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創業將經歷更加快速的變化與發展,創業者尤其要學會堅守,學會搭檔,堅持合力做好一件事情。
9月24日消息,今日上午,由成都市政府主辦,創業黑馬協辦,以“天府產業城 智慧大創造”為主題的“創業天府 菁蓉匯·新津”專場活動在成都市新津縣舉行。
從新津創業起家的國內著名民營企業希望集團五兄妹(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劉永好、劉永紅)齊聚活動現場。在會上,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發表了題為《希望集團創新創業之路》的主題演講,而後他還與創業黑馬董事長牛文文就當下的創業創新話題展開了一場精彩對談。
相比於30年前的創業,劉永好認為,今天的社會政治環境相對好很多。在年輕的創業者身上,看到與自己當年一樣的是改變自己和社會的想法與決心。不同的在於,借助政策和投資人的杠桿推動,當下的創業將經歷更加快速的變化與發展,創業者尤其要學會堅守,學會搭檔,堅持合力做好一件事情。
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在我的家鄉,在創新創業發展基地有這樣一個全國性的會議。
首先高興的是,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新津的經濟得到迅猛發展,新津已從一個相對貧窮的二圈層城市變成了一個充滿生機的工業縣城。第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給我們提出了新的目標和希望,而我們五兄妹就是從新津走到全國,走到世界的。
“我們五兄妹都做了什麽”
利用這個時間我給大家簡單做一個匯報:34年過去了,我們五兄妹各自做了什麽事。
剛才劉永言講到他是一個創新型人才,這40年以來他一直在不斷創新,不斷變革,他可能是四川取得個人專利最多的人。我們幾兄弟在生產上碰到的方方面面問題,往往會和他討論,最後總是能夠解決問題。他是一個科技型人才,今天他在變頻器方面做到了全國前列,尤其是在超大型發電機變頻上做得最好。
老二劉永行,他的名字跟他的格局差不多,非常行。行在哪里?我們都是從農牧起家的,但是他現在做的最好最大的並不是農業,而是重化工業。大家知道今天電解鋁、鋼鐵過剩,很多大型企業都虧損,一年虧損幾十上百億。
在這樣的困境下,劉永行率領東方希望團隊在新疆和內蒙的一片沙漠上自己建立了五彩城。這些地方原來什麽都沒有,但現在已經聚集了數萬人,變成了一座新的城市,並在城市中建成了420萬千瓦火力的發電廠,200多萬噸電解鋁廠。
目前,他正在建設20多萬噸的多晶矽項目,今年底投產。全球多晶矽加在一起只有40萬噸,這個項目將占原來全球的一半。而他使用的技術最先進,規模也最大,成本可能是最低。
為什麽這麽低?就是因為他露天開采的煤,通過皮帶傳送30公里直接到達發電廠,全世界那麽遠的傳送是極少數的。所以當別人大規模虧損的時候,他還在盈利。
老三陳育新(劉永美),他做的是華西希望。大家知道新津有一個花舞人間,花舞人間占地3千多畝,環境極其優美,而這個公園就是由民營企業自己來打造的,經過10年努力,在連續虧損7年後,目前已經盈利,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
陳育新不止做花舞人間,他還做教育產業,現在擁有10多萬在校大學生,西南第一,在全國也是名列前茅。
新希望集團在經濟轉型中如何破局?
