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VC追求的是小概率成功事件。
文|青山資本創始人 張野
經常有人問一個創業項目的方向、團隊、模式對不對,這樣的問題我被反複問過至少不下1000遍,怎麽去解答呢?
方向、模式是一些表現層的東西,現在商業社會變化很快的,這種表現層的東西每個月都會有變化,其實當你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我覺得還是要從事物的本質出發,尋找投資、創業的內核邏輯。
天使投資是追求小概率事件
我身邊有很多投資人,他投資可能是因為想做公益、慈善,也有一些人為了情懷,喜歡哪個領域就投資它,我們今天所討論的投資是建立在本質是賺錢或者盈利的前提下,我們不討論情懷和公益性的東西。
投資這個概念很大,投資行為有很多種,有股票、債券、外匯等等,VC與其他投資行為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絕大部分的投資行為是在規避小概率系統性風險的基礎上去追尋一個相對高額的收益。
那天使投資或者早期VC是什麽呢?
恰恰相反,我們是在追求小概率成功的事件。
大家都知道早期投資成功概率有多少吧?也許早期投資的成功概率只有5%或10%。當你做了投資決策投他一筆錢,你應該清楚地知道這個項目會給你帶來現金回報的可能性一般不會超過10%。換句話說,你投他的那一瞬間你就會知道有90%的可能性這個錢打水漂。
這樣的投資行為在其他行業很少存在,天使投資是一種特殊的投資方式,追求小概率事件,而不去規避大概率的風險。
在這里面概率很重要,天使投資或者VC最終就是一個概率遊戲,你只是在這個概率範圍里面是否做得更好而已。
我想跟大家玩一個遊戲。
前提是作為一個投資人,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看到市場上所有的項目。
拿一個數據來說,從2010年到現在我們創業公司總量應該在160萬左右,數字不一定準確,如果你想看到所有的創業公司,哪怕跟一個創業者聊只要10分鐘,一天24小時去看,大概需要30年,所以一個投資人看完所有的項目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玩這個遊戲的前提是我們不可能看到市場上所有的項目。
在這個前提下,在我們只能看到市場上一部分項目的前提下,怎麽能夠讓自己的效率最大化,得到的效果最好?
舉兩個例子,假設兩波人,一波是男生,一波女生,你的時間和精力只能夠看到其中的一波人,你看哪一波人?
我想大部分人會選擇看男生,為什麽?不是說女生創業不行,而是通過過往的數據或者歷史可以看到男生成為企業家的概率相對大一些,如果你的時間有限只能看一波人的話,我相信你會看男生這一波,這是概率。
假如還是兩波人,一波人是25-45歲之間,另外一波人是25歲以下到45歲以上的,你看哪一波人?
我想是25-45歲之間這部分人,它成功的概率比那一波更大,你時間有限,你應該讓你的時間最高效。
投資講概率,概率會優化你的時間,提升你的效率,讓你的投資得到一個相對好的回報,這是天使投資和VC本質上的東西。
早期投資的邏輯和兩個機會
在概率之上,每個機構、投資人都有自己內核的投資邏輯,你可能基於你的邏輯做一些判斷,我分享一下我們的邏輯,我們基於什麽來判斷項目。
天使投資其實比較模糊,隨意性比較強,也沒有一些特別能夠量化的數據和方法,我們還是有一些判斷的標準,我認為早期投資就是在尋找兩個機會:
機會一:在行業、產業變革當中尋找機會 過往十幾年隨著科技進步帶來的相關產業和行業變化,我們尋找到很大的機會,出現了很大的企業,投資里面也獲得了不錯的回報。行業變革我想很好理解,近些年來顛覆性的企業都給我們非常直觀的印象。
我講一個小故事,我們家的小區有一對老夫婦開一個便利店,開了十幾年,就以此為生,最近五年多他發現他的生意不斷地變差,營業額越來越少。他想,為什麽這樣?他第一個反應肯定是這個小區里面又開了很多雜貨鋪搶了我的生意,但是發現並沒有,還是只有他一家。
那為什麽他的生意會越來越差呢?
他想不到,他的競爭對手或者是導致他生意變差的是網絡、電商,像淘寶、京東,甚至愛鮮蜂之類的,就像兩個巨人在賽跑,被踩死的螞蟻根本不知道巨人眼里沒有他,巨人眼里是另外一個巨人,螞蟻只是被順路毀掉的,這是行業變革所帶來的。
機會二:在企業家的更叠中尋找機會
這也是我們青山資本最為看中的一點。
每個時代對當下的企業家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對企業家所具備的素質和素養有不一樣的要求,我們知道從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大體上經過了三代企業家:
第一代是80年代這一波個體戶,代表就是牟其中,他是第一代的企業家代表。那時候沒有《公司法》,所以沒有私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大家都是個體戶,在個體戶里面牟其中做的很好。
第二代是90年代,在《公司法》結構下成長起來的,像馮侖、王石。
第三代是以BAT為代表的企業家,比如說馬化騰。
我們會看到這三代企業家有著明顯的差異,他們身上的標簽、素養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我們舉個例子,假如說我們讓馬化騰回到80年代創業,他可能會成功嗎?我覺得可能性很低,為什麽?因為他不滿足80那個年代對企業家的要求,假如說牟其中到現在重新再創業,能成嗎?也許能,但是幾率很小。
90年代這一波企業家講的是八面玲瓏、中庸之道等等,依托有限的特殊資源去做一些相關市場化的事情,新一代的企業家是怎麽樣呢?講求以市場思維、用戶思維為導向,長板足夠長、個人色彩比較濃,我們這個時代對企業家的包容越來越大了,以前的企業家對他的道德要求或者個人色彩要求很強,現在我們很包容了。
所以,每個時代的企業家不一樣,每個時代對當下時代的企業家要求也不同,從過往看未來,下一個時代也一定有完全不同的一批企業家。
那麽,早期投資是什麽呢?
