。截至10月24日18:05,中國銀行的現匯、現鈔賣出價為1美元兌6.788人民幣,而同時的美元/人民幣即期匯率則約為6.772,可見現實的換匯價格比理想中高出了160個基點左右,如果換匯金額大,那麽這是一筆不小的成本。

退一步來說,換了美元後要如何投資?據本報記者從幾家國有銀行處了解到,目前銀行仍然維持每年每人5萬美元的換匯額度,如果單日換匯超過3000美元則需要預約,同時也提供美元的外幣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為1.9%。相比之下,就人民幣定期存款產品而言,2~5年期的存款利率在2.2%~3.5%之間,同時也有不少銀行理財產品的利率高於4%。

綜合而言,如果不是未來存在留學或出境需求,大量持有美元的成本不低。而即便假定年內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到6.85,按當前購匯價格6.788計,持有美元屆時可獲得升值收益近1.1%,再加上理財收益1.9%,總計收益約3%,也遜於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

此外,對於企業而言,美元升值的成本在於,以美元計價的外債償還負擔加重。不過,余永定此前也對記者表示:“即便如此,我們也沒有必要過於擔心。”

“假設中國企業的外債為8000億美元,大致相當於5.2萬億元人民幣。即使人民幣貶值20%後,該筆債務上升到6.5萬億,企業償債負擔增加1.3萬億。據一些研究機構估計,2014年中國企業債務為GDP的140%,約為78.4萬億元人民幣。目前企業債務大概會明顯高於此數,假設為80萬億。1.3萬億也只占企業總債務的1.6%。”在余永定看來,更應該擔心企業的總體債務,而不是人民幣貶值導致的少數企業外債負擔的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1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