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為什麽總是朱嘯虎? VC的馬太效應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14/159230.shtml

為什麽總是朱嘯虎? VC的馬太效應
42章經42章經

為什麽總是朱嘯虎? VC的馬太效應

少數的最好的公司帶來絕大多數回報,而少數的最好的基金又掌控著這些少數的最好的公司。

“大聲宣揚好的,偷偷埋掉死的。”

哈佛商學院的高級講師 Shikhar Ghosh 這麽評價 VC 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們。

他曾經研究過超過 2000 家被 VC 投資的初創公司,其中有40%的公司以倒閉告終,而如果站在 VC 回報的角度,有95%的公司都沒有帶來應有的回報。

Cambridge Associates 是一家投資 VC 的咨詢機構,他們也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就他們所說,3%的 VC 公司最終獲得了95%的行業回報,而且這頭部3%的基金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有太多改變。

這首先說明投資本身就是一個極其具有頭部效應的事情,少數的最好公司帶來絕大多數回報,而少數的最好的基金又掌控著這些少數的最好的公司。

同時又說明,投資是一個具有極強馬太效應的事情。人脈、資源、track record、經驗、判斷力等等,這些大概率都是隨著時間增長而增長的,而且是做的越好,exposure 就越好,就反過來越有成長的機會。

比如今年國內投資的大風口有兩個,上半年是直播,下半年是自行車,而朱嘯虎自己一個人占了映客和 ofo 兩個項目,趕上了 VC 屆的半壁江山。再加上之前的餓了麽,滴滴,小紅書,不得不讓人問一句:

“為什麽總是朱嘯虎?”

這當然一方面取決於其對行業和人的判斷力,但另一方面就是馬太效應的影響。朱嘯虎投資的公司風格都異常明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首先市場規模大,第二可複制,可非線性的高度複制,第三個可防禦”。

從餓了麽、到滴滴、再到 ofo,這些項目都是找到了一個巧妙的切入點,借著大的潮流,撬動了整個行業,這個行業還必須得是影響到所有消費者的大行業。此外,這幾個項目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執行力和規模效應的作用,遠大於技術或其他壁壘。或者換句話來說,這一切都是套路。

上次我去給 DCM 的合夥人 Hurst林欣禾 做訪問,他一直強調 DCM 在投後上對已投企業做出的幫助是最大的:“作為投資人,我們對業務肯定不如創業者自身清楚,但我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投融資,這塊我們肯定是最懂的,所以投後能幫上最大忙的部分之一就是幫搞錢。”

而對於規模效應為主的企業來說,融資節奏和金額就是一切,團隊只要學習能力能跟上,誰拿到的錢多,大概率就可以把其他人甩在身後。所以朱嘯虎在其選擇的方向上能起的作用就無比之大。

就是因為馬太效應的存在,朱嘯虎個人已經變成了一個幕資品牌,他投出越多的明星案例,往後就有越多的基金認可他投資的標的,那他所投的企業就越容易拿到下一輪,也就越容易在規模效應和資本募集的遊戲中勝出。

“最終的成功者,未必能力有多強,很多時候成功是因為在正確的時間點上站在了正確的風口上。”朱嘯虎如是說。

而我一個朋友對朱嘯虎的評價也是相當經典,她說“朱嘯虎已經是一個有自造風口能力的投資人。”這就是一種馬太效應的大成。

從藍湖資本出走的胡博予既在金沙江跟過朱嘯虎又在 DCM 跟過林欣禾。所以你會發現他的投資方式也有些類似的痕跡,比如其對於美菜的投資,就是在一個大賽道上,選擇一個有足夠大 upside 的事情,借助資本美菜快速沖到行業第一位,後續的接盤俠自然接踵而來。

所以,要做大事情,首先要舉一面大旗。為什麽過去造反的人都要拉個皇親國戚,找個名正言順的名義?本質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做投資有幾個心態上的不同境界:投到項目,投到能拿下一輪的項目,投到能退出的項目,投到能成為獨角獸的項目。很多剛入行的人停留在第一層,有些經驗的在第二層,一些老將在第三層,而只有有足夠大野心的才在最後一層。