就是你提前去發現這批人,投資他就對了。你去判斷哪些人會成為下一個時代的企業家,你找到他投資他,這就是早期投資最本質的邏輯。
那他做什麽重要嗎?
重要,但是沒有那麽重要。
如果你堅信他是下一個時代的企業家,他符合你心里面下一個時代企業家的畫像,他現在正在做什麽並沒有那麽重要,如果他一定會成為那個人的話,你現在投他失敗了,再投下一個就好了。
他一生不會創業1000次,10次之內就解決了,10次之內如果他真的成功了,他給你帶來的回報絕對不是10倍,至少是100倍、1000倍,這個邏輯就跑的通。
所以我們更在乎第二點,在企業家的更叠中尋找機會。
聽起來好像有點道理,但是怎麽做呢?
每個人心中對未來企業家的畫像都不一樣,可能我心里想的什麽樣的人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十年的馬化騰,和你心里想的那個人也許不一樣,這就是天使投資或者早期投資最神奇或者最微妙的地方,因為我們有差異。
有一些基礎的條件還是要具備的,雖然說我們的畫像有差異,但是基本點是趨同的。
比如說有些東西,像是不是對創業有饑渴感、是不是有個人魅力、學習性怎麽樣以及成長性等等,無論你心中把企業家幻想成什麽樣子,這些東西都應該具備。
這里面,青山資本其實更註重第二點個人魅力。
我們喜歡有魅力的創業者,這個魅力是什麽呢?
魅力不一定是誇誇其談,不一定是超級好的表達能力。魅力是吸引別人的能力,在創業的初期,你無論從資源、資本上,都是很微薄的,你能夠吸引一群人跟你創業是靠你的魅力,就是一個不斷聚集這個領域最強的人跟你一起走的過程。
吸引別人,在你沒有那麽大資源的情況下只能靠魅力,如果你不具備魅力拿什麽吸引別人,別人為什麽跟你一起走?所以這一點是我們比較看中的。
我剛才講,我們在尋找下一個時代的企業家,只不過我們認為下一個時代的企業家他所應該獲得的成功應該是之前被驗證過的,成功沒有突然的。
一個人大學畢業出來創業立刻就能成功,也許有可能,但他也是我們講的小概率事件。在大概率的情況下,成功是可以複制的。
投資關鍵要有獨立思考能力
我們認為早期投資應該關註的兩個機會,怎麽去在行業和產業的變革中把握機會,怎麽在企業家的更叠中把握住機會,我覺得做投資,甚至創業也是一樣的,最重要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現在的投資跟創業羊群效應越來越強,無論是各位大佬也好,大家出於什麽樣的目的出來發出聲音和做的PR都會引發一批創業者的跟隨或者是追捧,這樣是不對的。
你應該有自己思考的能力,不應該被市場的聲音所左右,其實我們青山資本這幾年也是一直努力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在跟很多做投資的前輩們聊天的過程當中發現,投資做的越久,大家對項目的判斷、行業的判斷,對人的判斷都是趨同的,都差不多。
到那時候,最寶貴的是每個投資人身上的差異化,而這個差異化哪里來的?是你一直以來保持獨立思考,在未來才形成差異化。
我們從2013年年末開始做早期投資,在互聯網金融那一波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看過很多的P2P項目,當然,通過我們獨立思考,我認為這個不應該投,所以我們避掉了P2P的坑。沒過多久,我們又一定程度上避掉了O2O的坑,我們完全避掉了可穿戴設備的坑,我認為我們現在也避了VR、AR的坑,也許我錯了,但這是我獨立思考的產物。
比如說AR、VR,我為什麽認為我避掉了這個坑,也許有的同學們不認同,我說一下我的想法。
現在VR和AR是一個過渡形態,不是一個穩定形態。
什麽是過渡形態?
比如說,我們小時候,有個東西叫BP機,剛出來的時候大家覺得這個東西是顛覆性的,存在了很久,普及度很高,但是手機出來的時候,BP機立刻就消失了,因為BP機是過渡形態,手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形態,我認為這波的AR、VR,很有可能也是過渡形態,當那個相對穩定的形態出現的時候,這波所有的東西都會死掉。這是我獨立思考的結論,不一定是正確的。
所以這三四年以來,在做投資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方法,在自己的節奏、邏輯下去投資。去年市場最好,是我們這幾年中投資最慢的一年。今年市場最差,但是我們這幾年投的最快的一年,這也是獨立思考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