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火的是產品,難的是監管醫美平臺,誰來“整形”?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0345

2016年8月12日,上海執法人員搗毀一家非法醫療美容窩點。由於管理漏洞,部分醫美平臺,已經成了非法醫療美容機構和三無產品的銷售管道。(東方IC/圖)

“絕大多數醫美第三方平臺,缺乏資質審核的能力。”

在一些醫美平臺上,排名靠前的多半是無名的“小機構”,產品價格經常低到“不可思議”。

由於缺乏有效審查,一些醫美平臺,正成為違規違法醫美產品的擴散通道。

剛過七點,婷婷就收拾妥當、準備出門了。她要橫穿上海,上門為顧客提供“無針水光”的服務。

婷婷是自稱國內領先的美容業O2O平臺“河貍家”的美容師。從業六年多,她卻在2015年辭去了在美容院的工作,擁抱移動互聯網。自此,世界上少了個美容院里的按摩師,卻多了個能利用網絡接單,並提供上門服務的三星級“手藝人”。

在婷婷的網絡店鋪內,無針水光是最熱銷的產品之一。想要預約,方式簡單至極:

“下周二下午有空嗎?”

“空。”

“如果我來做無針水光,提前通知你。”

“好。我提前排出時間。”

河貍家平臺上的幾個字,幾乎就可促成一單396元的“面部+無針水光”生意。

根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它具有創傷性或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容貌和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複與再塑,屬於“醫療美容”。標榜著“無創”,婷婷將無針水光默認為“生活美容”,“無需醫生資質,平臺上很多店鋪都在做”。

“一點創面都沒有,液體怎麽進入人體呢?”原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註射中心主任全玉竹覺得這種說法“很扯”,“先不論產品的真假,美容師往往缺乏無菌概念,操作過程中極易發生汙染,導致不良癥狀的出現。”

包括註射、激光療法在內的微整形術,由於見效快、風險小,正成為醫療美容中的主流方式。根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的測算,2014年全球醫美總量約2020萬例,非手術類占比52.3%,其中肉毒素、玻尿酸註射合計占比高達70%。

在中國,這些業務,現在正被多種互聯網醫美平臺占據。新氧、更美、美黛拉、悅美……目前市面上的醫美平臺超過30家,幾大“巨頭”的用戶規模均達數千萬,入駐的機構、醫生也以千、萬級計。醫美平臺的興起,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醫療美容服務,也滋生了新的問題。

超範圍使用的“水光針”、從未批準的美白針、嚴格禁止的“血清嫩膚”,沒有資質的醫美單位和人員,畸低的產品價格……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由於缺乏有效審查,一些醫美平臺,正成為違規違法醫美產品的擴散通道。

違規項目上線

登錄各大醫美平臺,輸入關鍵詞“水光針”,可以找到上百條信息。在商家的宣傳中,水光針是“通過水光註射,將玻尿酸輸送到真皮深層”的技術,補水時間是面膜的一千多倍,能讓肌膚長時間保持水嫩光澤。

在更美App上,上海首爾麗格醫療美容醫院稱,其使用的水光針為“水光禾雅”。根據產品的註冊證編號,南方周末記者登錄食藥總局官網查詢發現,產品確實存在,不過卻明確標註“臨床適用於眼科手術”,不包含面部美容。

目前,食藥總局批準使用的註射材料只有三種——透明質酸鈉(俗稱玻尿酸)、膠原蛋白和肉毒素,且每一種都有特定的品牌。但在幾乎所有醫美平臺上,都存在“美白針”這項業務。

“親,我們的美白針是‘大S’版本哦……”在新氧App上,上海星和醫療美容門診部客服介紹,針劑的基本成分為傳明酸、維生素B、C以及抗氧化成分,采用德國和日本的進口配方,醫生將根據顧客的不同體質調配,“建議一周一次,連續5-6次就會有比較顯著的效果,美白效果一般能維持3-8年。”

但實際情況卻是,傳明酸、維生素C等主要成分,國家並未批準用於醫療美容,其臨床適應證也並無“美白”之說。

2015年9月,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發布安全警示:“美白針”類產品具有潛在不安全性而且無效,其從未批準任何皮膚美白或膚色增白的註射藥品。

2016年4月,法國國家醫藥保健品安全署也決定,禁止銷售用於皮膚美白或提亮膚色的註射產品,解釋是:“這類產品通常由靜脈、肌肉或皮下註射,這種方式本身就存在很高風險。產品所包含的某些物質,其使用安全尚未評估,可能會危害健康。”

