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廣西東北部灌陽縣境內的新圩阻擊戰是“紅軍入桂第一仗”,而湘江戰役雖是紅軍長征路上傷亡最大的一場戰役,卻也是紅軍突破封鎖線、粉碎國民黨圍殲企圖的一次重大勝利。
日前,由中宣部組織的全國重點媒體“重走長征路”記者團一行,來到廣西灌陽、興安、龍勝三縣,探訪紅軍長征瑤苗民族政策確定地遺址、新圩阻擊戰舊址、突破湘江渡口、湘江戰役紀念公園、華江標語樓、老山界紅軍長征紀念館等,緬懷紅軍先烈,見證當地經濟發展。
建設中的新圩阻擊戰陳列館即將對外開放
三萬紅軍血染湘江
1931年至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北上、第六軍團西征和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曾先後三次經過灌陽,在縣內的時間共有17天,足跡遍及400多個村屯,6000多名紅軍將士長眠於灌陽。
在灌陽縣新圩鎮和睦村下立灣屯北約500米處,有一口特殊的井——“酒海井”。“井”天然形成,如盛酒容器,井口寬約2米,上小下大,下有一條地下暗河相通,深不見底。“酒海”在灌陽是酒壇子的意思,因為這口井形似酒壇,故取名“酒海井”。1934年11月,新圩阻擊戰時,由於戰鬥形勢緊迫,紅五師撤防時,來不及將設在新圩下立灣臨時救護所里的100多重傷員轉移,被敵人殘忍地丟到酒海井里,全部壯烈犧牲。
不止於新圩阻擊戰,紅軍長征經過桂北時的湘江戰役,更是中央紅軍突破敵人設置的五道封鎖線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1934年11月下旬,敵人依托湘江天險,以重兵布下了第四道封鎖線,調集中央軍、湘軍、桂軍、粵軍25個師、近30萬人馬,在湘江以東的興安、全州、灌陽之間精心設置了一個“鐵三角口袋陣”。從當年11月27日腳山阻擊戰打響到12月2日紅一軍團少共國際師成功渡過湘江的6天時間里,紅軍在新圩阻擊戰、光華鋪阻擊戰、腳山阻擊戰、紅34師後衛阻擊戰戰場以及屏山渡渡口、大坪渡渡口、鳳凰嘴渡口、界首渡口四大渡口搶渡中,共犧牲3萬多名將士。
最終,紅軍浴血奮戰,突破敵軍重圍,渡過湘江。因此役慘烈,傷亡巨大,當地人發誓“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
與此同時,紅軍政治部還在廣西發布了首個民族工作文件,並成為黨的民族政策具體落實的重要藍本。1934年11月,中央紅軍右翼來到廣西灌陽縣文市鎮玉溪村,制定的《關於瑤苗族工作的原則指示》印發至各軍團。《原則指示》闡述了執行正確民族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民族平等、民族自決,在瑤民中發展黨組織等思想。
85年過去了,“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紅軍和瑤民是一家人”等標語仍斑駁可見。年逾八旬的玉溪村村民文庚有說,紅軍在這里駐留了5天,當時他才剛出生不久,後來多是聽父輩們講述這段歷史,“說得最多的就是紅軍到這里如何對群眾好。”
打造紅色旅遊經濟圈
廣西紅色文化濃厚,紅軍在此留下了極為珍貴的紅色遺址、紅色文物,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目前,曾留下紅軍足跡的灌陽、興安、龍勝三縣正積極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在規劃與保護並重的原則下,逐漸形成紅色旅遊經濟圈,做好“紅”文章。
灌陽縣委書記陸桂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該縣抓好遺址保護修繕與文物史料收集,計劃投資1.5億元,打造以楓樹腳主戰場遺址修複、楊柳井紅三軍團第五師指揮所修繕、酒海井紅軍烈士紀念園擴建為主的“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舊址系列紅色旅遊項目。目前已完成投資4000多萬元。
在新圩阻擊戰主戰場的前沿陣地——灌陽鎮楓樹腳屯,正在建設中的新圩阻擊戰陳列館外形是一枚五角星,由六位紅軍將士形象組成的主題雕塑矗立在一旁。當前該陳列館正在進行展館內的展廳設計,即將對外開放。
興安縣引水入村,打造靈渠全域生態旅遊新品牌。圖為觀賞體驗式旅遊項目“靈渠接親”
龍坪村30歲以下的姑娘小夥兒,80%都不再出外打工,留在家鄉發展旅遊業,開客棧、餐館,賺的不比城里少。
在紅軍曾戰鬥過的地方,興安縣嚴關鎮江西坪村則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通過引水入村,對獨具特色的地域風情、人文歷史元素進行深度挖掘、保護開發,打造了以靈渠人家“三米驛站”為代表的靈渠全域生態旅遊新品牌。
村民鄭建明告訴記者,村里原先坑窪不平的泥土路變成了石板路,原先臭氣難聞的旱廁、臭水塘被改造成了風光秀美的池塘。看著家鄉面貌煥然一新,鄭建明決定不再外出打工,返鄉與親友合夥開了一間以特色餐飲為主打的農家樂。
“每個周末、節假日都有很多遊客過來。現在一個月大概能有一到兩萬的利潤,分到我也有五六千,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鄭建明說,2015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7000元,已脫去貧困的帽子,奔向小康生活。
第一財經記者從廣西壯族自治區旅發委獲悉,根據普查統計,全區各類紅色旅遊資源單體共有370多處以上,根據各區域所依托的旅遊資源各不相同,廣西將重點建設8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28個自治區紅色旅遊精品景區。而這些紅色景區,將由廣西重點規劃的鄧小平足跡之旅、重走紅軍長征路等七大紅色旅遊線路串聯起來,形成各有特色的精品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