新希望集團大家可能更了解一些,我們以前是做飼料的,今天是中國最大的農牧業企業。
在當下的經濟轉型當中我們該怎麽辦?新希望並不是簡單地擴大規模,而是面向兩端。
一是做好養殖業。今年我們發出公告,拿出88億元投入養豬,希望通過3年努力,我們的自養豬數量能超千萬頭,幫助農民養豬兩千萬頭,形成大型養殖體系。同時,我們把雞鴨魚屠宰加工和面對市場開通作為主要方向,我們正在建設美食研發中心和中央大廚房,以及適合千家萬戶需要的新產品。
我們的乳業也得到了新發展,有人說10年前蒙牛最厲害,過去這幾年伊利最厲害。但是今天在乳業方面,創新能力、變革能力、發展速度和綜合的格局誰厲害?有人告訴我說是新希望乳業。
我還沒有考證這個說法,但客觀的說新希望已進入了中國乳業前四名,創新變革意識正在不斷發展。我們在成都郫縣有一個現代化工廠,它將會生產最好的酸奶,供應全國市場。同時我們已開始開拓澳大利亞和法國市場。
第二是做好金融。新希望很早前做金融,在20多年前,我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我做了調研後認為金融服務業是民營企業最需要的,於是我們在全國工商聯主席會上,提出了由工商聯牽頭,民營企業組建銀行的想法,不久後民生銀行成立。
經過20年發展,中國民生銀行已成為擁有5萬億元(資產總額)規模以上的銀行。在全球最大銀行排名中,民生銀行排在30位上下,已經為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和金融事業發展做出了應有貢獻,更重要的是這代表民營企業可以辦好銀行。
我們今年聯合了四家企業組建了希望銀行,希望銀行現在正在籌備過程中。希望銀行將會做成一個互聯網銀行,做成一個秒殺分貸的銀行,任何一個人通過手機刷臉,以分鐘為單位給他貸款,做成一個便利的、為老百姓福利的銀行,為創新行業服務的銀行。
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於我們來說面臨著新的機遇。這段時間我們在想怎麽樣創新創業,新希望本身就是一個創新創業企業,只不過我們創業創新時間比較長而已。
有人說我們的企業太老了,有人說我們的企業太大了,有人說創新創業往往是在規模不大的、年輕的企業當中發生,我覺得他們說得有道理。今天創新創業的成果往往來自比較年輕的企業和團隊。
那像新希望這樣有34年歷史的企業還能變革創新嗎?我覺得我們必須有一個創業變革的思維,我們要用一種嶄新的方式來面對。
“四化新標準”
兩年前,新希望集團提出一個目標,我們要建立四化新標準。第一是幹部年輕化,經過兩年努力,現在集團中高層管理幹部平均年齡為30多歲,比以前降低了15歲以上。
第二是管理體制年輕化。打破層層匯報,盡量縮短流程,推進執行新格局。我們前兩年任命了一個80後年輕人,給了他授權,幾年過去了,在房地產行業整體往下走的情況下,我們卻大踏步前進,僅今年上半年我們實際銷售額超過80億。
今年我們的地產將會遠遠超過100億的格局,成為西南地區地產發展業新的生力軍。不單單我們銷售規模上去了,更重要是我們的活力、戰鬥力和競爭能力增強了,我們在很多地方創造了第一。
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我們也大步向前。今天我們在很多國家建廠收購兼並,比如在澳大利亞成立了一個區域總部,員工達到兩千多人。我們在悉尼正在開發一個40多層的房地產項目,還沒有開始建已經銷售超過60%。我們在澳大利亞還建了第四大肉牛的養殖業,今天擴大到第二位。同時,我們把澳大利亞的奶牛廠進行了整合,成立了新希望鮮奶控股公司。今天可以驕傲地講,我們是澳大利亞養牛養得最好、最多、最有價值的企業。
我們今年正在做的一個事情,是在浙江舟山建立中國澳大利亞產業園區,這是4月份中國總理和澳大利亞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見證簽約的項目。
如今中國經濟遇到了新的挑戰,在新格局下我們怎麽辦?
我們必須堅持剛才講的年輕化、國際化。按照新的思路,我們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川商總會,大家推薦我做第一任董事長。
我們川商是能戰鬥、能吃苦、能拼搏的群體。今天在美國、澳大利亞,在全國各地都有川商的分會。最近我走了很多地方,所到之處都跟川商成員在一起溝通,我感覺到了這股力量,為此,我們也成立了川商返鄉投資基金,第一期30億元已經到位。
此外,我們成立了四川省旅遊產業發展基金,在雲南成立了大健康產業基金,在浙江成立了浙江省旅遊產業基金等等,我們將這些金融的運作結合起來,以支持新常態下民間投資的提升,支持走出去,來支持大旅遊、大健康、大文化。
我們還在成都建了一些醫院,要和醫院的同誌一起共同奮鬥。我們在上海醫院已經有超過1200個床位。在新格局下,我們希望這些變革和思路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下做出一些新的嘗試和探索。
今天借這個機會我跟我們父老鄉親匯報一下,謝謝大家!
以下為牛文文與劉永好對談實錄:
牛文文:沒想到今天在新津,在你的老家,有這麽一個盛大的機會,你們兄妹五人再相聚,大家一起回顧30多年來的創業創新,而且現場還有這麽多年輕的創業創新者。我想請教一下您,這些年來你在不斷創業創新的過程當中,有沒有自己跟一些年輕創業者接觸過,打過交道,甚至是投過他?
劉永好:有的,而且非常多。最近這五年我跟年輕人談話談得最多,以前跟我交流的多數企業家年齡都在40到60歲的,而這兩三年我交流最多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牛文文:有沒有自己投過?
劉永好:有,非常多。我覺得活力在年輕人,未來在年輕人,應該多跟年輕人交流溝通,我們主要采取了幾種辦法。
第一,發現特別好的項目把他請過來,挖過來,這就是我剛才講的中高層幹部平均年齡30多歲的原因。
第二,挖不動的,太厲害了我就投資他,我們現在投了很多創新創業企業,可能有上百家,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成功了,給我們帶來了巨大回報。
牛文文:那你跟年輕人打交道的時候,你有在他們身上看到一些跟你一樣的東西是什麽,不一樣的東西是什麽?