法國毒物控制中心的既有案例也表明,美白針類產品可能會使消費者產生惡心、腹部不適、頭暈、心悸等不良影響。

清潔消毒,手肘靜脈抽血10-20毫升,將抽取的血漿放入離心機,提取含有高濃度生長因子的血小板,將其註射到面頸部皮膚組織間——另一個聽起來很“高大上”的項目,叫做“PRP自體血清嫩膚”,同樣也是各醫美平臺普遍開展的項目。商家宣稱,該項目能改善皮膚粗糙、淡化色素沈著、去除細小皺紋。

不過早在2005年,原衛生部就曾發文,“對於既無基礎研究結論,又未經過臨床研究的血液療法,一律停止臨床應用。”並特別點名“血清療法”。

“涉及血液制品的操作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現感染和敗血癥。”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整形外科教授孫寶珊評價,這項技術用於抗衰老前景上或有可能,但絕不應該在研究未明的情況下盲目推廣。

在日本、韓國、香港地區,這個被稱為“僵屍美容”的醫美項目確曾風靡一時。但2012年,三名香港女子在接受完該項“血清療法”後,出現敗血性休克,其中一人最終不幸死亡。經化驗,其血液中含有數量驚人的膿腫分枝桿菌。

香港的慘劇發生後,原上海市衛生局責令開展此項業務的當地醫療機構停止服務。但四年過去後,“僵屍美容”重現江湖。

南方周末記者聯系新氧、更美,詢問為何入駐平臺的機構開展此類國家尚未批準的項目。截至發稿,更美對此問題未正面回應,新氧則沒有回複采訪請求。

資質審核,管用嗎?

某種程度上,醫美第三方平臺的興起,是行業矛盾爆發的結果。

在醫療美容市場中,民營機構居多。由於缺乏公立醫院的知名度,加之品牌的缺乏,市場推廣成本高居不下。通常情況下,民營美容醫院的營銷費率在30%以上,侵蝕掉超過50%的毛利潤,70%的資源用在獲客上。這導致普通醫美機構的凈利率僅為3%-5%。

浙江一家民營美容醫院的負責人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民營美容醫院的獲客模式一般有兩種。除了打品牌廣告,“轉介紹”也相對常見——“業務員”專門在美容院、美甲店、女性相關場所聯系客戶,導流到美容醫院,然後和美容醫院分錢。“有些醫院你壓根就沒聽說過,但經營收入卻高得嚇人。”這位負責人透露,這些機構一般采用的就是“轉介紹”模式。

國內知名研究機構清科研究中心曾做過統計,一個到院客戶的成本通常在2000元以上,而平均每3個到店的客戶中,只有1個能成功轉化為消費客戶。這意味著,一個消費客戶的成本至少在6000元。

獲客成本極高、廣告轉化率低,成了民營美容醫院的痛。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成本往往被轉移到消費者身上,以高額的消費價格呈現。價格不透明、互聯網搜索競價排名,對消費者而言,這絕非一個健康的商業模式。

“我們當初選擇醫美創業,就是因為這個領域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美黛拉聯合創始人張丹萍坦言。

以經驗分享、醫患交流和折扣電商模式而出現的醫美平臺,在投資人的定義中,被各方寄予厚望——為醫美機構提供多元化的渠道選擇,降低營銷成本;為消費者提供醫生、項目、產品等全方位信息,幫助消費者快捷地找到心儀的醫院和醫生。

服務好消費者的同時,醫美平臺還要承擔起對線下醫美機構的監管責任。

目前,對於申請入駐的醫療美容機構,平臺方會派專人審核由政府頒發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和《營業執照》。因此,入駐各大醫美平臺的機構,基本都具有資質保證。

但也不排除“漏網之魚”——在新氧App上,一家認證為“成都shining素顏定制工作室”的機構,其服務項目中赫然顯示著“水光針療程”。不過,南方周末記者登錄四川省衛計委官網,並未查到該機構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

更美App聯合創始人王思璟介紹,對於入駐更美的醫生,平臺方要求醫生提交國家衛計委提供的行醫資格證書,包括但不限於醫師資格證、執業醫師資格證和醫學美容主診醫生資格證。外國醫師來華短期行醫,還必須取得外國醫師短期行醫許可證。

不過,真正讓公眾擔憂的,是合作開始後的審核。目前,幾大“巨頭”的用戶規模均達數千萬,入駐的機構和醫生數量也以千甚至萬計。

“診所究竟用了什麽藥品?醫療器械是否有三證?第三方平臺如何把控?”北京伊美爾幸福美容醫院(以下簡稱北京伊美爾)院長丁陽說,讓平臺方跟蹤每單操作,這顯然不現實,“有時連醫生都沒法辨別產品的真偽,平臺方的工作人員能做到嗎?”