比如愉悅資本,專註於車房等領域的投資,這本身就是會持續出獨角獸的賽道。所以其有機會投資蔚來汽車,又領投了 Mobike 的A輪融資。

又比如熊貓資本,作為一家專註早期投資的新基金,敢一反常態的在 B 輪去領投 Mobike,最終在市場下行之中闖出來了一點名堂,這個 credit 也是一定要給他們的。

畢竟,VC 經濟學中各種已有數據已經表明,只有獨角獸才能成就一只基金,而新基金要出頭,要更有自己的標簽,要冒更大的險。

愉悅資本專註於車房領域,是讓專業度和人脈資源等的馬太效應能夠在垂直領域發揮到極致。而熊貓資本敢於豪賭,也能讓基金品牌未來借勢馬太效應而崛起。

投資是講運氣的。但運氣和能力也是相輔相成的,越早運氣好,就越早能接觸到更好的資源,而讓自己變得更好更有準備,這也是馬太效應的另一種體現。

作為 14 年入職的這一批 VC 從業者之一,我和其他人趕上的是 O2O 的尾巴、不怎麽容易快速出頭的互聯網金融、有史以來坑最多的 B2B、虛無縹緲更多存在在概念中的消費升級等等所謂的風口。

和我同儕的這批人里聰明人極多,但到現在為止有實在成績的還不多,我覺得時間不夠是一方面,運氣更是在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0年-12年進入 VC 的那一批人,現在多半事業有所成,甚至有所大成,因為大勢如此。

比如社交平臺的際遇是就是五到十年一遇的,移動浪潮成就了三年上市的陌陌,而陌陌又成就了經緯創投最年輕的合夥人王華東。我相信,哪怕王華東對社交再有研究,也很難在這兩年的市場中有所建樹了。(萬一哪天 VR 平臺真的崛起了,里面一定有一大波社交平臺項目是出自經緯、出自王華東之手,這是王華東和經緯的馬太效應。)

我在 為什麽“持續賭小概率事件”的人才能成功?這篇文章中總結了那些最成功的公司都是隨著科技浪潮而紮堆成立的。其實,基金也是一樣。經緯中國成立於2008年,創新工場成立於2009年,真格基金成立於2011年……經緯最早的時候廣撒網布局移動互聯網,還曾經被人詬病,後來事實證明了其正確性。而至今在圈內,很多人對真格基金的投資方式仍然有正反兩面不同的看法。

華創資本合夥人熊偉銘曾經在知乎上發文提出過一個有意思的觀點:

徐老師壓根兒就沒按照傳統的 VC 計算方法來估算回報(比如我們一般只能用管理費來支付各種雜費,包括針對創業者的營銷),但徐老師是在用這個基金計算市場費用的 ROI:

假設一個億的總盤子(忘掉管理費吧,少的可憐),天使階段能有10%的項目最後實現退出就很了不起了,那麽這 1000 萬投到了當年的蘭亭集勢、聚美優品等公司里面去,剩下的所有投資其實都是真格基金的營銷費用,只不過,這些營銷費用並不是贊助各種大會,而是贊助各種創業者。

只要這個創業者確實有些獨到之處,這麽廣泛的撒網使得徐老師基本上覆蓋了 GDP 里面的所有行業。這些創業者反過來成為真格基金的推廣大使,帶來大量的創業者『流量』。所以真格從來不做行業研究,只關註創業者自身是否有出成績的潛力以及帶流量的能力(意見領袖)

所以,真格最終不是在投資某個項目,而是在投資“早期創業”這個市場本身,如果看準了天使期項目會火,那麽去撒錢到整個早期投資市場,大概率也是能夠得到足夠多的回報。這是已經把馬太效應運用到整個行業。

但這種投資是有很強的時效性的。為什麽創新工場和經緯去年開始就從早期投資向 B 輪甚至更後期轉?就是市場環境變了。而真格今年上半年還仍延續了幾年前的投資風格,到最近才募集了一只成長期的基金,是否投資策略轉變的速度略微滯後?這可能要幾年後才有答案了。

接觸投資這個行業越久,我就越相信:人不能和市場鬥,人能做的最多是讓市場早來半年,或者晚走半年。但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總會走。

qrcode_gh_3e5d3b151ac4_1

投資基金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7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