劉永好: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當年我們的勤奮,我們的拼搏,我們對於事業的野心。他們都想通過自己的雙手和智慧來改變自己,改變社會,改變大家對他的認識。這是相同的。
不同的方面在於,當年我們創業的政策環境非常不好,隨時都會冒著被打成“走資派”的風險,而今社會政治環境相對好。還有當初是物資短缺,你做什麽很大程度上都會成功,而今天環境飽和,做什麽不一定能成功。
牛文文:今天投資機構給了創業者很多支持,您覺得跟你們那個時候有什麽不一樣?
劉永好:我們當年下海是被人瞧不起的,當年我是老師,一邊上課,一邊悄悄幹事,人家都說這個人瘋了,而今天我們創業,大學生創業都說光榮啊,行啊!我覺得社會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牛文文:去年是一個創業企業的資本寒冬,有很多創業者在頭兩年發展很快,融資很多,但是一直沒有盈利,有很多獨角獸企業面臨著死亡。
你們五兄妹從30年前起步,一直在做,沒有一個人停下步來,沒有一個人說因為受到挫折而怎麽樣。現在年輕的創業者好像沒有資本的支持,企業就面臨很大挑戰,你對這樣的創業方式有什麽建議和看法?
劉永好:今天的創業創新企業,往往做的是前人沒有做過的,沒有想過的,或者根本就沒有的。
而做這些創新創業是有風險的,前天我跟矽谷銀行的行長一起聊天,他告訴我,他說創業創新有百分之幾的成功率算是不錯的,換句話說有90%以上是要失敗的。
但是我覺得失敗沒什麽,因為我們年輕,即便失敗了,我們也學到了這種吃苦的能力,學到了我們對市場的認同,學到了我該怎麽去做對自己未來有所幫助的事情。當然成功了當然最好,但是也有可能失敗,所以要有坦然面對失敗的心態。
我記得任正非是今天民營企業做得最好的,他經常講,華為還能活多久,可見他對自己站在最壞的角度考量,而這個時候成功的幾率反而更大。
牛文文:你們在30多年時間,是不是沒有接受過投資?
劉永好:我們創業初期很慘,首先沒有錢,幾個兄弟湊了一千塊。第二,我們想過向銀行貸款,但是銀行根本不理你,那個時候我們連個體戶的名稱都沒有,所以創業的十幾年幾乎沒有貸過款,這是一個悲劇。
另外,那時沒有創業的公司,也沒有人來看過我們公司。好的是什麽?我記得1987年,宋健同誌(時任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到我們這里參觀說,中國未來的經濟寄希望於你們這樣的社會主義企業家,這給我們極大振奮和鼓勵。當然我們所在縣委、縣政府也給了我們很多支持,但是確實我們沒有得到一分錢創投資金的支持。
牛文文:有的創業者跟投資人關系處不好,對投資人幫助和幹預,會面臨著發展方向的爭執,甚至當創業失敗以後,跟投資人對薄公堂。
你們當年是基本沒有在投資人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今天很多創業必須標配投資人,你覺得這種有股東的創業和沒有股東的創業有沒有什麽不同?
劉永好:我覺得有投資人更好,因為有投資人發展速度可能更快一些。今天沒有投資人的企業往往做得不夠大,有了投資人往往可以借助杠桿進一步發展。
當然投資人也不傻,把錢都給你,你要是拿去打酒喝了,沒有做事,他當然不高興,他也有監控資金的權力。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程度上吸收投資人建議也是比較好的。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們投資的是人,具體業務我們可能不太懂,在重大問題可以幫他們,但不能什麽都指手劃腳,這樣是做不好的。
牛文文:如果你現在作為一個職業投資人,如果你的四個兄弟在這個時間點做創業,你會投哪個項目?
劉永好:實際上我做了很多投資,我下面的基金有十幾個,剛才說管理的基金規模已經超過400億了,所以說我們投了很多企業。如果在我們幾個兄弟里面挑選,我覺得這四兄弟,包括新希望都不錯,我會分向投資,各投一些。
牛文文:謝謝劉總!最後,請您給在場不在場的創業者一句寄語。
劉永好:選擇創業的路是艱難的,更重要是創業後我們的堅守,另外要學會搭檔,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我們創業的時候是四兄弟,四兄弟一條心,黃土變成金。所以,大家要找到合夥人,要善於容忍,善於信任,善於授權,善於幫助,善於和大家合在一塊做事情!