“絕大多數醫美第三方平臺,缺乏資質審核的能力。”這是丁陽的看法,也是不少業界人士的觀點。

目前,更美、新氧已經上線了一款藥品真偽掃碼工具,幫助用戶在線下醫療美容機構消費時了解藥品的情況。但在更多的平臺,產品的真偽仍需消費者自己評估和判斷。

平臺方需承擔信息審核義務

在北京德和衡律師集團(上海分所)專職律師郭乘希看來,醫美平臺的本質就是廣告平臺。無論是團購促銷、用戶點評還是邀請名人分享體驗,都是為了吸引消費者,進而吸引更多的醫美機構入駐。

“對於醫療機構的資質、發布信息的真假,醫美平臺有責任和義務進行審查。”郭乘希說,平臺方發布不實信息,如果沒有造成後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也可對其進行監管和處罰。按照廣告法的規定,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服務的虛假廣告,造成消費者損害的,“其廣告經營者、發布者、代言人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

2015年,郭乘希代理了“中國消費者赴韓整形遭毀容”一案。當年9月,數十位戴著墨鏡、口罩的中國女子徘徊在韓國首爾明洞商業區,手舉橫幅,展示並抗議在韓國多家整形醫院的遭遇。微微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在註冊了新氧App的賬號後,她收到了平臺推送的韓國拉斐安醫院信息,於是便通過新氧,和韓方醫院的客服取得了聯系。

沒想到,在拉斐安醫院做完雙腭手術後,微微看上去就像個“癟嘴老太太”——上牙凸出,下牙凹陷。正常人的上下牙能夠碰到,但微微卻無法做到。甚至連吃飯都成了大問題,有韌性的面條咬不斷,無法跟正常人一樣進食,只能吃半流質,體重掉了整整20斤。

手術失敗後,微微聯系新氧的工作人員,索要醫院和醫生的資質,得到的答複卻是:“這不能給消費者,需要得到醫院和醫生的同意。”

無奈之下,微微和律師郭乘希飛赴韓國拉斐安醫院。院方最終承認,醫院並沒有該醫生的行醫資質。而此前,新氧客服和微微的私信截圖里,卻充斥著類似“名醫”等字眼。

郭乘希認為,新氧存在虛假宣傳的事實,依據廣告法第38條規定,發起對新氧的集體訴訟。最終,新氧向受害者承諾,將協調韓方醫院進行調解。

在實際操作中,醫美平臺如何保證信息的真實性?

“每天24小時,更美通過後臺技術和人工的雙重手段,對廣告、違規、虛假信息進行甄別和處理。”王思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此外,平臺會根據用戶評價、案例數、活躍度等因素,通過特定算法對機構和醫生進行排序,盡可能保證客觀。

不過,丁陽仍然對醫美平臺的信息真實性表示懷疑——在一些醫美平臺上,排名靠前的多半是業內默默無名的“小機構”,這些機構的某些產品,價格經常低到“不可思議”,甚至低於成本價。

平臺方為了聚攏客戶,希望診所多發布項目,也希望服務的價格越低越好,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埋單,這無可厚非。“如果低價只是短期行為,還可以理解為讓利給消費者,以此招攬客戶。但長期如此,線下醫美機構根本無法維持,產品質量真能像宣傳的那樣嗎?”丁陽說。

他坦言,作為一家創立了近15年的整形醫院,北京伊美爾雖然已經入駐了新氧、美黛拉,但合作只是為了在消費者能夠查詢到的渠道保持出現。“我們出現了,僅此而已。”他說,作為國內較為知名的大型品牌,公司需要保持品質感,“如何開展深入的合作,仍有待探索”。

“大型醫療美容機構一般不會在醫美平臺上投入太大的精力,也不會和平臺上的小機構PK價格。”一位不願具名的整形醫院負責人透露,規模越大的機構,在平臺上出現的可能性越小。

除去品質感,利益分成也是考量的因素之一。普遍的行情是,醫美平臺會要求線下醫美機構按20%-50%不等的比例分成。

對於和醫美平臺的合作,浙江上述民營美容醫院的負責人,目前仍保持觀望態度。此前,他曾拒絕過一家醫美平臺的合作,“他們要求20%的分成,我哪有這麽多的利潤空間給它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0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